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2020-08-19 14:23 抚顺七千年 王尧 2003
  近日,欣闻四川泸州市拍摄了包括记载“援建三线”历程的4集纪录片《守望泸州》,不禁想起了昔日泸州流传的有关“三长”(长挖、长起、长液)之首——原长江挖掘机厂的那首民谣:“女儿女儿你快快长,长大嫁给长挖厂”。  虽然如今的茜草坝除了残存的楼...

  近日,欣闻四川泸州市拍摄了包括记载“援建三线”历程的4集纪录片《守望泸州》,不禁想起了昔日泸州流传的有关“三长”(长挖、长起、长液)之首——原长江挖掘机厂的那首民谣:“女儿女儿你快快长,长大嫁给长挖厂”。

  虽然如今的茜草坝除了残存的楼群,已再无曾矗立在祖国大西南的挖掘机行业擎天柱——长挖的遗迹,但在来自抚顺、北京、上海的援建大军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挖建设史,更是一部浓墨重彩、回味无穷的英雄史诗。

  第一篇  梦里忆长挖

  长挖的领导者们

  作为国家战略的承载地和大后方要地,泸州市因“援建三线”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援建三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3年泸州由50、60年代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也在长挖、长起、长液等企业“军转民”,由侧重生产军工装备,向生产工业和民用产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将原来的军用机场——兰田机场改、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

兼任长挖和抚挖两厂党委书记的老前辈郑披星同志。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2

泸州市德高望重的老市长、长挖党委副书记兼厂长曹锡森老前辈


  1983年升级为地级市后,由原长挖的厂党委副书记、厂长曹锡森担任泸州市长(地师级)。曹市长先由长挖抽调出,任当时川南行署自贡地委专员,又奉调回泸州市任市长,为泸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在市政协主席任上退休,是深受泸州市民爱戴的德高望重的第一代开拓者。

  当时,不仅是泸州,四川各地包括重庆市,都需要选派领导干部去引领、推动和完成城市转型发展艰巨繁重的任务。于是,上级陆续从泸州的“三长”之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级别最高、干部最多的长江挖掘机厂(长挖)抽调了大批领导干部。

  当时长挖仍归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直辖。长挖的各项生产报表、统计分析,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全年报、预测工业生产需求等,都要直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参加全国工业普查,同时抄报四川省机械厅、泸州市机械局。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3

长挖的吉普车


  从长挖走出去的领导干部,还有担任了泸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的段学琴、重庆市江北机械厂厂长支景恩、重庆江北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周福山等等,他们都是亲历了老抚挖和长挖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崛起洗礼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工厂里千锤百炼的优秀干部。

  当年长挖厂的重要地位,从长挖厂领导的车辆配置或许可以看出。据说,当时“大三线”副总指挥、老革命家彭德怀同志,将苏联赠送我国领导人的伏尔加轿车,送给了长挖厂党委书记郑披星同志(13级干部,地师级,也称地市级)乘坐。孙恩霖厂长乘坐的是上海牌轿车。长挖厂的公务车有波罗乃茨、北京吉普、罗马吉普〈车身上有备用轮胎〉。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4

令长挖走向崛起的划时代产品——WY160全液压挖掘机。


  长挖办公楼的灯光

  在60年代艰苦建设的岁月里,长挖办公楼当时叫“白楼”,这座长挖第一代的办公楼3楼经常通宵亮着灯光。长挖的厂领导和职工们经常加班加点,吃住在工厂。带队到长挖的郑披星书记、孙恩霖厂长等就住厂办公楼的3楼。3楼没有办公室,都是厂级干部的宿舍办公楼,木制地板结构。

  作为长挖的第一代奠基者们,厂领导们白天忙着组织建设和生产,晚上也时常碰头,研究工厂建设、职工生活的重大问题。同时在加班加点的机关工作人员,就时常去帮助给这些竭精殚虑的厂领导们烧水、服务。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5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6


  在长挖“白楼”彻夜不灭的灯光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万里迢迢带着抚顺的援建职工、家庭来到泸州扎根的厂领导们的头等大事。长挖的前辈们在建设之初,就把子弟教育和工厂后续技术力量的培养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到70年代初,老抚挖陆续抽调的援建“生力军”徒工来到长挖时,茜草坝已建成了一个第五中学。“三长”自办的有子弟小学、初中和高中,长挖还办起自己了技工学校、“7˙21工人大学”,传承技术、作风和长辈们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品格。

  规划厂区布局、推进工厂建设、调试设备、调整工艺、平衡物料、筹集资金、协调水电气风暖等生产要素,在安营扎寨的同时,竭精殚虑为职工谋划俱乐部、托儿所、幼儿园,筹划购买船只,在长江上搭建一条为茜草坝的职工购进生活物资,求医问药的通道……,这些问题,都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摆在了厂领导们的案头上,在按满了烟头的烟缸上缭绕的一缕缕香烟,一壶壶茶水的消耗中,被一个个地研究、克服和解决了。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7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8

