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历史上的“潦东”地区缘何成为中原名士隐居的理想之地?
2022-01-25 20:11 抚顺七千年 卢然
1874
从某种角度看,历史上中原人逃入辽东事件经常发生。如商朝贵族箕子,因不愿在周朝做官而远走辽东、朝鲜;半岛三韩之一的辰韩,据说也是中原人为避苦役而逃亡组成的。《后汉书》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清末民初发生的“闯关东”事件也是因为生存受到威胁才做出的集体迁移行动。
沼泽地(网络图片)
辽东是一个古老的地理名词,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辽东地区,大体指今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部及朝鲜半岛清川江以北地区。今辽宁省的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大连、丹东,吉林省的通化、白山,朝鲜的新义州、龟城、江界等地,均属辽东地区的核心区域。
历史上,辽东一直是中原人躲避战乱、藏身隐居的首选区域,现存的神话传说、古籍史料中多有记载。
姜太公画像
姜太公(约前1128-约前1015年),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隐居辽东三十年。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正史有传,民间有演义传说,被尊为“百家宗师”。古书多云他在家时赘于马家,马氏系一悍妇,也因为他不会种地,又不会经商,所以被马氏逐出家门。姜太公志在治理天下,所以自此就游历各国,往来于朝歌、孟津、岐山及邻近的汲一带,借屠牛、卖饮、钓鱼为伪装,侦察商朝活动,有倒商扶周的政治目的,后来被商朝怀疑,不得不进行逃亡。
《资治通鉴·外纪·夏商纪》记载:“吕尚避乱,隐辽东三十年”。后来,他遇到了文王,佐周灭商,成就伟业。姜太公隐居辽东之事,其他史料亦有记载。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艺文类聚》记:“吕尚,冀州人,生而内智,豫知存亡。避纣乱,隐辽东三十年。”
近年来,关于姜太公生平事迹、出生地点等研究较多,而对于其“隐居辽东”的这段经历人们关注较少。联系到商朝末期社会动荡背景,并结合现存史料综合分析,姜太公隐居辽东一事可信度较高。
在中国,荆轲刺秦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这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起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荆轲刺秦王(网络图片)
荆轲刺秦王失败以后,秦王政愤怒下诏,增兵伐燕。公元前226年,秦国大将王翦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燕太子丹率宗室卫军逃往辽东。《史记》记载:“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於辽东。”这说明,燕都蓟城失陷以后,辽东便成为燕国最后一块根据地。遗憾的是,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燕国这最后的根据地也没能守住。《史记》:“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今太子河)中,卒破得丹”。不久,燕王喜亦被俘。
在辽东,与燕太子丹有关的传说有很多。因为太子丹被杀在衍水边,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把衍水改称太子河。清阿桂等奉敕纂修的民族史地志《满洲源流考》中,将这一民间传说纳入其中。“太子河,亦名衍水。以燕太子丹匿于衍水,故名太子河。”(《满洲源流考》·太子河条)
太子河(网络图片)
新宾太子城古城(永军摄)
卢敖画像
桓仁 仙人洞
卢敖,燕国著名方士,他曾替秦始皇寻仙问药而得到赏赐,又因事情败露而畏罪潜逃。他的避难隐居之所一直成迷,笔者以为,他极有可能躲避在辽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笃信神仙,迷信长生不老,向往得道成仙。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他来到碣石(今河北昌黎),遇见方士卢敖,便派卢敖寻找仙人。然而,卢敖并未找到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因害怕招致杀身之祸,又继续向秦始皇鼓吹其仙术,编出各种理由欺骗秦始皇。
秦始皇多次派卢敖等众方士前往各地寻找仙人和仙药,花费不菲,但毫无结果。卢敖害怕最终被治罪,便密谋逃窜。卢敖的逃跑,激怒了秦始皇,最终成了坑儒的导火索。
