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故乡抚顺的工业记忆

2022-03-03 14:41 郭秀江 作者不详 767
  读了王尧先生近日发表在抚顺观察上的《抚顺,点燃新中国工业火炬的城市》,也点燃了我作为煤都抚顺人曾经的自豪感。那些沾着浓浓工业气息的生活片段,触目皆是的工业景观画面,也在记忆中鲜活起来。  在我记忆的开端,我的故乡抚顺就已经是一座规模宏大...

  读了王尧先生近日发表在抚顺观察上的《抚顺,点燃新中国工业火炬的城市》,也点燃了我作为煤都抚顺人曾经的自豪感。那些沾着浓浓工业气息的生活片段,触目皆是的工业景观画面,也在记忆中鲜活起来。

  在我记忆的开端,我的故乡抚顺就已经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重工业城市了。虽然我家由市里搬到郊区,满目是农田,山野,但城市的工业气息仍不时弥漫在生活里。

  父亲每天上班披星戴月,走过郊区的土路,乘电车到西露天矿。姐姐上学,住校也得在市里。母亲每月要拿着粮本,去属于市区的粮店去买粮。那时看电影是件大事,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市荣工疗养院,它与我住的村庄,只隔了一道岺。    

  记得是刚刚上一年级时,在山后边,建起了大片工棚,大人管那叫工地。来了一大批操着怪怪口音的外地人,听说从是大南方广东来的,是来学习的。有老百姓还叫他们南蛮子,很有轻视的意思。轻视自然不对,但也足见那时咱故乡的工业文明,是走在前面的。

  有时去大伯父家串门,大伯父工作在老虎台矿,也住在老虎台,去要坐电车,就会看到那个大井架。大人告诉说矿工下井,就从那下。后来去过搭连的表姨家,路过龙凤矿的井架,觉得比老虎台矿的还高,大人说,龙凤矿是竖井,老虎台是斜井,矿工下井方式不一样。于是下井是什么感觉?井下是什么样子?就成为我童年不止一次琢磨的问题。

  随解放大军南下的表哥,转业时主动要求回老家抚顺。他已经没了父母,用他的话说,是奔姑姑(我母亲和姨妈)回来的。表哥被分配到扶矿运输部,他有时来我家,闲聊中知道表哥在湘西剿过匪,后又进藏,心中有些崇拜。我想在职工队伍中,会有一些有这样经历的复员转业者。


郭秀江:故乡抚顺的工业记忆 图1


  抗美援朝归来的表姐夫,被分到矿区十一厂,十一厂在郊区有座火药库。站在那条郊区公路的城乡结合段上,远望那座火药库,被围墙遮着绕着,只露出长着树木的山丘,还有一道山洞一般的出入口,给这座火药库添了些神秘,也给郊区添了些“军工”的味道。脚下的公路分出一条支叉,向那条山洞伸过去,有大卡车由洞口出出入入。那条支叉旁,离洞口不太远的地方,有几栋红砖平房,那就是守卫火药库职工的住宅,表姐家就住在那里,我小时候也去过几次。

  六十年代初,二姐中专毕业,也被分到运输部。哥哥1965年高中毕业,正赶上抚顺化纤厂初建,哥哥成了第一批工人被送出培训,我家又有了一个石化行业的从业者。而我的二姐夫,是钢厂一位仪表工程师。我的家庭和故乡许许多多家庭一样,和抚顺的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工厂,在我心里,不只是个名字,还有了亲情。

  后来家里又搬回了市区,新居既不是我的出生地东公园,也不是后来的南台,而是在西部市区的一个典型的工人住宅区。由此让我对普通工人群体的生活环境,有了熟悉和了解。那也是一片红砖平房,成排成列,毎栋房八户。记得我家的邻居有西露天矿的,有抚矿机修厂的,总之都是矿区的。邻里们的谈资,吃穿用度,相似度极大。在我的故乡抚顺,这样成片的工人住宅区比比皆是。

