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抚顺龙凤矿“八一掘进队”队员扎根淮南矿区43年

2022-01-20 15:14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2376
  ——记原抚顺矿务局龙凤矿八一掘进队援建淮南矿务局建设43周年  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英俊小伙,如今两鬓飞霜。当我通过微信视频再见到原龙凤矿八一掘进队党支部书记刘福顺同志的时候,不由得慨叹一声“老喽”!我认识刘福顺大约是在1976...


  ——记原抚顺矿务局龙凤矿八一掘进队援建淮南矿务局建设43周年


  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英俊小伙,如今两鬓飞霜。当我通过微信视频再见到原龙凤矿八一掘进队党支部书记刘福顺同志的时候,不由得慨叹一声“老喽”!我认识刘福顺大约是在1976年,那一年他调离团委回到采煤三区。 那一年他27岁,浓眉大眼,英俊潇洒。

抚顺龙凤矿“八一掘进队”队员扎根淮南矿区43年 图1

  刘福顺同志1976年照片


  一九七七年他调任开拓区八一队任党支部书记,一九七八年6月接受上级命令,带队奔赴淮南新区。此后,山水相隔,43年未见。偶一见面,他竟不敢认我了。一想也对,我也是满头白发,皱纹堆垒,没了当年的模样!我请他介绍一下在淮南的情况,他很感慨:“没想到还有人会记得我们!我乐意回忆一下我们在淮南的经历,也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些出去的抚顺矿务局人、龙凤矿人,没有给家乡丢脸!也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我们曾经的故事,以告慰那些长眠在淮南土地上的抚顺龙凤人。


抚顺龙凤矿“八一掘进队”队员扎根淮南矿区43年 图2

  刘福顺同志近照

  刘福顺同志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在安徽淮南淮北地区发现了新的大煤田,煤炭储藏量极大。于是,煤炭部成立了华东公司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下设淮南和淮北两个基地会战指挥部。一九七三年,淮南潘集一号井正式破土开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煤炭300万吨,建成后将是一座现代化的特大型井工煤矿。随后,潘集二号井和潘集三号井也相继开建。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国家煤炭部先后从全国各地调来多支各专业队伍来两淮参战。淮南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新矿区所在地下岩石大多为软岩,井下巷道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和速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淮南会战指挥部专门成立了软岩攻关小组,抚顺矿务局龙凤矿开拓区有五名技术干部和工人曾参加了这个攻关小组。一九七八年五月,经淮南会战指挥部请求, 华东公司派专职干部来抚顺,命令我局将全国著名的龙凤矿八一快速掘进队成建制地迅速调到华东公司,以加快建井速度。 于是,八一队就成建制的来到了淮南并且永久地扎下了根。”

  刘福顺同志说:“我们八一掘进队来淮南共有120名职工(其中本队有90人,老虎台矿补充30人),八一队的领导班子由党支部书记刘福顺,队长赵长仁,技术员李东翔,副队长孔宪祥,朱可宽,副书记赵彦恒组成。本队90人中有共产党员30人,原有的所有班组长原封未动,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强的生产技能的中壮年职工占绝大多数,称得上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接到上级调动的命令后,经过动员和筛选,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抚顺龙凤矿“八一掘进队”队员扎根淮南矿区43年 图3


  “那个分别的滋味不好受,家有老人,牵肠挂肚,有的青工孩子才一、两岁,依依不舍。火车开动,惜别的泪水长流。但上级有命令,就是再有困难也得服从大局,就像打仗一样,打起背包就得出发。一九七八年六月三日,我离家赴淮南时,女儿刚出生四十三天,爱人正在家中休产假。90人当中未婚青年只有7人,绝大多数都是拉家带口,要说没牵挂那是假话。但是也得义无反顾,不能讲条件。”

  一九七八年六月四日到淮南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矿建九十六工程处报到,保留原队伍,在“八一”前面加“九六”,队伍全称为九六八一掘进队。

