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

2022-01-26 12:23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1846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原抚顺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王云口述说来话长,早在42年前即1980年6月2日,虽然至今已过去42年,我也已92岁高龄,但回忆起这次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起事故发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境内一个偏僻宁静的山区的一片深山密林中,它是某军区直接管...

  ——原抚顺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王云口述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 图1
原抚顺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王云

  说来话长,早在42年前即1980年6月2日,虽然至今已过去42年,我也已92岁高龄,但回忆起这次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这起事故发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境内一个偏僻宁静的山区的一片深山密林中,它是某军区直接管辖的  长达百余米,高25米,宽35米的庞大的地下建筑物。备硐。该战备硐沿着一座东西走向弯弯曲曲的山脉山麓附近建造的。有三个硐口直通地面,呈丫字型布局。习称一、二和三号硐口。其中、二号硐口为进风口,三号硐口为出风口。在三号洞口设有一台后倾式离心式通风机额定通风量为每分钟1500立方米。通风压力为100毫米水柱。

  在一、二号进风硐口内都设有数量巨大的吸潮设备和材料。一号硐口堆放的是木炭约几千公斤;二号硐口内是用铁制的溜槽装置的吸潮物质,这些物资的存放都不同程度占据两个硐口的断面。虽然如此,如能保持通风机稳定运转,硐内的通风安全还是可以得以保障的。硐内设有10余座各自独立的半封闭式的油罐区。每座油罐都沿着战备硐两侧交叉排列。

  1980年6月2日,因一号洞口的吸潮木炭自燃,发生了局部爆炸事故。事故爆炸过程中,因无人巡视,却因祸得福而避免了人员的当场伤亡。

  事故发生后,守备部队立即赶赴灾区,组织抢险,但由于解放军官兵对此次爆炸事故参与爆炸物质、爆炸产生的残留气体是什么、有没有剧毒和发生次生爆炸灾害的危险等诸多情况不甚了解和认识,只出于对军用物资的保护高度责任心,一名连长和一名指导员,赤手空拳率先冲进爆炸区,由于剧毒气体的侵害,当场遇难牺牲。随后又有两名战士为了营救二人以及再次探清灾情,不顾战友阻拦再次冲入爆炸区被,依然被剧毒气体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尽快探清灾情以及它带来的不利影响,前线指挥部决定急调防化部队的防化兵,但因防毒面具对具有剧毒的一氧化碳气体没有消杀作用,因此,防化兵依然中毒身亡。探险伤亡严重,教训十分沉痛,在此期间抽调的230台消防车及数百名消防兵面对剧毒的气体——一氧化碳的不断释放,这批英勇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身怀绝技的消防专业战士们也无计可施,只能等待专门人才前来救援。

  就在参战人员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的紧急关头,本溪矿务局救护大队大队长田某某和丹东凤城煤矿救护队队长陈某某的带领下急速赶到灾区,经他们初步勘察认定造成中毒死亡的解放军官兵是吸入一氧化碳窒息身亡的。这种气体是由于巨量木炭的缓慢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气体再次危害救灾人员,余下的灭火工作由两支救护队共同负责,只要采用直接灭火法来熄灭范围不大、火势不强的燃烧木炭彻底熄灭,这次灾害也就算彻底结束了。也就是说使用消防队的灭火设备(水车和水枪),由救护队员操作,这场灭火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

  但不知道基于什么考虑,这两军合作没有采用直接灭火法 ,而是采用间接灭火法:即采用封闭灭火法。从理论上讲间接灭火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但从实地出发来看,以及这次爆炸后形成的火源点位置,及周边的地形、地貌看,构筑一座防火密闭,将火源点和进硐油库分别开来难度很大。唯一可用的条件就是利用尚保存完整坚固的围墙作为封闭墙的框架,以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十分危险。因为火源体和进硐油库是连在一起的,一旦燃烧的火源不能立即熄灭,所产生的热量和残余的热量都会滚滚地流入油罐区,酿成天大后患和巨大人祸。

  经军区专家研判认定,会带来两点危害:一是根据“阿基原理”推定进硐油罐受高温作用,油料体积膨胀,压力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油罐有爆炸的危险;二是、一旦某个油罐爆炸整个硐区的十余座油罐也会受到危及,引起连锁爆炸,一旦整个油罐区发生轰燃爆炸,其爆炸威力和杀伤力不亚于二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为此专家们向前指提出两点建议:其一:趁尚未达到爆炸临界值,找到有效灭火方法,还有一线希望消除灾情。因此我们同意本溪矿务局救护队田大队长的建议,“邀请抚顺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王云同志率领救护队,并携带高倍数空气机械泡沫灭火器”前来支援;其二:面对当前的困局和危险,建议军区联系地方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将方圆50公里范围的农村、城镇及鸭绿江相关区段沿江居民进行疏散,撤出危险区域。前指采用了专家的意见着手进行联系抚矿救护队和危险区域居民的疏散工作。

  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早4.30分局救护大队住宅电铃声急遽响起,我家中的电话铃也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局长崔载述同志焦急的声音:“王老总,你马上催促所有救护队员立即到大队部全体集合,省委、省政府有紧急命令,要求我们立即赴灾区抢险救灾”!

