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2020-07-19 13:19 抚顺七千年 徐洪 1387
  我从1980年代初开始,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一边工作一边集邮。虽然省市邮展没少参加,也获得过不少奖项。但一直没有参加过全国邮展,主要原因是邮品实力和组集水平不行。  当年常听人讲:“没有二三十万垫底,别想迈进国展门槛”。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对...
  我从1980年代初开始,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一边工作一边集邮。虽然省市邮展没少参加,也获得过不少奖项。但一直没有参加过全国邮展,主要原因是邮品实力和组集水平不行。

  当年常听人讲:“没有二三十万垫底,别想迈进国展门槛”。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对,却吓坏了不少工薪族邮迷。然而每位集邮者都向往迈进国展殿堂捧回金银奖,那是集邮水平和身份的象征啊。各地邮协也鼓励爱好者组集进军国展,广大会员也都积极备战向国展冲刺。而我首次参加全国集邮展览已是2010年的事了。

  经30年的不懈努力,一举摘得国展银奖,该有怎样的历程呢?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1


  “因漏就简”

  我的展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地方纪念邮简》。我之所以确立这个课题,一是当时无人涉及的冷门,二是虽素材稀少但投入不大。在没发现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我开始默默地寻觅素材、构思组集。其实这完全来自于我最初的一次“因漏就简”。

  所谓“邮简”是一种邮政用品,它集信笺、信封和邮资凭证于一纸,内页写信、折叠邮寄,具有减轻重量、节省纸张、使用方便的特点。我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初接触地方纪念邮简的,那时我正热衷于收集普通邮票。一次我捡漏买到一枚贴票未用过的信封,准备将其上未盖戳的普票揭下来,却因粘得很牢揭不下来,我就连信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枚万幸被保存下来的信封,就是我收集到的第一枚地方纪念邮简。

  后来我将其放到了邮集的首页上。并撰写了《浅谈“江西首届物产交流展览会纪念邮简”的收藏》论文,发表在《邮政用品研究》2010会刊上。

  有了第一枚,心里就有了牵挂,平时也开始留意。后来居然在一场拍卖会上以底价检漏了几枚同类邮简,也都是1951年的。欣赏把玩这几枚不同地区、各种主题的邮简,突然想起,不知该类邮简一共有多少个品种?有无版式差异?是否有文献记载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一边寻觅邮简实物,一边注意收集与1951年地方纪念邮简有关的史料,踉踉跄跄地走上了边收集边研究之路。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2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留心和寻找,我陆续收集到了十几个不同品种、不同面值的地方纪念邮简。均为1951年中南、西南、华南和南昌等几个地区邮局发行的。由于没有权威的发行资料,这种纪念邮简究竟有多少个品种?我仍处于云雾之中。但在寻觅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机缘、享受了一次次的乐趣;也获得了不少新知。

  后来经朋友推荐,我弄到了一本陈志深先生主编的《中国片封简图鉴》,这对我的集研有了飞跃式促进。通过研读图鉴,我发现“陈目”所列品种自己已所缺无几了,而且还有几种“谱外品”。我先后撰写了几篇研究文章,也萌生了组一框“邮政用品类”邮集的想法。

  初试“封”芒

  这种纪念邮简是建国之初,我国南方各行政区邮电局,为当地某些政治、经济活动和重大节庆日而正式发行的,含邮资(贴票)发行,属正规的邮政用品。但由于是地方发行,受使用范围和发行量的局限;且建国之初民生艰辛寄信者少,加上半个世纪的损毁,导致传流后世的邮简几成凤毛麟角。20多年的挖掘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时一年半载也不曾发现一枚。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的邮简收集才渐入佳境。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3       


  2010年夏,由“欧越邮政用品研究会”和山西《集邮报》联手,主办的“欧越杯”全国邮政用品集邮邀请展开始征集展品。我决定组集出山,检验一下自己的集研成果。经过反复构思设计,最后仅差一页贴片成不了集!眼看报名截止日近,我焦急万分。

  有人建议首页不摆放邮品,可一框邮集本来容量就小,不宜写太多文字的首页,独占一页贴片显得空旷不协调。我急得团团转——再有一枚邮简就够了,但这一枚到哪里去找呢?

