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傅波、李想:追踪,抚顺百年“新市街”(二)

2020-05-13 22:25 抚顺七千年 傅波、李想 2455
  引言:纵观日本侵华历史,就全国而言,是八年抗战;就东北而言,是十四年奴役;就抚顺煤矿而言,是四十年霸占。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武装占领了中国商人王承尧开办的千金寨煤矿,并开始营建日本人居住的千金寨市街。1918年日本《抚顺大露天掘开采计划》确定后,“...

  引言:纵观日本侵华历史,就全国而言,是八年抗战;就东北而言,是十四年奴役;就抚顺煤矿而言,是四十年霸占。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武装占领了中国商人王承尧开办的千金寨煤矿,并开始营建日本人居住的千金寨市街。1918年日本《抚顺大露天掘开采计划》确定后,“满铁”当局最后决定“弃城采煤”,另建“新市街”。四十年间,在抚顺出现的新旧两个“市街”,这个过程就是日本强占中国土地和掠夺中国资源的过程,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了日本殖民统治的特点。

  追踪,抚顺百年“新市街”(二)

  ——“新市街”最早建造城市房屋的时间与地点研究

  抚顺“新市街”位于今抚顺南站、永安台一带,这里原本是山嘴子、小官屯两个村庄里中国农民的农舍、耕地和山林,这片土地成为继千金寨都市之后的“新市街”,是日本在抚顺扩大侵略的结果。那么,“新市街”最早建筑的城市房屋是那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也就是说,日本侵入“新市街”建社宅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本文试述如下。

  城市搬迁问题非常复杂,搬迁过程曲折多变。

  在扩大侵略、掠夺资源的大前提下,经过日本政府、满铁、抚顺炭矿等各方面很多次的讨论、争论,1918年5月,日本方面最终决定露天开采煤炭扩延至千金寨市街,陆续将千金寨的“日人街”和中国人街市全部挖掉,另选一地营建“新市街”。

  如前所述,此举遭到中国人的强烈反抗,斗争极为激烈。仅就日本方面,这个决定在实施中也遭遇了很大挑战。第一,在千金寨市街居住的日本人就居住环境、子女上学、搬迁成本等问题极力反对,甚至到大连满铁总社上访;第二,1919年经济萧条,煤炭滞销,扩大开采规模的计划受阻。所以,城市搬迁计划几进几退,进展迟缓。

  大致说来,今南站、永安台街区总体规划是1922年由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两名博士佐野、大井和其聘请的两名德国城建规划专家阿德勒、理比特,还有满铁的小野木孝治、岗大路、原正五郎、松江升最后确定的,“新市街”火车站(今南站)1924年7月1日正式通车;炭矿电灯营业事务所、女学校、中学校、公学堂、煤矿办公楼等建筑1925年建成;矿长宿舍楼1927年建成;大部分日本人搬迁到“新市街”的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

  (千金寨“旧市街”与南站、永安台“新市街”位置图)

  那么,回归本题,“新市街”范围内最早的城市住宅建筑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东七路有一个老教堂咖啡馆叫1913,这是1913年的建筑吗?不对,1922年以前东七路这一片还是农民的耕地。

  那“新市街”房屋建筑是1922年以后开建的吗?也不是。

  整体上说,“新市街”的房屋建造,永安台地区比南站地区要早,永安台南台比北台要早,南台西部比东部要早。

  实际情况是,随着煤炭掠夺量的大幅度提高,来抚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千金寨“日人街”发展受地域限制,日本人早就在寻找新的住宅用地并在1918年完成了强征中国农民土地和新的住宅用地规划,参与实地踏查和规划的是抚顺炭矿土木课长荒井绿、土木系寺田秀丸、建筑系岗大路三人。新住宅用地确定把永安台与东乡矿之间的一片高地作为日本炭矿职员的住宅用地,这里就是以后永安台南台西部。此时,抚顺“新市街”总体规划尚未起步。

  这块土地的大致位置:西在现今新抚区检察院,南到今煤校(日本永安台小学),东面到今暖气厂对面方块(原市委大门正对着那条街上),北面新抚区政府大楼前面那条街(现在南台一路,也叫柳树大街)。