  “潘集一号井地处淮南市淮河以北的潘集区(原名古沟区),矿井就建在一片荒地和农田中,周围都是小村庄。当时,整个工地没有多少正式建筑,除了井架,都是一些临时厂房、工棚、宿舍。开始,八一队职工都被安排在未完工的职工宿舍楼内,楼内什么生活设施都没有,洗脸刷牙都要跑到楼外取水,更主要的是整栋楼住宿人员繁杂,不利于生活生产,也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管理。我们积极向处领导反映情况和要求后,处里的土建单位昼夜施工,7天内为八一队赶建了四栋职工宿舍和队部办公室,房子虽然很简陋,但方便了生产、生活和人员管理。”

  “在淮南生活工作,气候对八一队职工是一大考验。一九七八年夏天是那些年最炎热的一个夏天,对于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来说,每天都非常难熬。6、7、8三个月,气温超过35度是家常便饭,有时气温要超过人的体温。高温天白天不要说干活劳动,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都是大汗淋漓,衣衫湿透,喘气都困难,晚上闷热的睡不着觉,心烦意乱。上半夜好多职工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拿着扇子边赶蚊子边扇风,一直熬到下半夜才回屋内睡觉。淮南冬天的气温看似不如东北那么低,但淮南特别是工地、职工家属住宅和职工宿舍都没有取暖设备,室内温度常常低于室外,大家都说是阴冷阴冷地,职工和家属对淮南地区的气候都很不习惯,想起东北的暖气,更想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为了尽快的让职工和家属团聚,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在处指挥部领导的关怀下,从1978年年底开始,职工家属凡是愿意来淮南生活和工作的分三批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举家迁淮,家属的工作无论是全民制还是集体制都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安排,符合招工条件的职工子女也大都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八一队的工作生产方面,也是令人满意的。这支队伍没有忘记老区组织领导的嘱托,也没有辜负新区组织领导的期望。八一队在大调迁的当年,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在陌生的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奋勇争先,掘进进尺仍然达到了国家乙级队的标准,并且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第二年光荣的获得了国家甲级队的称号。八一队的光爆锚喷技术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在潘集一号井参建队伍中名列前茅,兄弟掘进队经常派员到八一队施工巷道参观学习。八一队在淮南矿井建设史上是一支不辱使命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1983年12月,潘集一号井建成移交投产,正式矿名为“淮南矿务局潘集一矿”。

  “此后,八一队随同所在的二工区成建制的调到淮南指挥部矿建三十九工程处,仍然保留“八一”前加“三九”,成为“三九八一掘进队”,再后又为另一座大型井工煤矿淮南矿务局潘集三矿的建成投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福顺有些自豪地说:“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多座现代化大型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如今淮南矿区已是全国四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我们的奉献和功劳。”

  “43年过去了,在淮南工作期间,工亡一人,重伤两人,轻伤一人。如今八一队的老兵离世己过半,他们的骨灰都埋在了淮南的大地上。当年未婚的几个小青年也都在那里娶妻生子,扎根淮南,如今都当上了爷爷。

  “我个人到淮后,当年十一月份提升为 二工区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八一队党支部书记;七九年正式离队到工区工作;八0年底任工程处团委书记;八三年七月,任工程处工会副主席(正科级),主持工作。还先后担任工程处职工医院书记;淮矿二十三中学校长兼书记;工程处机电科党总支书记等职,直至退休。”

  回顾43年的援建历程,他无比感慨地说:“八一队的队伍不在了,但八一队的名字永恒!”我感觉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含着泪水。

  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心里只有一句话:在43年漫长的岁月里,你们背井离乡,在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默默无闻地工作,流泪、流汗甚至流血,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为抚顺矿工争得了荣耀,我们感谢你们!你们用矿工的忠诚在共和国的煤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衷心的祝福刘福顺同志是,一顺百顺,晚年幸福!祝愿那些在异地他乡的龙凤老同志们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盼你们常回家看看!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