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2022-11-25 10:50 抚顺七千年 黄韬 1043
  浑河畔上庙多,世人皆知,不过,浑河源的滚马岭岭顶曾有一座神奇的小庙,知道它的人并不多。  这座供奉山神的小庙座落在滚马岭的分水岭处,该地海拔775米,近咫尺于清原县与柳河县交界,在今岭顶上复兴屯刘玉新妻子近年独资修筑的小庙后面,东邻不知...

  浑河畔上庙多,世人皆知,不过,浑河源的滚马岭岭顶曾有一座神奇的小庙,知道它的人并不多。

  这座供奉山神的小庙坐落在滚马岭的分水岭处,该地海拔775米,近咫尺于清原县与柳河县交界,在岭顶上复兴屯刘玉新妻子近年独资修筑的小庙后面,居不知何人建的小小庙西。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1

  这是座又小又神奇的小庙。说它小,其长只有一米多一点;说它奇,因为它不是普通的砖瓦建的,其房顶是雕着琉璃瓦形状的整体石,底座是长宽各150厘米青色花岗岩、前后左右墙体都是整块花岗岩凿制;说它神,是说石庙子村西约400米荒野处,那里曾依山建有三座小“山神庙”,其底座是用整块花岗岩凿琢长宽1.5米、厚0.1米的正方形石座,庙高1.2米,长1.2米,宽1.1米,其上盖均为精美的仿古琉璃瓦,两座东西山墙为硬山式,中间一座为歇山式。三座小庙并列于山脚下,占地物流十平方米,庙西南北方向曾并列五座刻有文字的花岗岩石碑。庙东有数间陈砖青瓦的平房,有两三名道士在此居住。当年香火很盛,故村依庙为名。1958年修建后楼水库,淹没区内后楼村的生产队长郭金宝次年带头赶着牛爬犁,装上全部家当,来到石庙子村借房安家,1960年首先在两座小石庙子西面,盖了五间矮草房居住。很快后楼村社员范福生、张国珍、李玉金、董家、李绪生也搬过来该房定居。住户多了,初步形成了村落,大家认为应该有个名。于是在新成立的生产队仍然任队长的郭金宝,与这几户中最有学问的李绪生商量,李提议叫“复兴屯”,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现在所剩的模样相似两座石庙子附近,出现一个新村——复兴屯,就此石庙子村成了没有石庙子的石庙子村了,复兴屯不叫石庙子,永远占有了石庙子。

  现在复兴屯的石庙子只剩下两座,那一座呢?传说有一位名“任缘”的和尚崇尚石庙制作的精美,尤爱其中为仿宫殿,歇山式房盖的那座,视为珍宝,当他被受请赴柳河某寺做主持时,特带走,准备用于镇寺。当背到滚马岭顶放下休息,起身再背时,搬不动了,只好放在那里了。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2
  滚马岭上小山神庙遗址上仅存几块残石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3
  不知何人利用原小山神庙的上盖,在东侧新建了这座小庙

  不好意思,这只是传说,石庙子村里的石庙是谁制作的,谁也说不清,什么时候修建的,没有资料记载,只能从观察其建筑风格有可能是清代中期建造的。唯一有记载的是1994年出版的《抚顺市水利志》,其43页记有:“岭顶曾有一时砌小庙,为分水岭之标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遗憾地是,我没有见到过这座小石庙,我的朋友孙文新——湾甸子土生土长的“老人”,他见过,还特意凭记忆给我画了下来。“任缘”的和尚搬剩下的两座石庙,我见到过,在石庙子村西唯一的百年老柳树下。现在的两座小庙, 2000年,由复兴屯居民刘孜全收集剩下的石庙遗存的的石件,自己出资,买了青砖、水泥,请来瓦工潘全斌,在原址复建的。庙前的小广场是郭忠祥雇车运来六车黄沙土垫的。因为石庙子村是浑河第一村,石庙子自然成为浑河源头外第一个神奇的景点。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4
  石庙子村西复建的两座小石庙

  说它神奇,神奇的是滚马岭上石庙前面数十米有一个小湖伴随着它。这个湖,当地人们叫它“小天池”,位居分水岭处,久旱不枯,暴雨不泛,水质清冽、蛙虾不绝。而现在设置标志的源头在其下方,海拔682米处,究竟那个是源头,不言而喻。坐落在小天池傍的小庙是否是浑河第一庙,当然也不言而喻了。这座湖小,小得出奇,直径仅4米许,深1米余,如果小天池也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那么,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下15平方米的本溪湖,号称是世界最小的湖的宝座,一定会坐不稳了。可惜的是此天成的奇观,现被人为地改成水井了。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5
  在原天然的小天池上改建的井