  崔局长和党委黄书记看到我们到了以后,立即宣布:“第一,丹东某地区一座地下油库发生了第一次爆炸,已造成一定的伤亡,险情未除,依然有再次发生爆炸的危险。省委、省政府命令我们抚顺矿务局立即组成以灭火专家王云同志为首的专业救护大队前去支援,并携带防灭火设备——高倍数空气机械泡沫灭火器及其它应用设备,早5点出发,6点必须抵达沈阳东塔机场,不得有误。望严守军纪,消灭火灾,安全返回!”。

  命令下达后,我立即组成由副大队长肖玉库和主管工程师赵永丰、大队直属中队长颜成雨同志、直属小队队长谭秀全同志以及于会君、冯世杰等15名同志组成的抢险救灾专业队,由我担任组长,肖玉库和赵永丰任副组长,协助我做好救灾工作并完成好各自的专项任务。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 图2

(抚矿矿山救护队老照片)


  6月5日早5点。两辆专用救护车拉响警报风驰电掣般直奔东塔机场。军区在沈抚通道沿路两旁每50米设岗哨,保证我们救护队顺畅到达东塔机场。三架直升飞机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两名校级军管陪同我们直抵灾区。下了飞机,没顾得休息,就径直去见前线总指挥—— 军区参谋长王某某。参谋长立即向我们介绍了爆炸事故发生后和灾区前后的情况。特别着重地介绍了采取的整体措施和油库硐区的危险状况:每一座油罐由于受高温、高压作用和影响,爆炸已接近临界值,随时有爆炸危险,且不可预控。

  灾区经过本溪和凤城两个救护队的奋力抢救怎么会没有效果且反而使危险进一步加剧呢?以我个人判断是因为措施不力、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密闭构造不合理造成的:即用砍倒附近的高大树木的树干做密闭的框架,用普通帐篷做围墙,将燃烧的木炭火堆围住,形成一个偏厦型、地窝子式的火区,体积约75立方米。这座防火密闭四处朝天通地,虽然周边都用泥土埋没、踩压,依然没有彻底断绝供氧,木炭火堆依然没有彻底熄灭,高温、高热、有毒有害的气体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硐区,使油罐区成了一颗“非定时爆炸的原子弹”。

  就在这一紧急关头,前线总指挥王参谋长立即下达了命令:“从现在开始前线总指挥由抚顺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王云同志担任,不论参战人员职位高低,文化技术知识、阅历有何不同,包括我本人在内,要一律听从王云同志指挥,不得怠慢,不得有误,违令者从严处理!”

  我深知王参谋长下达的这道命令,既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损失的重托。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消灭火灾,保护国家财产,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我局争光!

  根据实际情况和我局救护队的实际战斗力,我初步拟定了以“安全、快速、严谨、高效、稳妥、可靠”为原则的战略方针和分清主次矛盾,逐步实施的具体战术。

  组成突击队,打赢打好“阻击战”。具体做法是在木炭燃烧区和油罐区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密闭墙。隔断高温和有毒气体进入罐区。为快速构筑密闭,我摒弃了用红砖和水泥等以往井下用的砌筑密闭材料的做法,选用绝燃、隔热的石棉质帐篷作为密闭墙的材料。选派肖玉库、赵永丰、颜成雨、谭秀奎、于会君、冯世杰6名技术娴熟,身体健壮同志为突击队员。他们互相配合,协调作战,冒着高温和滚滚浓烟,仅用了10分钟完成了密闭的构筑。比我下达的15分钟的指令提前5分钟完成了“阻击战”的任务。“阻击战”的告捷,降低了罐区罐体的温度和压力,使救灾工作得以暂时的喘息。

  “阻击战”虽然大功告成,但硐室外形成的大量有毒、有爆炸性的一氧化碳高温气体还在连续不断地涌出,如不及时处理,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渗入,一旦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达到16%,其爆炸指数远高于煤矿瓦斯爆炸,这无疑还是一颗“非定时爆炸的原子弹”。   

