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六)
第六篇 征战二毛
1977年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担任老抚挖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的郝清忱接到新的任命,市委调任他到抚顺市第二毛纺厂(简称二毛)担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组织的信任令郝清忱欣慰。但离开老抚挖,不仅从感情上难以割舍,而且从机械行业跨业到自己完全不懂的纺织行业,这个跨度和挑战实在太大了。但郝清忱别无选择。上级要求他必须在7天之内到任,而且必须把二毛的建设抓起来。
老抚挖政治部全体同志欢送郝清忱(第二排左起四)的合影。
当时的市机械局、市纺织局和市委干部处领导也向郝清忱交代了组织的重托。二毛自70年代初开始策划建厂,1973年动工建设,但由于各种原因,到1977年还是没有建成。市领导们都很着急:“八年打倒日本鬼子,七年建不成二毛厂,难道抚顺市没人吗?”,所以从老抚挖这座国家大型国企里选拔了郝清忱担此重任,而且对二毛党政领导班子给予了“一正四副”的大企业“标配”。由郝清忱任厂党政一把手,班子成员有党委副书记李景春、罗崇元、副厂长迟汝林、李副厂长(姓名暂不详)。
担任二毛党委书记兼厂革委会主任的郝清忱。
郝清忱来到了二毛。当时,二毛的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建设基础,但厂房还没建完,还是一座时打时停的施工工地,厂区连围墙、门卫室也没有。用昂贵的外汇购买的纺织设备,在厂房里堆积或散落着,有的还没有拆装,有的残缺不全,零部件丢失严重,二毛原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和职工们信心不足。
看着眼前的一切,郝清忱顿感心情沉重,肩头沉甸甸的,也激起了杀出一条“突围”之路的豪气。
眼前的困难诚然不少,但比得了当年老抚挖的工人们在困难中硬闯出了土办法,使志愿军的战斗机驰骋蓝天的那场考验吗?
二毛工厂运动会旧影(第二排左起第三人为郝清忱)
老抚挖专门成立了第11分厂,配备了3、400名老工人,研制这种副油箱。第11分厂的地点,就在原老抚挖厂榆林老厂区的北大门进门往东,后来厂生活服务公司的那片地方。郝清忱当时是厂运输科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们加班加点、多拉快跑为支援前线做贡献。他跟运输科的师傅王幼清一同去沈阳,在大东城门的边门旁边的一座屠宰场拉猪血。郝清忱和师傅每天拉一趟。每次工厂给8角钱出差补助。他们驾驶的卡车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国大卡车,没有电打火,都是用摇把发动。身大力不亏的郝清忱总是晃着膀子把摇把抖欢了,开着卡车吐着黑烟奔驰在沈阳和抚顺之间,与运输科的司机们一起把猪血源源不断地拉到第11分厂。
郝清忱与二毛厂领导班子成员们。
制作战斗机副油箱任务量大,原材料紧缺。库存的铝板吃光了,就改用镀锌钢板;镀锌钢板没有指望了,就用沾锌黑板代替;最后连沾锌黑板原材料也断路了,工人们就沿用民间传统用毛头纸和猪血糊酒篓的方法,因陋就简编制柳条筐,外面糊上了十几层,手工制作飞机上天的副油箱!志愿军战机挂着老抚挖工人们用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纯手工制作的1万多只副油箱,与美国“空中强盗”角逐,终于夺回了制空权,赢得了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
当年工人们手工制作的战斗机副油箱(图片来自网络)
——要说困难,眼前的困难还比那时大吗?
