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六)
2023-03-24 17:25 抚顺七千年 尉常荣
1610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芦沟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芦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中国共产...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芦沟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芦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杨靖宇锐敏、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已由过去为收复东北而战,转变为支援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行动纲领和任务是,配合全国抗战,积极地开展游击战争,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钳制日军入关,扰乱日军在我国东北的这一后方,破坏日本的“以战养战”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补给线,给日军侵华的战略增加难以克服的困难,以此斗争战略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
基于上述认识,杨靖宇迅速从桓仁抗日根据地起兵,率领军部和直属部队赶赴清原,组织第三师西征,尽快和关内红军接头,以取得党中央的直接领导。杨靖宇率领部队长途跋涉,克服艰难险阻,历经与敌多次战斗,于7月25日到达清原沙河子和第三师会合。
杨靖宇在沙河子接见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西后,即召开大会,宣读由在同日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南满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东光起草,经讨论修改通过的《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向全体指战员介绍了“七七”事变的经过。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像《义勇军进行曲》号召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样,抗击日本侵略者,配合关内正面战场作战。
7月26日,杨靖宇会同省委常委纪儒林、省委秘书长韩仁和,在独四师驻地枸乃甸子召开王仁斋、周建华、阚子祥、杨俊恒、柳万熙等第三师和独四师的领导人参加的会议,深入研究这两个师西征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路线。杨靖宇在会上强调指出:“这次西征的意义十分重大,是配合全国的总抗战,不同于以往两次。总司令部建议你们立下军令状,挑起竞赛,谁先渡过辽河,谁就当然担任第一路军的抗日先锋师”。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杨靖宇于8月1日决定第三师、独四师进行西征。
会后不久,第三师、独四师进行西征,首先在沈海和吉海两条铁路交会点朝阳镇、梅河口之间拦客车,号召广大旅客响应中日大战起来抗日。继而这两个师分两路,按照既定的行军路线向西挺进。
8月17日,第三师主力300多人,在抚顺二冲、搭连嘴子补充给养,继而向辽河挺进,后抵达辽河岸边时,看到了河水暴涨,波逢汹涌,各渡口均有日伪军严密把守,无法渡河,王仁斋经和其他师领导研究,决定取消西征后撤,于8月20日从横道河子突围,很快返回出发地的密营待机。杨靖宇看《盛京时报》得知“沈阳县第七区孟家台村北之辽河决口,淹没农田万余亩”,即下令第三师、独四师速返原地待命,等辽河洪峰过后,再进行西征。(待续)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杨靖宇锐敏、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已由过去为收复东北而战,转变为支援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行动纲领和任务是,配合全国抗战,积极地开展游击战争,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钳制日军入关,扰乱日军在我国东北的这一后方,破坏日本的“以战养战”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补给线,给日军侵华的战略增加难以克服的困难,以此斗争战略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
基于上述认识,杨靖宇迅速从桓仁抗日根据地起兵,率领军部和直属部队赶赴清原,组织第三师西征,尽快和关内红军接头,以取得党中央的直接领导。杨靖宇率领部队长途跋涉,克服艰难险阻,历经与敌多次战斗,于7月25日到达清原沙河子和第三师会合。
杨靖宇在沙河子接见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西后,即召开大会,宣读由在同日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南满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东光起草,经讨论修改通过的《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向全体指战员介绍了“七七”事变的经过。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像《义勇军进行曲》号召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样,抗击日本侵略者,配合关内正面战场作战。
7月26日,杨靖宇会同省委常委纪儒林、省委秘书长韩仁和,在独四师驻地枸乃甸子召开王仁斋、周建华、阚子祥、杨俊恒、柳万熙等第三师和独四师的领导人参加的会议,深入研究这两个师西征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路线。杨靖宇在会上强调指出:“这次西征的意义十分重大,是配合全国的总抗战,不同于以往两次。总司令部建议你们立下军令状,挑起竞赛,谁先渡过辽河,谁就当然担任第一路军的抗日先锋师”。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杨靖宇于8月1日决定第三师、独四师进行西征。
会后不久,第三师、独四师进行西征,首先在沈海和吉海两条铁路交会点朝阳镇、梅河口之间拦客车,号召广大旅客响应中日大战起来抗日。继而这两个师分两路,按照既定的行军路线向西挺进。
8月17日,第三师主力300多人,在抚顺二冲、搭连嘴子补充给养,继而向辽河挺进,后抵达辽河岸边时,看到了河水暴涨,波逢汹涌,各渡口均有日伪军严密把守,无法渡河,王仁斋经和其他师领导研究,决定取消西征后撤,于8月20日从横道河子突围,很快返回出发地的密营待机。杨靖宇看《盛京时报》得知“沈阳县第七区孟家台村北之辽河决口,淹没农田万余亩”,即下令第三师、独四师速返原地待命,等辽河洪峰过后,再进行西征。(待续)
该文章所属专题:尉常荣专题
尉常荣
尉常荣,中共党员,曾任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从1980年开始从事抚顺地方党史研究,1982年,著《中共抚顺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杨靖宇领导的抚顺特支》被辽宁省社科联评为优秀论文;1984年,编撰《中共抚顺地区组织发展概况》并出版发行。后陆续出版专著《抚顺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史》《辽东英烈》,译著《抚顺史话》(日译汉),主编出版了3卷《抚顺市志》
- 上一篇: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七)
- 下一篇: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五)
相关文章
-
07-07黄韬:湾甸子之殇——清原县日本富士乡开拓团
-
03-21地名考释:沈阳名称的由来
-
03-17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五)
-
03-10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四)
-
03-08徐洪:学雷锋的十五个之最
-
03-06王尧:光阴里的老物件
-
03-03尉常荣:抗日英雄杨俊恒传略(三)
-
02-25复州的名字来自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