  如果你嫌此庙小,我告诉你,河源头有个大的,就是它在下行十余里的原土门子村,《兴京县志》记载的安庆寺。土门子村很尴尬,民国14年原属辽东兴京县(今新宾县)第八区,民国21年属改后的第九区,民国34年10月新成立的人民政权划归清原县管辖。民国36年,改为大庙村,并设村公所,翌年又划回新宾县,1956年用南杂木置换回清原县。但这个安庆寺比复兴屯的石庙子还“神”,1936年日寇实行集家归屯,土门子一趟沟长达二十多公里,五百多户人家的房屋全部烧光,当时日寇朝也这座庙扔了几把火,但没有点着,日本人说“神的有!”因而庙幸免于难,成为此地唯一的建筑物,一直保留到解放后。

  孙文新凭记忆描述了这座大庙:它坐落于土门子沟中间的西山平台上(即现在的后小堡河西高岗)建于清嘉庆末。原名“安庆宫”,是东北道教禅林“太清宫”的一个分支道院,民国六年,举行“安庆法会”,沈阳太清宫资深老住持葛月谭,曾亲笔题宫旨训文,并指派各观院参加。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庙,正殿五间(后殿),前殿五间,另有东配殿五间,下院七间(正殿东侧坎下),正殿西三间供奉三清道人塑像三尊,东两间为香火堂(后为村公所)。前殿东三间像似一个戏台的高台,西两间供奉有吕纯阳塑像,配殿除道长住寝外,设有学馆(古称私熟)。起脊的小黑珑瓦屋坡,正脊配有龙吻起翘,四角配有先人指路吉兽呈祥。前后外墙均有大红古典彩绘。由其前墙六根明装抱柱,绘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鹿鸣其群”等彩画。后店的西墙外有一棵高高的大梨树,树杈上吊着一口大铜钟。孙文新还记得大钟上刻有铸造时间、捐款名单,名单中有他家十八世祖孙培茂、十九世祖孙克功、孙克敬,另外还有一户姓孙的(是清咸丰年移民迁到土门子),民国时期当家的叫孙仕周,东土门许家,庙上张家,关东场于家,下三屯叶家,桦树底周家。

  孙文新清楚记得,下院老道长的外屋有一个铜钉牛皮大鼓,还有大镲,铜磬等一大堆。大鼓、大镲、铜磬,但早已无翼而飞。

  解放初期为解决校舍匮乏,此庙改为小学校。1960年,孙文新上学时,大庙后殿西间是一年级教室,东间为办公室,前殿东间为三年级教室,西间为四年级教室,下院东间为五年级教室,西间则是二年级教室,其余两间住着仍健在的老道长。解放前此庙有土地多达几十亩,在浑河源头附近,空前绝后。

  1967年,大庙小学搬到河东新建的校舍。大庙整个院子空了,房屋门窗掉落,院里荒草萋萋。一片衰颓。1970年夏,由大队卖给清原县医院,拆木料搞基建用。粗大的彩绘明柱,红松大坨,椽檩门窗,装了几大汽车!距离浑河源头最近的大庙,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说此庙还不算大,浑河中游还有一个,它在古名辽水,亦名小辽水,自辽著名为浑河曾显赫一时的浑河码头附近,今沈阳市东陵区上木场村村外。上木场是浑河重要的码头,历史上,滚马岭一带出产的木材编成木排,都是溜放到这里后运往沈阳的。建筑沈阳皇宫用的木料,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滚马岭。《盛京时报》记载,即使到民国十六年夏涨水时,一星期仍有一千五百多木排从兴京流放到这里。村外这座庙不叫大庙,但却是浑河的最神圣的大庙,名为浑河河神庙,是浑河畔上唯一一座由乾隆皇帝钦谕拨款、敕封庙名、御书匾额、亲遣官入祭的庙。

  这不是我在这里“瞎掰”,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零六十六载:“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戊戌九月丁亥朔谕,浑河发源遥远,自东北来,入英峨边门,而流几千里,会辽入海,萦护三陵,滋演万代灵脉,长川襟带,兼卫陪都,厥功甚钜,自宜虔崇庙祀,以答神庥,著交迈拉逊、德成,会同将军、府尹於盛京城东,度地鸠工,奏闻请帑兴建河神庙,以昭妥侑。”(摘自《清帝东巡》第345页)乾隆下达指令后,盛京将军弘响当即会同奉天府府尹富察善等人奉旨而行,是年动工,历经两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落成。

