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王尧:赤子闯将郝清忱(七)

2020-08-12 10:37 抚顺七千年 王尧 832
  第七篇 光彩事业  1984年,郝清忱告别了抚顺市第二毛纺厂,又奉命到正在筹建中的抚顺市集体企业办公室报到,担任党组成员、副主任。  “大集体”这种企业主体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集体企业办公室这样的工作机构也是应运而生的...


  第七篇  光彩事业

  1984年,郝清忱告别了抚顺市第二毛纺厂,又奉命到正在筹建中的抚顺市集体企业办公室报到,担任党组成员、副主任。

  “大集体”这种企业主体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集体企业办公室这样的工作机构也是应运而生的。5、60年代,抚顺的大型国有企业为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在工厂内部的后勤或生产单位特设了一些辅助岗位,安排职工家属特别是女性配偶在工厂内部就业,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三八大军”的家属工。

  在“文G”中,成千上万的知青上山下乡,到70年代后期“文G”结束时陆续回城。回了城就要就业,就要有工作、有收入,这是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当时抚顺市安置回城的知识青年就业的压力也非常大,市集体企业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下乡返城的知识青年们安排到企业就业。

1984年,时任二毛厂党委书记的郝清忱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后排右起第五人)。


  郝清忱在市集体办到任后,又面临着一系列需要“闯”的难关。

  首先,是需要把信心建立起来,把部门真正运行起来。当时市集体办的办公地点,在老市政府(现工商银行)南楼的2楼。虽然刚刚挂了牌,但只有三个办公室。市集体办主要领导也由市经济部门领导兼任,日常工作就由郝清忱主持。三个办公室里只有两个办公桌,副主任郝清忱连个放笔记本的抽屉都没有。集体办的同志们都觉得自己的部门是个“空壳”,也没有信心,“没职、没权也没钱”,什么也没有。

  其次,是要把市集体办与接收知识青年的企业间的关系“热络”起来。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的国有企业是绝对经济主体,在完成国家统购统销生产计划的同时,更要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任务,履行繁重的社会责任。在昔日的大国企职工生活区,托儿所、幼儿园、“抗大”(相当于学前班)、商店、浴池、理发店、医院、俱乐部、农场、子弟小学、子弟中学,为培养、储备技术工人的技校……等等,“五脏俱全”,应有尽有,是一个个完整、系统的社会生活体系,也给无数出生、成长在国企怀抱的人们留下了温暖难忘的美好记忆。

  但另一个方面,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以为国家创造和上缴利税为己任,长年缺乏自身的资金积累。在经逢由国家计划指令性产销安排,到自己要直面市场博弈的八十年代,很多国企难以适应“断奶”的转型,生产经营已很困难,加上“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资金捉襟见肘,能给予集体公司最大的支持,就是把主机的配件生产、职工住宅区的开发、修缮等配套服务尽量不外委,在总厂和厂属集体公司之间实现“内循环”,也难有余力顾及集体公司的发展壮大。已纷纷“内部裁员”早就取消了“家属工”,也逐渐终止了父一辈子一辈的企业“接班”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持续承接涌回城来,在豆蔻年华错过了上高中、上大学,既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专长的知识青年们就业,在国有企业的“当家人”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异于加重了企业负担,痛痛快快接收的难度不言而喻。


80年代郝清忱(左6)代表市集体办参加市机械局集体经济工作会议。


  再一个难题,就是集体企业地位和职工的社会尊严问题。当时全民叫“核内”,大集体叫“核外”。全民职工是国家在册定岗、定员、定编的“正规军”,一是名声好听,二是退休、安置有保障。厂办大集体则是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以安置回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为目的,依附于主厂的经济实体,职工身份也是所谓的“内部粮票”,不同于“铁饭碗”的全民职工。办大集体的是总厂,消化大集体企业产品的也是总厂,对总厂依赖性很强。

  那时对集体公司也没有充分放开自主经营权,还没有开展多种经营,基本要依靠为主厂的主营业务配套、服务生存,不知道哪一天就办不下去了。大集体的企业领导也都是总厂委派的,集体公司自己的干部再优秀、干得再好,也不能调任总厂的党政领导职务,不能流动,干到中层,基本就止步不前,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了。