还有一次,郝清忱和师傅为工厂拉生产用硫酸,险些出事。卡车快回到抚顺路过一座小桥的涵洞,师傅困倦已极,就在一打盹的功夫,卡车歪下了道,前轮扎到稻田里。如果翻车,满车的硫酸遇水发生爆炸,郝清忱和师傅连同车上的三个装卸工的命就都保不住了。郝清忱让师傅回厂搬兵,自己留在原地看守。后来在“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年,惦记徒弟的王幼清师傅还特地背来一麻袋自己做的“菠萝叶子粉”(即柞树叶子晒干磨成的粉面)。那一夜,孤身一个人在黑沉沉的荒郊野外看守卡车的郝清忱,饿得拔出地上的萝卜,擦了擦泥就狼吞虎咽地充饥,一直坚持到援兵抵达,拉出了陷在泥里的卡车。
——今天,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兵有将”,有广大的职工群众,有什么怕的呢?
郝清忱也想起了他的老朋友,老抚挖50年代的厂团委书记常铁良。这位工人出身的常铁良,一个大字不识,却自创了自己才懂的速记符号,把上级的指令记得连一个字也不差,并极富创造性地开展厂团委的“争创青年班组”、“争当青年突击手”等各项工作。出自老抚挖的王振海,老抚挖的陈娟、修桂月等……都是厂团委树立起来的青年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车工修桂月作为一名女同志,一年干出了三年的产量,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来常铁良调任沈阳化工研究所任党委书记,给所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们作报告,赢得满堂喝彩,那些技术专家、工程师们纷纷打听这位书记是哪里毕业的高材生,水平怎么这么高?
——不懂纺织,就从头摸索、从头“闯”,通盘筹谋下好二毛建设这盘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心定彗来”。郝清忱第一步就是把工厂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让职工们看到二毛像一座新工厂的样儿,把心气儿提起来。他指挥工人们修起了工厂围墙、设了保安室。规章建制,强化劳动纪律、人事管理、财务规范、生产例会等各项基础制度,让工厂的管理有章可循,并快马加鞭地安装、调试生产线,很快就搭好了二毛的生产架构和基础条件。
完成了二毛的基础设施建设后,需要把施工用的工程车辆,如油槽车、水泥罐车等处置掉。很多人来找郝清忱行个“方便”,郝清忱一概拒绝,用制度说话,安排厂有关部门依照程序,公开透明地竞价出售。
郝清忱又找到当时的抚顺市经委周庭沛主任,请这位经验丰富的老领导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周密、审慎研究,形成了外出“取经”、引进人才、抓队伍培训等一整套“闯字诀”。
一是“取经”学习,搬取“他山之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周主任与上海经委的领导牵线搭桥,郝清忱组织二毛的职工队伍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毛纺厂学习,对纺织产品设计、生产流程、车间管理加强直观感性认识,向那里的工人师傅现场学习纺织操作技术,从布料、设计、上机器操作等一步一步学,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学,让一批技术骨干率先“入了行、进了门”。
二是请能人,加强工艺研发。针对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郝清忱向市经委、市纺织局求援,最后通过省纺织局到沈阳第二毛纺厂调入了两位技术骨干唐毅、关键,分别担任二毛的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还有一位沈悦也担任技术负责人。为加强工厂的后勤管理,郝清忱力排众议,提拔一位很有个性、性格有些张扬的同志任行政主管,结果此人上任后,把工厂的食堂、福利、绿化、卫生等后勤服务工作搞得井井有条。
三是“闯路”办学,积蓄自己的技术力量。有技术人员还不够,必须加强对直接生产出产品的生产骨干的培训。郝清忱一句话:“培养!”,拍板办起了二毛自己的“721大学”,专门开设毛纺专业。自主招生,就凭成绩,不准走后门儿。一共招收了21名工人学员。没有教师,郝清忱就安排去大连轻工学院请教员,每次讲课用车接来、送回,给讲课费,好好“优待”。办学期间,省教育厅领导来抚顺调研,发现二毛自己有座大学,就询问郝清忱是经谁批准建的大学?郝清忱说“我批准的”。
领导又问“你有什么权利批准呢?你知道未经批准不能参加全省统考,拿不到文凭吗?”,郝清忱回答“我需要。我没人呢,你也不分配我(指省高校毕业生)”。郝清忱把情况讲了以后,省教育厅领导也表示同情,决定支持郝清忱这种创造精神,当即拍板二毛的工人学员们可以参加全省统考,获取文凭。结果,这21名学员毕业之后真起作用了,不仅加强了全厂的生产、技术力量,也有几位后来调到市委、市政府,走上了处级、局级领导岗位。