卢敖避难隐居之地在哪里?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河南卢氏县说,山东诸城说,湖南武冈云山说,浙江景宁说,还有人认为卢敖避难之地并不在中原,而在吉林安图卢敖洞,更有学者认为,辽宁桓仁的仙人洞才是卢敖的真正避难之所。
管宁画像
管宁,东汉延熹元年(158年)生,北海郡朱虚(今山东临朐)人,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隐居辽东近四十年。
管宁是春秋时代的贤相管仲的后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管宁与邴原、王烈等人一起来到辽东避乱。辽东太守公孙度对他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专门腾出来驿馆请他们居住。但管宁更愿意住在荒山野谷,他隐居于崖谷之间,因山为庐,筑土为屋。不久,为避董卓之乱来辽东的人们都聚拢在他的周围,汇集成邑。《三国志》记载:“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这说明,当时来辽东避乱的人并不在少数。
后来,管宁开始办学,讲诗书,明礼让,乡民以其仁德而心悦诚服,礼让风气行于乡里。据考证,管宁在辽东居住了四十年,这期间他与村民和睦相处,受到当地人的一致拥戴。回到中原以后,魏文帝召为太中大夫,明帝征为光禄勋,均固辞不受,被传为千古佳话。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市)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是一位有情有义,扶弱抑强,武艺高超的英雄。
太史慈在东莱郡担任奏曹吏期间,掌管奏议,也就是时常写各种汇报材料的中层官员。当时,东莱郡守与青州刺史之间有嫌隙,太史慈果断站在郡太守一边。有一次,郡太守与州刺史发生矛盾,二人争相向都城洛阳汇报对方过错。太史慈抢先一步,成功阻止了对方使者上报奏章。
太史慈有功于郡太守,但却被州刺史所仇视,而州刺史又是郡太守的直接上司,若要找太史慈的麻烦,郡太守也无力袒护。为防止被州刺史陷害,太史慈决定开始逃亡,避居于辽东。史籍中并未记载太史慈在辽东居住多久,《三国志·太史慈传》只记载:“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那么,历史上辽东地区缘何成为中原名士避难隐居的理想之所呢?回答这个问题,必先了解辽东地区的地理样貌。笔者此前曾撰文指出,辽东之“辽”乃为“潦”之异写,在全新世以后,辽河平原实际上是一大片河道、沼泽交错的特殊之地,即“潦”。“潦”的范围很大,以铁岭、彰武、阜新为沼泽之北沿,沈阳(抚顺)、辽阳、海城、盖州为沼泽之东沿,朝阳、锦州、葫芦岛为沼泽之西沿。在此3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沼泽、湖泊、河流等共同形成、交互错杂的自然综合体。”即隋唐所称“辽泽”。
“潦”的形态,可谓“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如同北方大漠,南方大岭,在中原与东北地区之间造成了实质上的地理阻隔。与“漠”的北方称漠北,“岭”的南方称岭南一样,“潦”的东方即称为“潦东”。大潦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东北与中原之间的沟通,同时,相对于其他地区,辽东很自然的成为远离中原的安全的避难之所。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原名士逃往辽东的主要原因。
根据这一判断,前文提到卢敖的避难隐居之地不大可能选择在中原地区,因为那里大部分地区都在秦始皇的控制之内,无法躲避,辽东才是其躲避灾祸的首选地区。
从某种角度看,历史上中原人逃入辽东事件经常发生。如商朝贵族箕子,因不愿在周朝做官而远走辽东、朝鲜;半岛三韩之一的辰韩,据说也是中原人为避苦役而逃亡组成的。《后汉书》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清末民初发生的“闯关东”事件也是因为生存受到威胁才做出的集体迁移行动。(2021.10.22)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发现辽东
- 上一篇:镇北关外的叶赫部及叶赫城
- 下一篇:卢然:再论辽东之“辽”源于沼泽
相关文章
-
01-20卢然:再论辽东之“辽”源于沼泽
-
01-15卢然:从地质学海洋学角度解析辽东地名来源
-
01-06卢然:“辽东”地名源于沼泽考
-
03-02王文轶:“辽东”地名探微
-
11-27王禹浪:辽东地名考
-
05-20关于“辽东”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