  当时社会上很多人是用“二等职工”这种有歧视性的观念来看待集体工人的。“大集体”,这个在八十年代初源自国有企业的特殊经济成份,人们眼中地位不高、工作无保障、生活不稳定的代名词,蕴含了很多集体工人生活中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也曾是横亘在许多青年男女爱情道路上难以逾越的“拦路虎”。因为集体职工这个身份,有多少两情相悦的爱情被这道迈不过去的鸿沟一生隔绝,成了刻在心里永远忘不掉的伤痕。


“中石化总公司集体企业联谊会东北分会”成立大会召开时到会祝贺的郝清忱(左2)。


  其实,在厂办集体企业里,有多少熠熠闪光的金子啊!拿老抚挖来说,八十年代老抚挖的厂文工团、厂体育代表队就是以厂属集体公司——抚挖配件公司为主体的。多才多艺,歌唱、舞蹈、演奏、指挥、曲艺、美工、书法等台柱子们基本都出自这里;纵横80年代的抚顺市全运会赛场、一次次刷新市田径记录的,是配件公司的运动员;老抚挖保持全市女排“五连冠”的核心队员里,也基本是这些勇猛善战的集体职工。老抚挖德高望重的老工会领导李汇瀛带着这群年轻的集体职工精英们,把文体娱乐生活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

  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难题中,郝清忱又一次成为善于打开局面的“闯将”、“智将”。

  一是抓认识、铸信心。郝清忱领着大家学习胡耀邦总书记关于集体事业是“光彩事业”的著名论述,传达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会见“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作的题为《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从事个体劳动,自力更生,诚实经营,是光彩的;而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是不光彩的(摘自1983年8月31日人民日报第1版)。

  胡耀邦总书记有段经典名句:“请同志们回去传个话,说中央的同志讲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广大劳动者不向国家伸手,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生活方便,做出了贡献。党中央对他们表示敬意,表示慰问”。在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的同时,郝清忱向市集体办同志提出口号:“打基础,树形象,争位置”,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荣誉意识。


郝清忱和市集体办同志向领导和嘉宾介绍我市集体企业产品。


  二是抓对接、抓载体。当时,中央对安置知识青年就业的政策是“谁家孩子谁抱走”,即:知青的父母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负责安排工作。郝清忱带着集体办的同志对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挨个走访,密切与企业决策层的联系,包括对当时抚顺市管理各类企业,有资金、有抓手的主管局的领导们宣传政策。

  所到之处必有一句建议:“老兄啊,你就给一块地,给点钱,给这些下乡回来的孩子们一个领头人,扶上马、送一程、再送一程吧!”有时候私下沟通时,企业或主管局的领导一旦开了“口儿”,郝清忱立马在大会上公开,大行表扬赞许钦敬,“倒逼”实施。遇到不“开面”的领导,郝清忱就拿出中央和省市的“令箭”来,并耐心说服:“你们谁的孩子谁抱走,你们职工的子弟下放到农村了,为什么你不要呢?这些孩子要生活,要成家,要生儿育女,你必须把职工子弟自己包下来!你不能马上把他变成国有企业职工,就把他们放在劳动服务公司,搞多种经营不就行了吗?”


80年代参评并获得“抚顺市劳动模范”的市集体企业劳模合影。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党委、政府的号召下,80年代,抚顺市的国有大企业纷纷办起了为主厂的生产、生活提供协作配套、服务保障类业务的厂办集体公司。当时的抚顺挖掘机厂就有为主机提供配件、房产建筑经营服务、食堂及后勤保障服务的抚挖生活服务公司、抚挖配件公司、抚挖房产经营公司,包括为新厂征地后的施家沟当地农民设立的抚挖第二综合开发公司等四个大型集体公司,总计提供就业岗位不低于3000个。