长挖老职工珍藏的工厂纪念徽章。


  这些曾经为工厂呕心沥血的领导干部中,郑披星书记在被拟调任国家第一机械部担任司局级领导之前,不幸病逝在成都。第一代奠基者孙恩霖老厂长,八十年代“科技立厂”的厂长蔡志轩,曾任长挖党委书记的沈其功也已故去多年了。也曾任厂党委书记的张兴起也已步入了晚年。

  英雄垂暮,但业绩永存,昔日长挖办公楼3楼的灯光,永远在长挖老职工们心里闪亮着。

  长挖职工的工资

  60年代到70年代中叶,泸州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的月工资为69元。1983年泸州升为地级市时,长挖厂职工的六级工月工资是74.9元,老的中层干部工资为108元。这108元,在50、60年代可以支撑10口之家的生活,在80年代以前的工厂里也是高工资。长挖的徒工进厂从学徒工干起,月薪是17元,第二年19元,三年满徒时就涨到37元。长挖还专门购进了海军的两艘退役舰艇作为物资交通船,往返茜草坝和泸州市,为职工们采购鱼肉蛋菜及各类生活日用品,逢年过节,工厂还向职工配发福利品。在“三长”之中,长挖待遇最好。

  昔日昂首停靠在长江、沱江畔的高大雄伟的军舰,成为最富影响和实力的长挖最鲜明的标志。由此,也有了“女儿女儿你快快长,长大好嫁长挖厂”的城市民谣。

  今天,长挖的老职工还保存着50多年前工厂发给职工的床单等福利品,抚摸着母厂的体温,梦回那个温暖亲切的家。

  年轻的“黑棉袄”们从辽宁各地集聚

  长挖在一片荒凉的茜草坝建起了高大宽广的厂区,也不断扩招,壮大职工队伍。70年代在“备战备荒”的历史背景下,各车间也按部队的建制还称呼,工厂总部下辖一共7个连队。铸钢车间叫“一连”,模型车间叫“二连”,延递至军工车间为七连。同时不断扩充的厂房建设,建起了3栋(八间房平房)、利用了上建厂的两座新厂房作为设备科维修电机的厂房。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9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0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1

印证了长挖辉煌业绩的一个个获奖的新产品。


  70年代,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部署长挖为国产“歼六”战斗机生产副油箱,长挖机修车间和军工车间主生产这种飞机副油箱。国家特批长挖新招收200名招工指标,文件加盖了省国防工办公章,由当年的长挖厂生产指挥组人事科办理我厂职工(老三届)知青进厂招工工作,颁发录用工人证书(印有四川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和长江挖掘机厂公章)。当时招收的新工人有来自抚顺的,也有来自辽宁锦县、义县、黑山、北镇的厂职工子弟招工进厂。

  “奉献了自己献后代”,长挖一代一代人,把父一辈子一辈缔造的工厂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传承着团结奋战、忘我奉献的传统,缔造了长挖的崛起。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2

长挖老职工保存的矿山会战纪念茶缸。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3

长挖人保存的工厂颁发的床单,母厂温暖的体温犹在。


  长挖的划时代产品——160全液压挖掘机

  原长挖党委宣传部陈玉杰大姐赠送给我的《泸州冲击波》,记载了使长挖自70年代走向崛起的一个划时代产品的诞生。

  1974年,长挖派出了19人测绘小组前往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学习西德利勃海尔的1.6液压挖掘机的先进工艺。这19名精英用仅有的一台3吨单梁吊车,分解了38吨重的样机。在测绘中,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铸造零件的内壁油道,采用了吹烟法,准确地测绘出剖面图数据。这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放弃条件好的天津海河饭店不住,住进了19人挤在一起,自己动手用木板钉成的大通铺。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4

这张照片中的两艘船,可能是当年长挖购买的海军退役舰艇改装的工厂运输船。


  1977年6月,长挖厂用4年时间研发生产出第一台斗容量最大,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全液压挖掘机。在中国结束了由机械挖掘机一统天下四十年的历史。4年跨越了40年,一下子缩短了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

  有了这一次良好的奠基,才有了长挖厂的扬眉吐气。就在1977年,国家要利用国外贷款,新建一条兖州到黄石的铁路,施工工程机械采用国际投标方式,长挖厂生产的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面对18家国外投标厂商的20个标,以科学标准及可靠的技术参数,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成为我国挖掘机行业在国际投标中唯一中标的厂家,爆出头号新闻,令同行业夸目相看。

  为使15台中标产品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使用,长挖厂奋起打响了一场团结奋战,职工和家属全员上阵,人人争做贡献的生存发展之战,决定性转折之战。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5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6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7

长挖拆除的厂区和厂房,依稀可见往日的雄伟峥嵘(图片引自黄苍石先生的怀念美篇)。


  长挖用32万元自有资金,新建了一座国内最大的爬坡性能两用的大型挖掘机试验场。全厂职工放弃了星期天休息时间,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子弟学校的少先队员,都自觉地到工地参加搬运、传递鹅卵石的义务劳动。仅团员,青年和学生就有1700人次。靠长挖人的双手一块块搬回鹅卵石,仅用4个月就交付使用,为产品做100小时挖掘机性能试验,90度爬坡试验提供了一流场地。15台中标产品按期运往兖、石两县之间134公里施工段上,为兖石铁路的修成作出贡献,为国家节省了100多万美元。