  而这次搬迁,更让我对抚顺故乡的工业规模,有了直观真切的感受。

  我读书在五中,每天乘电车往返在抚顺最西部机修厂至东部的新屯公园,单程一小时,长度跨过三个区,途经南干线电铁的三分之二。沿线厂房高耸,烟囱林立,厂区毗连,络绎不断。自起点站机修厂,连着抚顺特钢厂,连着三0一厂,连着石油三厂,这几个大厂涵盖了机械、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几大行业。除机修厂是扶矿所属,其余三大厂都是部属央企,都是本行业的龙头或骨干。

  抚顺望花区的规划和布局是极其规整的,这几个大厂靠南一字排开,由一条公路串联。与公路平行的是电铁,每个停站分别对着各厂的厂门。国铁的沈抚段挨着电铁路基的北侧并行。再向北,是居民区,商业区,文教区,分别被纵横的街道规格起来。那里的居民区,是各大厂的家属住宅。文教区除中小学外,还有抚顺石油学校,煤炭研究所,石油研究院,都带有浓浓的工业色彩。

  电铁继续东进,过了新生桥后出了望花区,水泥厂,石油一厂,发电厂,接踵而来。过了市中心矿务局,南台,就可以看见烟气浩渺的西露天矿大坑,接着,老虎台矿,东露天矿。再向东,龙凤矿,石油二厂。

  我每天都穿行在故乡这个巨大的工业舞台上,和工业战线上的建设者们一起,欣赏这幅生动的工业画图。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车厢是满满的,站台是满满的,上下车的产业大军,潮水般地涌动。一列列钢铁巨龙一般的电铁,在故乡的土地上风驰电掣,一副王者风范。只有它的运力,才能与故乡的工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相匹配。那时故乡抚顺,充满了勃勃生机。

  几年前,我曾在该网站撰文《抚顺电铁的青葱时光》,对此有过具体的描述,此文与其他网友作者的同题材作品,引起很多读者对故乡电铁的回忆,后被收录在市政协编撰的《难忘乡愁-抚顺老地方》那册书里。

  196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新闻发表后,游泳的热潮也在我们校,我们班兴起。当时新屯附近没有游泳条件,大家利用午休时间,翻过东路天矿的一道道矸石岺,到北龙凤电磁厂附近的沙坑游泳。那沙坑,也是工业行为的产物,后来成了天然游泳场,有些同学就是在那里学会的游泳。

  记不清是1966年初末还是1967年初,报纸有文章要学生运动与工农结合,我便与一位要好的同学去了运输部电务段,参加工人群众组织的会议,夜里在他们的班组刻蜡板,印传单。那里的师傅很信任我们,白天也带我们去沿线巡查,维修。还给我们配上电工的几大件,背在腰间,很像回事。后来当了知青插队后,和几位师傅还有联系,记得他们都亲切叫我大江。

  虽然我始终没有成为故乡工业战线的一员,但耳濡目染,却饱有重工业城市的“见识”。后来当我走过一些城市,见他们对破天荒地建起的工业项目,独生宝贝一般地珍爱炫耀,便大巫见小巫地心里笑他们。后来想,那些城市,建一个大工厂,就那么多投入,那么不容易。而我的故乡,有多少座这样的大厂,有多少重工业门类,有多么巨大完整的配套设施和公用工程,还有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这些要素,来之不易,由此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故乡的骄傲,应该永载共和国史册。

  有人调侃说,抚顺的麻雀都是黑的。是的,如此密集的重工业企业,岂能不空气污染。那时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故乡的一两代产业工人,吸着染黑麻雀的空气,工作和生活,以贡献国家为荣。同时,大工业的熏陶也成就了他们大的格局,为大三线建设,勇于肩起工业长子的重负,携家带口,终老西南。那也是一番不应被忘却的壮举。

  沧海桑田,近二三十年,经济中心移向东南沿海。再回故乡,触目那些废弃的厂房,窒息的烟囱,荒芜的电铁线路,无尽感慨。

  对每个在外的游子,故乡的兴衰,也是心头的纠结。我也知道一些的有识之士,也正为故乡的复兴奔走努力。

  但愿故乡再振雄风,再度辉煌!

  2022年3月3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