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民俗  

孙相适:王宝澐作《二十四节诗》欣赏

2022-03-19 07:56 抚顺七千年 孙相适 1754
  本文评说的内容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气象与生产生活内在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
  本文评说的内容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气象与生产生活内在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各地老百姓根据长时间的观察积累编成许多二十四节的诗歌。在抚顺地区,流行这样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畦稻苗,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二伏天。

  立秋铲秋菜,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忙剪枝,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冰牢,冬至进九寒。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与我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围绕着二十四节气,文人墨客留下很多优美的诗句。清朝末年,一位兴京县籍的中央吏部官员王宝澐,也写下一首《二十四节诗》,豋在第一部《兴京县志》卷十四《艺文》,这首诗别开生面,很有意思。下面先看这首诗的原文:

  二十四节诗 (丁未年寓京作)

  王宝澐 仙舫

  银鞍白马立春山,初晴山雨水声闲。

  雷惊蛰抽春笋嫩,问春分几到人间。

  天清明月照花妆,播谷雨中农事忙。

  人立夏田耕绿野,新栽秧小满陂塘。

  麦芒种老落花天,长夏至今如小年。

  扇小暑炎消不尽,蒲葵扇大暑全捐。

  独立秋风意远征,关山何处暑难行。

  间庭滴白露初下,月到中秋分为明。

  修竹天寒露湿衣,严霜降后百花非。

  青松特立冬岩顶,小小雪花任尔飞。

  天山围大雪如山,经冬至春犹未还。

  雁小寒云书到否?凯歌已度大寒关。

孙相适:王宝澐作《二十四节诗》欣赏 图1

《兴京县志》卷十四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王宝澐是兴京县(今新宾县)生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编修的《兴京县志》记:“举人:王宝澐,字仙舫,光绪己卯举人中式,丁未会考一等第九十五名,选主事,签分吏部文选司。”(卷三《民治》)

  注释  光绪己卯:光绪五年,1879年。  中式;考中,录取了。  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吏部;国家管理官员的机构,类似今天的国家人事部。  文选司;全名文选清吏司,掌管中央和地方所有文职官员的额缺设置和品级。  主事;相当于司长。

  《兴京县志》又记:“王宝澐,字仙舫,膺乡荐后,以游览自适,无志进取,六旬后,应举贡会考,供职春明,才华荡佚,名噪一时。寓都作《二十四节诗》争相传诵。”(卷十《人物》)

孙相适:王宝澐作《二十四节诗》欣赏 图2

《兴京县志》卷三卷十


  注释  澐;念云,不能写成沄,沄不是简化字。  膺乡荐;考中举人。  六旬;六十岁。  春明;唐代京城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延兴,后世以春明代称京城。  荡佚;游荡纵逸,不拘恒俗。  寓都;住在首都北京。

  1934年印行的《奉天通志》记:“举人 光绪五年己卯科 王宝澐:承德县人,二百二名,吏部主事。”(卷一百五十五《选举》)

  “承德县人”,承德县也叫沈阳县(注意:不是河北省的承德),说明王宝澐已经从兴京县来到了沈阳。是在沈阳报考举人的。

  王宝澐于1879年考中举人,名列202名。于1907年参加“举贡会考”,被录取,名列1等第95名,然后被分配到吏部文选清吏司任主事,供职京城,当然从此住在京城了。这一年他是六旬60岁。那么他1879年考中举人就是32岁。《二十四节诗》是王宝澐到京做官第一年所作。

  解释一下“举贡会考”,就是举人、贡士参加的以选官为目的的国级统一考试。省级考试(叫乡试,请不要联想乡镇)取中者叫举人,国家级考试取中者叫进士。取进士要经过两次考试:会试、殿试。只有举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取中者叫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确定名分和名次:分三甲,一甲只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四名往后分为二甲、三甲两类,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往后的都叫进士。贡士是会试合格但没参加殿试者。国家为了选拔官员补充国家机构,举行由举人、贡士参加的统一考试,称作“举贡会考”。

孙相适:王宝澐作《二十四节诗》欣赏 图3

这三位刚考中进士 采自网络


  王宝澐考中举人时32岁,到吏部任职是60岁,从32岁到60岁,相隔28年,时间不短啊,这期间他干什么了?

  根据《兴京县志》记载,他中举人之后,没有按照惯例继续取考进士,而是选择了“游览自适”的生活,或者辗转几地谋生,或者悠然于各地名川大山、胜境古迹之间。这种生活不仅增加了他的社会阅历,同时也丰富了学识。二十多年的荡佚生活转眼过去了,人也老了,于是在六十岁这年决定参加举贡会考,成绩很好,名列1等95名,分配到吏部任主事,这和考上进士做的官差不多,只不过太迟到了。

  进京做官是一位学子一生的理想追求,而王宝澐充任主事,堪称要职。从举人到主事,这一变化可谓是一步登天。此时的他追溯过往,心生感慨,挥笔作诗一首,确在情理之中。

  《二十四节诗》与一般的节气诗不同,它不仅仅是对节气的描述和咏叹,而是将作者的人生历程巧妙地融入到二十四节气变化之中,语意双关,从中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感悟,意境深远,因此,才令文友们“争相传诵”。

  下面欣赏这首诗。

  理解一篇作品,不仅要体会字面的意思,更要挖掘潜在的文外之意。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隐秀第四十)