  这里地处永安台高地西南,原为中国农民的耕地,地势相对平坦,只是东西两面突起,宜于街路规划和房屋建设。

  在这块土地上,地上、地下管网(自来水、暖气、煤气、电线)铺设的时间应该在1919年夏季之前。据资料记载:第一批房屋建筑开工时间是1919年7月,建筑等级为抚顺炭矿丁种社宅,这是抚顺炭矿一般日本职员的社宅。

  上世纪20年代,抚顺炭矿社宅分为五个等级,即特甲种、甲种、乙种、丙种、丁种。特甲种为独楼,一栋楼一户;甲种和乙种为一栋楼两户(高级职员社宅,甲种较乙种条件更优,后期甲种社宅也有一户一栋的);丙种一般为一栋楼四户,丁种一般为一栋楼八户、十二户或更多户(中低级职员社宅)。乙种以上社宅房屋内设有浴室间,丙种以下社宅大约120户设置一个“共同浴场”(公共浴池)。以后社宅等级又有变更和增加,此处不再赘述。

  (1924年抚顺“新市街”地图,12、15下面建筑密集的地方就是这块土地)


  (1924年永安台地图)


  一、1920年建成的25栋楼

  首批房屋建筑为每栋楼12户的丁种社宅11栋,每栋楼8户的丁种社宅10栋,公共浴池两栋。这23栋楼的竣工时间为1920年10月。

  (1931年永安台局部地图,因为有街区号码,故用此图。)

  同时期还有两栋建筑建成,第一栋是1919年10月动工,1920年5月竣工的永安台小学第一期工程;第二栋是1920年7月动工,同年11月竣工的独身社宅——永安寮(今新抚区检察院位置)。这25栋楼是抚顺“新市街”的第一批房屋建筑,建成时间距今整整100年。

  这是1931年永安台局部地图,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1920年建成的25栋房屋分布。





  为叙述方便、清晰,我们用原图的丁目和番地表述。日本的丁目表示长度、有这一条、这一带的意思,番地是这一块、方块的意思,如图南台一路(柳树大街)以北是南台一丁目,以南是南台二丁目,再往下两个方块都是南台三丁目,再往下一直到铁道是南台四丁目。

  首批建成的每栋楼12户的11栋楼,我们对照相关资料,认为是在二丁目2番地、3番地,三丁目的3番地、5番地,四丁目的3番地、4番地,共11栋。首批建成的8户的丁种社宅10栋楼,应当在三丁目2番地、四丁目1番地、3番地、5番地、6番地。公共浴池,有二丁目2番地,三丁目4番地,四丁目5番地三个,哪两个是1920年建成的?目前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从照片上分析,二丁目2番地公共浴池是1920年建造的。永安寮在南台四丁目马路对面(今迎宾路),是一个中间3个空的“目”字建筑。永安台小学在铁道南面。





  上面第一张照片是上世纪20年代日本发行的明信片,照片上的房子就是1920年建成的丁种社宅,右边房子坐落在二丁目3番地,再往前一个方块是二丁目2番地,后面露出的房子是公共浴池。左侧房子坐落在三丁目5 番地,再往前一个方块是三丁目3番地。最前面的两栋小楼是西公园町(今迎宾路)西侧的甲种社宅。看路旁小树,照片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初拍摄的。

  上面第二张照片与第一张照片是同一条马路(今南台二路),拍摄时间要晚,角度更偏向南。




  上面这张照片应该是1920年或1921年拍摄的,照片上最左侧台地上的房子是永安寮,右侧露出的房子是永安台小学。照片前面的房子是1920年建成的丁种社宅,中间待建的空地尚有的垄沟,可以证明日本强征土地之前这里是中国农民的耕地。拍照者应当是在南阳铁道口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

  二、1921年建成的典型建筑——两座24户三层楼

  值得一提的还有1921年10月建成的两个对称丁种24户三层楼,这在当时是一个地标式建筑。

  下面这张照片是摄影者在三丁目8番地高台上向西北方向拍摄的,两栋24户三层楼前面空地是三丁目7番地,人们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打地基盖楼。与24户三层楼并列是二丁目3番地,最左侧的是三丁目5番地。




  下面这张照片比上一张照片稍晚,拍摄者是在柳树大街(今南台一路)从南向北拍摄的,24户三层楼南面原来的空地上已经建有房屋,其右边四栋是第一批建成的每楼12户的丁种社宅(二丁目三番地)。照片上的这条路就是现在的南台4街。但是,这张明信片写着“抚顺永安台摄津町”,这个方块不是叫做“永安台南台町二丁目4番地”吗?那么,摄津町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设计这片街区时,日本设计者都用日本古代曾经出现的国名命名南北走向的街路,例如摄津町就是现在的南台四路,后面还有一张照片写有“永安台骏河町”,骏河町就是现在的南台五路,把日本文化融入在中国建筑的街区,这是典型的殖民城市特点。