四是成套“猎头”,招才引智。郝清忱深知打好基础对于二毛未来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技术人员有了,工人培训了,但匆忙干起来必定还是生涩,打不下好底子就保障不了未来的连续高质量生产。最后,郝清忱申请市里,能不能到上海、北京、天津毛纺基地“挖人”,从工人到干部请一整套人马来,给二毛工人们“扶上马,送一程”。市里支持了郝清忱的想法。于是,二毛就从上海纺织一厂、纺织十厂,从制备、精纺、精织、连整等工艺“一条龙”,从退休副厂长到退休技术骨干,共引进了成套的班底30多人,到二毛“援建”。安排上海来“援建”的职工住在二毛招待所,开工资。上海人习惯油条不吃第二顿,也吃不惯东北的饺子,喜欢吃馄饨。郝清忱就指示工厂行政科安排厂食堂,专门为这30多人设小灶。为时一年多,彻底带出了技术队伍。
郝清忱在二毛接受市新闻记者采访。
筑牢了根基,攒足了劲头儿,二毛“七年不鸣,一鸣惊人”。郝清忱带领厂党政班子和全体职工快马加鞭、开足马力,齐心协力,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二毛的建设收尾和生产、技术准备,于1977年10月开始试生产。1980年7月正式投产后,产品质量持续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达120多个,二毛纺织品年产量达到10万锭,产能位居辽宁省之首,成为辽宁省大型纺织企业之一。
二毛的崛起,对增加轻工业在抚顺城市传统重工业中的比重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抚顺市轻工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升为11.3%。
回忆上世纪80年代,抚顺市民家里办婚事,包括一些领导、企业家都争相购买抚顺二毛的布料,作新郎、新娘的料子服,作自己待人接物、应酬出场的“正装”。后来,二毛又由只生产布料开设了服装厂,粗纺布料用于生产大衣,精纺布料则用于料子服。二毛的社会知名度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与80年代抚顺的客车、电视机、铝合金自行车、无绳电话机和传真机、酒类、饮料、食品、卫生纸等等驰名省内外的明星企业、满目琳琅的轻工名牌产品一道,成为抚顺广大市民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城市名片之一。
但是,时代在前进。毛纺,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产品,到80年代后期已逐渐落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个窗口对外”的外贸体制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进出口自营权扩大到所有具备条件的企业主体,五光十色的进口产品也纷纷涌入国内消费者的眼帘。纺织品中,进口的化纤布料具有不倒裤线、好洗好用、造型时尚新颖的特点,对国内毛纺产品的打击最大。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使毛纺行业逐渐走向了没落,避免不了一哄而起,又一哄而下的宿命,二毛的辉煌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时代的选择。何况,从70年代初开始筹划建厂,1977年才试产运营,可以说二毛的辉煌已足足迟到了7年。换句话说,二毛已错过了应该及早崛起的7年,这是时代的局限。
80年代二毛厂区珍贵旧影。
完成了在二毛的使命,闯出了辉煌的郝清忱,于1984年接到新的任命,负责筹建抚顺市集体企业办公室。挥别了二毛的干部职工,郝清忱又踏上了开辟集体企业“光彩事业”的征程。(待续)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 上一篇: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七)
- 下一篇: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四)
相关文章
-
08-06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五)
-
07-24陈玉杰:我遥远的故乡—抚顺
-
07-22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四)
-
07-19徐洪:第一次参加全国邮展
-
07-19郭秀江:雨中的感悟
-
07-19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