  注释  英蕤;精华,蕤读蕊的第二声。  重旨;言外之意。  复意;即两重意思,一是字面的意思,一是言外之意。  秘响:隐秘之响,即暗响,指不显露的意义。  伏采;隐伏的文采。

  作品“以复意为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玩味无穷,百读不厌的效果。“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是应该达到的深度,也是欣赏的途径。

  开头的“银鞍白马立春山”,仿之于李白的《少年行》(只改两个字):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遍何处游,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笔下的这位少年骑白马、跨银鞍到处游逛,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银鞍白马立春山,初晴山雨水声闲”。银鞍白马,初晴山雨,展现一位翩翩少年初踏社会英姿勃发的进取心态。“雷惊蛰抽春笋嫩,问春分几到人间”,但又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惘,不禁发出内心深处的长叹:在惊雷声中春笋已经露出嫩芽,但是,我的春天何时才能来到?这句诗是说王先生自己,幼时读书,颇有才华。

  “天清明月照花妆,播谷雨中农事忙。人立夏田耕绿野,新栽秧小满陂塘”(陂念卑,池)。讲的是欣欣向荣的气象和繁忙的农事,隐喻诗人自己奋发努力,自强不息,不断进步。

  诗人逐渐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多彩的感受。“麦芒种老落花天,长夏至今如小年”(落花天:落下的花瓣漫天飘舞。如小年: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既有对落花飘舞的感慨,也有度日如年的烦恼;更看到了人们的才能像“扇小暑炎消不尽,蒲葵扇大暑全捐”那样的千差万别。

  “独立秋风意远征,关山何处暑难行”。考中举人之后,诗人没循恒俗继续进取,而是“独立秋风”,开始了他的“远征”——“游览自适”的生活,尽管关山重重,道路难行,但他充满自信,“间庭滴白露初下,月到中秋分为明”。

  “修竹天寒露湿衣”的“修竹天寒”借用清代诗人舒位的《空谷》:

  空谷佳人绝世姿,鸠媒一去苦相思。

  天寒修竹娟娟静,翠袖苍茫独立时。

  空谷中的佳人绝世英姿,在寒冷的暮色之下,独倚修竹,安静独立,不随世俗沉浮,表现出像节竹一样的高尚情操。

  “修竹天寒露湿衣,严霜降后百花非。青松特立冬岩顶,小小雪花任尔飞”。诗人自比寒露中的修竹、冬岩上的青松,特立特行,不随世俗。都老头子了,还要参加举贡会考。人们难免说咸说淡,诗人则坦然,任凭别人说去。

  “独立秋风”、“意远征”、“暑难行”表明王宝澐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是一道道荆棘与坎坷。但是,作者还是跨过了各种障碍,“青松特立冬岩顶,小小雪花任尔飞”,这样的人生气度,很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山围大雪如山,经冬至春犹未还。雁小寒云书到否?凯歌已度大寒关”(大寒关是北京西面古道上一处关卡)。笔者感觉,举贡会考类似今天的考公务员,并不轻松,形势“大雪如山”。熬过“经冬至春”的等待,终于鸿雁传书,会考中式,并到京城做官,这无疑是特大喜讯,一首凯歌。“凯歌已度大寒关”,诗人闯关成功,实现了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

  二十四句诗一步一步地勾画出诗人从银鞍白马的少年到已度寒关的老者,类似春、夏、秋、冬的人生轨迹。作者巧妙地运用二十四节气来对应自己的人生际遇。整首作品自然、生动,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是与其他同类作品的不同之处,也是高明之处。

  纵览全诗,会感受到诗中贯穿两条线:一条线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象、农事、生活等等,这是一条明线。需要指出的是,王先生虽然是东北人,但选取的景象却不只东北,也有南方的,如“惊蛰春笋嫩”、“寒露修竹”,他的视野是广阔的。另一条线是作者的人生轨迹,是一条隐线,抒发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感慨。这种感慨是充实的、乐观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民族的骄傲,个人也正春风得意,所以,没把因他所供职的王朝行将寿终正寝而产生的悲凉情绪参和进来。

  两条主线或明或暗,交错融合,天衣无缝。而二十四节是一个轮回,六十年也是一个轮回,两条轨迹、两个轮回巧妙地运行于一首诗中,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淳厚的品味香甜。我们感受到一位高手的文学功底。

  将二十四节气名称栖居于诗句之中,既明示,又隐藏;既新颖,又独特。“秀以卓绝为巧”,这种手法堪称卓绝。每句七字,句数随意但为偶数,排列整齐。诗句押韵又多次换韵,读来郎朗上口。但不对仗,更不讲平仄。这种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适合展现这样复杂的主题。

  王宝澐到吏部做官是1907年,再过4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朝就灭亡了,他所供职的清政府也就解散了。之后他又做了什么,现在不得而知。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同为沈阳人的另一位才子,王宝澐的同姓前辈王树滋。二人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人生是多彩的,世界也是多彩的。在大厦将倾的时刻,不同的意气做出不同的选择,一位出去,一位进来,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社会。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二十四节诗》,在欣赏它的巧妙写法同时,还会以它为重要参照物对漫漫人生之路做深入的思索。(作于2019年4月)

该文章所属专题:孙相适专栏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