  我利用电话、网络向各地邮友求援,结果都爱莫能助。就在功亏一篑一筹莫展之际,台北某网络秋拍突然冒出了一枚地方纪念邮简,而且是一枚我未曾拥有的“同分异构体”品种,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立即通过邮箱与拍家取得联系,并报足竞价志在必得,结果很快如愿以偿。国庆节前夕,一枚不同版式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实寄纪念邮简飞过海峡,飘落在我的案头。方使我组集参展变为了现实。

  2010年国庆节期间,“欧越杯”全国邮政用品集邮邀请展在浙江温州举行。这是我国多年来首次举办此类邮展,汇集了天南地北优秀的展集,也凝聚了全国各地的资深高手。绝对是一次观摩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机会。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节日期间公私应酬繁多而未能成行,终成遗憾,只好将草草组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地方纪念邮简》邮集快递了过去。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4


  国庆黄金周一过,温州方面很快传来消息:我的邮集以80分被评为镀金奖,真是出乎意料!该奖项除了提升了自己集邮以来获奖的新高度外,也填补了本市在全国性邮展沾金的空白。身边的众多邮友纷纷向我祝贺,着实令我兴奋了多日。

  走进国展

  然而“欧越杯”展毕竟是民间的邮展,还够不上“国家级”。说来也巧,就在我为“简集”获奖而欣喜时,全国集邮联决定该年12月10日在杭州举办第14届全国集邮展览,并开始征集展品。我的邮集经市、省邮协的推荐选拔,顺利取得了参加全国邮展的入场券。

  努力了多年的邮集能摆国展展场,是每一位组集者的期盼。记得当时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我在省委党校封闭学习一个月,回来后正逢单位繁忙的年末工作。我只好利用晚上,按征集员和邮友们的建议,对邮集的结构、文字、贴片、衬纸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赶在省邮协调审前制作完成。图为改编后的“七一简”贴片。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5


  亲自赴杭送展、观摩是我的愿望,此前洛阳世展就没去成已铸成遗憾。这次有自己的展品,又怎能再次错过机会呢?然而作为单位负责人,年末工作缠身,还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我心急如焚地找到县委主管书记,将荣幸出线代表省市参展的重要意义、组委会入选通知与邀请函等做了汇报。领导没有当即表态,只说年末工作忙、不要出漏洞等。

  在焦急中等待了两天,12月6日我终于得到准假。可当我风风火火去买机票时,人家已在卖11号以后的机票了!为赶上布展和开幕式,我只好取到北京转飞杭州了。就这样,经匆忙辗转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开幕前一天携邮集落地杭州,准时参加了向往已久的全国邮展了!

  感受全国邮展的规模氛围,观摩学习各类的精品邮集,使我受益匪浅。几天来我的如饥似渴地逐个学习邮集的编排制作,认真聆听专家的现场讲解传授,会晤多年神交的各地好友。还抓拍了很多现场照片、记了不少笔记、也同相识的和不相识的邮友,交换了自己的名片邮刊。扩大了交流、开阔了眼界,最后捧着银奖载誉而归。

  这是我集邮几十年来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也是为家乡赢得的首块国家级银奖奖牌。回抚后我将参展经历与体会撰写成讲稿,向邮协领导和同好们做了汇报。大家听后深受鼓舞,增强了组编邮集勇攀高峰的激情。市邮政局为鼓励更多人组集参展为家乡争光,破例为我报销了差旅费,年底还被市邮协评为优秀会员、颁发了奖品。

  新的起点

  现在回想起来,是由于当年无意中的一次“因漏就简”,令我“锁定频道”潜心求索,最终走进了国展殿堂锋芒初露。这一路走下来几十年前,经历了许久的迷茫和焦躁,但更多的还是收获与快乐。

  2013年我走上了革命的新阶段,多年的“地下工作”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拿到桌面上了,并担任了市邮协的副秘书长。在我和几位会长的示范带领下,吸引凝汇了全市的大多数邮迷,每周都要聚到一起交流邮品、切磋邮事、研究组集,十多年从未间断。组集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都配合社会活动和重大节庆日,组织参与各级各类邮展,皆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大家通过组集参展创造快乐、享受快乐。   


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图6      


  近些年我经常为会员讲座,传授组编制作邮集的经验作法。并亲自为初学者累计设计制作了十几部邮集,有的已经在省和国家级获奖。而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努力,新编不同主题和类别的邮集十几部。又参加了两次全国邮展,其中《抚顺早期邮政信函》在2012年第15届国展上摘得镀金奖,超越了自己,也在抚顺树立了标杆。还被评为全国优秀会员和“辽宁职工集邮家”)等荣誉称号。

  转眼我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已过去十年了,但回顾起来仍记忆犹新。我觉得既然集邮在众多文化活动中,被誉为“王者的爱好、爱好者之王”。那么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就要从单纯的个人收藏中跳出来,走组集参展与众同乐之路。这才是正确的集邮方向,从而也能提高邮人的品位、真正享受到集邮的乐趣。

该文章所属专题:徐洪专栏

      徐洪,(1956-2023)  原中共抚顺县委党校副校长。现任抚顺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市邮协秘书长、市作协纪实委副主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等。1980年起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为辽宁省作家、集邮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