  WY160全液压挖掘机的诞生和中标,不但标志着长挖厂的崛起,而且是长挖厂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1986年,当国家宣布停止挖掘机老产品的生产,大部分企业因无新产品代替而束手无策处于困境之中时,长挖厂研制的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及时投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供不应求。

  此后,注重“科技立厂”的长挖陆续研发制造了大批高科技新产品,在国内液压挖掘机领域独领风骚。其中W1001型、W1002单斗挖掘机,具备“直、起、泥、反、抓、拉”等多种功能,是大型工程“开疆辟土”的“万能”王牌设备。

  1983年夏,长挖携2台wy160正、反铲A型挖掘机,参加国家计委、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新产品展览会,获最高奖项“金龙”奖,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亲自主持颁奖大会。铁道部、国家基建工程兵部队对长挖的160挖掘机赞誉度非常高。1992年,长挖参加在中国展览馆举办的“改革开放成就展”,获“成就奖”。90年代,国家煤炭部、水利部、武警水利部队,大批量购置使用长挖全液压挖掘机。

  从1974年到1977年的卧薪尝胆、终尝胜果,从1983年到1992年蟾宫折桂、屡次获奖,长挖不仅在计划经济时期硕果累累,走向市场经济也业绩卓然。

  时至今日,像老抚挖人珍藏着试制成功70年代全世界最大斗容量的12立方米挖掘机时颁发给职工们的纪念茶缸一样,长挖人也珍藏着胜利完成国家交给的矿山会战任务——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制造5台四立米挖掘机时,颁发给全厂职工的纪念茶缸。它们印证了长挖急国家之所急,屡创辉煌的峥嵘岁月。

  长挖人的船票

  长挖老职工依然珍藏着当年的船票。这是宝来桥通机码头的轮渡船票。

  最初人们往来江上要靠摆渡的船夫把摇橹的小渔船划过来,后来有了机动船。泸州市居住的职工,往返过江有月票。泸州过长江的船票从2分钱丶4分钱丶5份钱逐渐上调,沙湾至白招牌〈铜殿街〉也用这种船票。

  近60年前,“援建三线”的长挖人除了随行的家小,不能告诉留在抚顺家乡的父母亲人他们的地址。亲人的书信只能写“中国四川长江上游”,明知寄不到、收不到,但依然期许幸运青睐,思念刻骨,牵挂难抛。长挖人利用三年一次才有的探亲假,万里迢迢回故乡抚顺探亲,从抚顺恋恋不舍挥别亲人返回茜草坝,用的也是这一张张船票。


王尧:“援建三线”珍闻拾遗(一) 图18

茜草江上渡,故乡归去来。长挖人保存几十年的老船票。


  当年,茜草坝的宝来桥通机码头,是茜草坝通往泸州市区的唯一通道。也是茜草坝人的“生命通道”。如果得了重病,就要在江边敲响钟声,让轮渡开过来。但轮渡在长江风急浪大、重雾天气等情况下有“五不开”,如果赶上了“五不开”的天气,再危重的病人也只能等候云开雾散。长挖也购置了两艘海军退役舰艇运送生活物资,有一次在狂风暴雨中,眼看舰船就要被掀断缆绳推向江中,厂领导带领职工来到江边紧急处置,两位长挖工人毅然不顾生死跳入惊涛骇浪的长江,加固了缆绳,保住了这条长挖人和茜草坝人的生命通道。

  2019年,我曾在泸州停留一晚,婉拒了长挖的兄弟姐妹、长辈们要相见款待的热情,临行时在南苑楼上俯瞰这条浩瀚无边的长江。一个个来自东北,穿着陈旧的黑棉袄,在这江中的孤岛举起火炬,奋力拓荒的身影,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脑海。江南隐约可见,如一弯新月似的茜草坝,仿佛在用亲人深情的目光,缓缓挥舞着她项下这道飘逸奔流的长江“纱巾”,道别我这万里拜谒的朝圣者。

  任凭栏的你思潮翻滚,奔涌追忆的巨浪,但此刻的长江却分外平静。如一块厚重的翡翠,平静淡定地奔流向前。它磅礴大气地任你观瞻品评,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怨或嗔,目不斜视,波澜不惊。“无暇旁顾,只去奔流”,这是长江的特质,征人的选择。

  昔日坐着摇橹的小渔船往返长江的茜草人,从繁华走进荒凉,又把荒凉变成了繁华,从青春年少到夕阳落日,沧桑历遍,大音无言。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努力了,牺牲了,成就了,谢幕时含笑作别,没有恋栈,不希图恩赐的鲜花掌声,不屑计较那些其实怀着仰视和愧疚,有意无意对她曾光芒四射的遮蔽,只把深邃的欣慰颁发给自己,作为验证了无愧的勋章。

  不善言辞的长江,我的茜草坝,不管如何探寻,你的深邃也永远难以看穿。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