(上面照片是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24户三层楼。)

(下面两张照片是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24户三层楼)





  这是两个【】型对称楼,东西两个楼为一张设计图纸,完全一模一样。两楼中间留有南北出口,每个楼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每层四户,每栋楼24户。为了能够紧急疏散,配备了四部户外逃生楼梯,使得每户都能从窗口下到地面。这两栋楼采用了近代折衷主义风格,外立面上雕饰不多,但在细节上还能看出楼体的精美别致。整座楼采用方中有圆的模式,圆拱窗与长条窗搭配,陆屋根上高砌女儿墙,单元拱门周围有水泥花边,楼两侧的还有木制雨搭。这两栋楼在当时是永安台地标式建筑,很多历史照片是在这里拍摄的,其中以现在南台二路为最多,这条路就是上世纪20年代炭矿社宅的“样板路”。

  第三、1922年建成的4栋甲种社宅

  永安台最早建成的甲种社宅是在这片建筑群的东冈上(三丁目8番地),建成时间是1922年。就是现在市委门前路暖气厂方块(三丁目7番地)对面高地,地势在这里凸起。

  这是一块船型的地块,其船尖隔着铁道正对永安台小学东北角。这船型地块占地面积是其西面方块3倍以上,但只建造4户甲级社宅。每栋楼两户,一共8户。这个台地西面是陡坡,无路,北面与炭矿俱乐部(1924年建成,二丁目5番地)隔道相望,有20级台阶可供上下,是北面楼1号户、2号户出入通道。台阶东面有缓坡,汽车可开进院内。台地东面比马路略高,是东面3个楼3和4、5和6、7和8号户的正门所在。下图是日本20年代发行的明信片,图片上的两栋楼是四栋楼中最南面的两栋,每户有主卧,小孩房间,书房,客厅,餐厅,浴室等等,设施齐全,煤气、暖气、自来水、电灯、24小时热水。



  (这张照片最左侧建筑是永安台小学,拍摄者是在隔道相邻的9番地楼上拍的照片)

  笔者在这里采访老住户时,大家介绍说:解放以后这四栋楼每楼住好多户,大家同居一楼,和和气气,互相照应,很好啊!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在此住过的日本人领着家人到这里来看,还给大家带点礼品,日本老人说,当年他是抚顺煤矿的工程师。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台地上的四栋甲种社宅,烟囱右边一个楼角,烟囱左侧三栋楼。向前一个方块是9番地上1923年建成的甲种社宅,左侧隔道露出的房角是1924年建成炭矿俱乐部,见下图。拍摄者是在24户三层楼社宅上面拍的照片,拍照时间1925年左右。)


  (这张照片是炭矿俱乐部(二丁目5番地),右侧隔道相邻的是四栋甲种社宅中北面的两栋。拍摄者是在24户三层楼社宅上面拍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站在三丁目9番地甲种社宅3号房上向西北拍摄的,M型房子是二丁目6番地甲种社宅7和8号,再往前是二丁目5番地的炭矿俱乐部,再往前是24户三层楼,最右边是一丁目4番地丙级社宅1、2、3、4号,最左边是同一番地甲种社宅2号门厅上沿。)

  第四,“新市街”第一所学校——永安台小学

  1919年10月,永安台小学校的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1920年的5月竣工,这标志着新市街第一所学校建成。建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的永安台小学校只是一排二层楼,在此后的5年间,又增建了4次,最后形成了一座带有两个天井的“日”字型圈楼。永安台小学在以后论述抚顺“新市街”学校部分还要专题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仔细观察,这片最早的炭矿社宅建筑群与永安台其他地区相比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规划独特性,建筑方块较小,一般一个建筑方块的长宽只有50多米,在地图上看,明显小于永安台其他地区,与“新市街”大规划风格不同。第二、居住人口密度最大,每栋楼12户居多,还有两个24户的三层楼。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卢然、杨柏、赖晓原、徐洪等专家的帮助。本文作者:傅波,三级教授,抚顺市关工委副主任;李想,辽宁大学大一学生)


该文章所属专题:傅波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