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2020-01-27 11:55 抚顺七千年 王尧 1724
  (根据《泸州冲击波》及长挖厂史整理)  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增加志愿军空军战机的加油量,扩大作战半径,是老抚挖的工人们想出了用民间糊酒篓的办法,用编制柳条筐,外面糊上十几层厚厚的牛皮纸再涂上猪血的办法,土法造出了战斗机“副油...
  (根据《泸州冲击波》及长挖厂史整理)

  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增加志愿军空军战机的加油量,扩大作战半径,是老抚挖的工人们想出了用民间糊酒篓的办法,用编制柳条筐,外面糊上十几层厚厚的牛皮纸再涂上猪血的办法,土法造出了战斗机“副油箱”,使得志愿军从美国“空中强盗”手中夺回了制空权的故事,当年这种“副油箱”至今还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见证着解放了的中国工人阶级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在老抚挖曾亲手制作过“副油箱”的长挖人在泸州延续了这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他们在刚刚来到这里立足不久的70年代初,又接受了为人民空军的新一代战机研制副油箱的光荣任务,并再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图1
长挖厂内的职工自行车棚。


  (四)副油箱传奇——长挖制造

  197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飞机动员处负责人费兆时同志,协同成都军区空军研究所、航空工业办公室、成都军区工程部、成都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来到长挖,进行760立升副油箱生产选点工作。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图2
长挖的第一批宿舍楼,第二次创业的传奇者们就居住在这里。


  为国产歼六飞机副油箱的生产,国家决定在大西南建立一条生产线。当时长挖厂具备一定有利条件。一是搬迁后刚投入生产,加工设备有一定的富余能力;二是原长江打桩机厂遗留下2000多平方米没有用过的厂房;三是老抚挖援建三线的搬迁人员在1950年抗美援朝时,曾做过400立升飞机副油箱。因为有这样好的条件,所以三机部选点人员就把西南地区副油箱生产线选定在长挖厂。

  1970年2月27日,根据国发(69)35号文件精神,以成都军区、四川省革委、国防工办(70)号和成川工34号文件《关于760立升副油箱定点的通知》,决定在长挖厂生产为歼6飞机配套的760立升副油箱,设计任务定位年产2000副。

  长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工厂为了保证质量,决定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各车间抽调一部分骨干力量。二是要自己生产一批急需的设备和工装。第一批抽调人员中的部分人员于三月中旬分别送往沈阳变压器厂和国营12112场进行培训,联系解决基础资料、样板儿样件,学习铝材进厂检验,钣金钣金工的操作,气焊、氩弧焊、点焊、阳极化和铝材的热处理等操作技能,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完成了自制水压成型机、16吨冲床、80吨冲床、蒙皮切边机、焊缝辊压机、清洗架和头、前、中、尾、总装等17台套设备及工装准备,为副油箱的试制打下了物质基础。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图3
长挖的部分第一代老职工80年代退休时合影留念。


  同年6月,在外地培训人员返厂,三机部又下达招工指标200人,正式开始了生产的准备工作,如安装自制设备、加工设备、锻压设备,自制硝式电炉、清洗槽等。十月正式开始试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铝材的焊接要求质量比较高,铝材的淬火温差不得大于正负3度等都难以掌握。经工人师傅的刻苦钻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配合,终于攻破了种种难关,使试制工作顺利进行。

  第一批试制出760立升副油箱4副八8只,于1971年初运往沈阳112厂,经强度试验,结果符合任务书2-45A的静力强度要求和47-61-52振动技术条件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考验副油箱的质量,能否满足实战要求,同年8月将两只副油箱运抵解放军2525部队进行装机飞行试验。第一次加满油,飞机高度上升至8500米时,时速1000公里/小时,副油箱油用完,输油正常,悬挂良好。第二次带空副油箱起飞,高度200米,时速500公里/小时,副油箱投放正常,飞机状态无变化,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技术要求,760立升副油箱试制成功了。

  生产线的建设方案经三机部批准,长挖派出新工人分别前往合肥164厂、成都132厂、江西矿机厂进行学习培训,留厂的同志着重考虑生产线与工艺流程设置,在建筑厂房的同时,设备购置、工具购置、材料购置工作已全面铺开。到1974年5月。购进加工设备22台,其中锻压设备6台,焊接设备7台,热加工设备8台套,同时自制模具和场外订货模具共250套,厂房建筑的生产、辅助面积共8500平方米。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图4
老抚挖职工医院送别远赴泸州的同事们时集体合影。


  在厂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对36台设备进行安装,在整个安装过程中打破工种界限,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地顺利完成了安装和调试工作。为适应车间生产组织又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成立了加工、热处理、下料、头前尾、中段及总装等10个工段,由军工车间改为军工科,形成一个全封闭式的生产单位。

  1979年末,三机部对全国共九条生产副油箱的生产线进行调整,撤销长挖厂这条生产线。撤销后,除少数设备和专用工具外,人员与大部分设备、工具和厂房转用民品生产。

  长挖人自60年代万里迁徙从抚顺来到泸州,在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后,在一片荒原上凭着冲天的干劲完成了工厂基本建设,形成了职工的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文化娱乐等完备的社会生活体系,来自东北的职工和家属们也以顽强的韧性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生活。像为战斗机制造了加满油的副油箱一样,长挖自此逐渐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待续)


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四) 图5

朝夕相伴的工友就要远隔万里(前排左一为作者同学田军的父亲,老抚挖工人书法家田荣洲)。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