  紧接着就是采取“攻坚战”。其做法是:将高倍数空气机械泡沫灭火器的排出口插入封闭的火区中,另一端(吸入端)插入生泡剂的搅拌桶中,一切准备就绪后,立即启动发泡机,向“火区”中压注空气泡沫,直至泡沫从火区中溢出,使溢出的空气温度趋于常态 。然后用数台消防车、绳索拖曳走封闭火源的高大粗壮的树木及沉重的帐篷,再进行一次防火处理。再由待命的消防官兵主攻,尽其所能,使用6只水枪直接对木炭火堆由上而下,由外向里,逐一剥落,逐渐削平的措施和办法,将其彻底熄灭,达到木炭火堆烟雾消失、回流气体温度正常。

  为防止 死灰复燃。巩固胜利成果。由解放军战士组成两支队伍,用土篮子将熄灭的木炭一筐筐转运出远离硐室的地方去,深土掩埋。同时由消防队员对爆炸点及周围,用水枪清洗,为进硐油库恢复正常通风创造条件。为了排除硐室残留的高温有害气体,不给硐室爆炸留下后遗症。由救护队员手持局部通风机对每一个孤立半封闭的油罐硐室进行强制通风处理,由外向里,逐个处理排放,直至将十余个油罐硐室有害气体彻底排除。

  在隐患都排除后,启动3号硐口的主要通风机,恢复硐室内的正常通风。达到彻底排除硐室内的高温、有害气体。经参战各方面的有关领导组成检查验收小组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共同认定从抚顺矿务局救护队抵达后,从6月4日10点30分开始,历时13个小时30分钟,在“安全、快速、严谨”的思想指导下,以坚定地毅力,高超的技艺,熟练的技能以及不折不扣的的执行力,在可控的时间内“高效、稳妥、可靠”地完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

  到现在,我和我的战友们可以放下心了。我有足够的勇气向我的战友的家属们有个交待了。我个人也可以向我的老伴和孩子们、更重要的是可以向局长、党委书记交上完美的答卷了。我们出征的16名同志为达大义,不辞劳苦,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赢得了这场恶战的胜利,受到了赞誉,争得了光荣,没有给局领导和全体同志丢人。

  从出发到现在我们已经10多个小时粒米未进,此时才感到解饥饿和疲劳。王参谋长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由给我们准备好了洗浴用品,一洗满身的油污和烟火污垢。

  6月6日,王参谋长主持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他言语亲切诚恳,震撼人心。他在讲话中说:“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在我们已经失去6名战友,在近千名消防官兵已驰援赶到灾区,以及本溪、风城救护队近50人,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由于不够缜密,措施不当,对策不利,留有后患。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座油罐都受到了高温高压的威胁,时刻有爆炸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在我们原有的参战官兵一筹莫展、筋疲力尽、心如刀绞、苦不堪言的局面下,是你们抚顺矿务局派来了专家和精兵良将,以无比真诚的热爱党、热爱人民的忠诚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坚定的意志,科学严谨的态度,高超娴熟的技能,情同手足的相互关爱。密切协作,完成了这次天大的艰巨且危险万分的救灾任务。你们是一批真正的钢铁战士、独胆英雄!值得我们参战的全体官兵学习和敬仰。为了表达我们军区对你们的谢意,我要你们申请集体特等功,为你们的老总王云同志申请优秀指挥员称号。”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 图3
  (抚矿救护队获全国技术大比武第一名好成绩)

  表彰会后,受参谋长的一再挽留,要我们再帮助他们对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置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应吸取的教训做进一步的总结。经请示局长同意后,留住两天。对战备硐的选址、布局、通风设备的设置、硐内吸潮物质、自然导风筒的安装标准以及发火和爆炸事故发生后所应采取的措施、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的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赞扬和肯定。

  6月7日也就是我们离局的第三天,我们告别参谋长由部队同志陪同返程,当车行至本溪某军驻地时,他们立刻停车,稍事休息。原来部队早有准备为我们摆酒践行。这次践行宴是令我终身难忘一次别具特色的一场宴会。一桌8个人,只有我是身穿便服的非军事人员,其余7名同志都是军区各部门校级军官。回局后的第7天,两名上校军官受军区领导的委派送来两面锦旗,以示答谢。

  42年过去了,当年身壮如牛、矫健如虎的救护队员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被疾病折磨得步履蹒跚,他们没有得到任何的奖励和表彰,甚至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故事!愿我长眠地下的战友们安息,你们英勇奉献必将书写在共和国振兴的史册上!

回忆42年前的一次抢险救灾 图4

  2022年1月25日

  王维俊整理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