  浑河河神庙的建筑形制和规格,在当年都极为可观,这在《盛京通志》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绘有浑河河神庙的示意图。浑河河神庙为两进院落,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三楹大殿,大殿两侧有东西耳房各两间。大殿内有河神塑像,两侧有风伯、雨师塑像,并建有东西配殿各三楹。在河神庙的院落当中,有一道矮墙,中间为一座垂花门,将庙院分成内外两进院。过了矮墙和垂花门,东西有僧房各六间,庙前为河神庙的三楹山门。各殿和僧房之间有石铺甬路相通,四周有青砖围墙环绕。在山门之外,有一碑亭,亭后有矮墙似屏障峙立。亭内有一甬石碑,碑上刻着清廷侍讲平恕所撰之《浑河神庙碑文》,给这座庙宇更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6
  《奉天通志》中记载的浑河神庙平面图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7
  《奉天通志》中记载的浑河神庙碑文

  《浑河神庙碑文》:“浑河神庙者,乾隆四十三年救有司之所崇建也。英峨北绕,纳鲁西流,紫回千里之遥,演迤三陵之侧。长源作带,梁河异派以同澜:灵脉扶舆,辽泽汇趋而赴壑。抱龙兴之初地,众水云从,翊凤舞之陪都,恬波镜净。溯昔造邦,挞伐濒河则诸部先除;泊夫作邑,经营乘溜则群材胜用。入夜而联鱼陈,爱申巴勒达之诛;征明而渡龙骧,遂奏沈阳城之捷。朕展巡邠土,敬谒桥山,缅治燕于宗功,默钦有相;饬升馨于跸路,乃诏司空。鸠工象阙之东,翚翥鹏霄之上。百泉媲美,胥源之流泽孔长。两载落成,卜涧之垂庥有裕。镌之翠琰,焕以丹纶。田地中行,益巩诸万万祀;如川方至,用弼我丕丕基。”

  浑河河神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十二月,浑河河神庙落成之时,乾隆皇帝封浑河河神为“崇源协应之神”。敕封浑河河神庙名为“顺应”,并御书浑河河神庙的匾额为“灵脉精禋”,高悬于大殿正中。

  河神庙所供者为龙王神像,清朝皇帝每次东巡都特遣官员入庙祭拜。有史书为证。乾隆四十八年第四次东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载: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九月甲辰上诣……遣官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诸神。(摘自《清帝东巡》第365页)

  嘉庆二十三年第二次东巡,仁宗睿皇帝实录 卷三百四十六载:……遣官祭长白山、辽阳太子河、巨流河、浑河、北海、松花江诸神。(摘自《清帝东巡》第415页)

  《清宣宗实录》道光九年东巡,宣宗成皇帝实录 卷一百六十载:……遣官祭长白山、辽阳太子河、巨流河、浑河、北海、松花江诸神。(摘自《清帝东巡》第447页)

  除此之外,庙祭祀时间的每年二月及八月,即“春秋仲”,此时,盛京地方官都会前来向河神供献珍馐,行跪拜大礼,读祭文,焚化祭文,直至清廷被赶出紫禁城。到了民国初年,浑河河神庙已经没有僧人住持了,只是由白衣寺代为经管。后来,天和勇木材厂占用了浑河河神庙,把这里做了木材厂。之后,庙墙崩塌,梁木被拆一空,遂辟为菜地,地名叫于园子。浑河河神庙庙址,自此便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符号。

  浑河畔,两个村同因庙而名,一个村,村在,庙也在,只是庙虽没有移位,周围住上原后楼村、白家崴子的村民后,新的村子叫复兴屯了。另一个村,村在,庙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庙的一段墙基础倔强的向人们显示曾有过的辉煌。一座庙,缘河而建,以河为名,河的水仍日夜奔流,原址上,庙已无影无踪,唯一留存着一块刻着清廷侍讲平恕所撰之的浑河神庙碑文的石碑,远卧在沈阳慈恩寺的天王殿前。

黄韬:浑河畔上的庙 图8
  还卧在沈阳慈恩寺的天王殿前刻着清廷侍讲平恕所撰之的浑河神庙碑文的残缺石碑

  看到这一切,你一定感到太奇妙了,即使这几座庙里曾供的神灵都未必先知先觉得到。

该文章所属专题:黄韬专题

  黄韬,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散文协会、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近年专注清原地区近代史历史研究,有近百篇小文见于报刊及文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