  三是抓合力、助“造血”。郝清忱的观点是“你干工作要打下基础,要把形象树立起来,要想事干事,要争位置。你现在是没位置的,因为你还没干啥事儿,把事干起来了,你才能有位置”。围绕支持集体企业,他率先组织集体办搞调查研究,吃深吃透国家对大集体“光彩事业”的金融支持、就业奖励等各项政策,再结合实际为创造抚顺市的专项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助力集体事业发展谋抓手。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抚顺市成立了由市集体办牵头,银行机构、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组成的“银税财联合体”,为集体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出台了税收减免缓政策,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集体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并协调市物资局,调拨木材、钢材等紧俏生产原料向集体企业倾斜等等,有力地支持了集体企业的发展壮大。


时任抚顺市市长丁兆民同志为获得市级试点企业的集体企业题字。


  1988年初,正值市人代会期间,市电子局一个下属电子管厂职工因6个月发不出工资,工人上访。郝清忱与工人座谈后,讲清了“不能只靠输血,要靠自己造血”的道理,号召工人们“咱们得自己发工资,不然把这钱花了,你自个儿不造血,老靠这么输血输不了”,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请求拨款。但这笔拨款不是发工资,而是用于支持电子管厂组织生产,让职工们自己“造血”、“自己挣钱自己花”。市政府当即为企业筹集了30万元贷款,购进了原材料、元器件组织起了生产。回忆时,郝清忱感叹:“工人们知情达理呀,真不错,到了年末企业就扭亏为盈,超额完成任务。年末开庆功会把我请去了,这些工人的掌声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各种会议、培训活动中宣传“光彩事业”政策的郝清忱。


  四是抓政策、提地位。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郝清忱带领市集体办开展了“明星企业”评选、“特别试点企业”,对连续三年经济效益好、就业贡献大的“明星企业”,给厂长涨1级工资、职工全员发奖。抽调优秀集体企业厂长搞“光彩事业演讲”,为45名集体企业职工劳动模范参评了市总工会的市级劳动模范。后来,随着生产经营自主权放开,集体企业多种经营,百花齐放,日趋活跃。有的集体企业在奖金和津贴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全民企业,甚至超过了主厂。

  80年代后期,抚顺市职工共80万人。这80万人里,全民职工40万,集体职工38万。这38万集体职工,基本都是从农村抽回来的知识青年。集体企业、集体职工包括民营企业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和贡献,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市集体办也实现了“打基础,树形象,争位置”的目标,在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影响和号召力越来越大。1988年郝清忱因为业绩突出,以58岁公务生涯的“高龄”被提任为市集体办党组书记兼主任(正局级),同时兼任市集体企业联合会会长。当时,全市集体企业向联合会缴纳的会费就达100多万元之多。市集体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这笔会费,以房子、轿车等方式奖励集体企业贡献突出者。

  郝清忱清廉本色不改。那时他常代表市集体办出席企业的表彰活动,把有些企业出于感谢和礼貌塞给他的“红包”统统送财务交公,作为集体办办公经费的补充。

  1990年,出自老抚挖的“赤子闯将”郝清忱,在集体办光荣退休,如今安度晚年。

  “赤子”郝清忱,虽然从工厂走向机关,从工人走上了位高权重的领导岗位,但不忘本色初心,始终铭记着培育自己成长的老抚挖,铭记着与老抚挖工人们患难与共的友谊,身上的“工厂味、工人味”从未稍减。提起母厂,虽时隔多年,但年已九旬,极有自制力的老人依然激情澎湃,记忆犹新,动情之时或慷慨太息,或泪洒当前。

  “闯将”郝清忱,在工厂的困局里闯出了辉煌、闯出了风骨,在大集体事业里闯出了光彩、闯出了功德。作为老抚挖的晚辈和走出老抚挖的晚辈,我以有这样的英雄前辈而崇敬和自豪。

  郝清忱老人的经历,是挖掘老抚挖历史和蕴藏的时代精神的富矿,是记录八十年代抚顺轻工产业奋力转身和集体事业铿锵前行的“活化石”,值得我这个“抚挖人”挖掘下去。

  祝郝清忱老前辈健康长寿,谢谢老人家为我提供的所有宝贵的史料!(完)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