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沈阳新乐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火簸箕”

2022-12-04 11:33 《在水之阳》 初国卿 1129
  走进新乐遗址博物馆,正面的一座雕塑是一件形制特异的“斜口器”,这是新乐考古出土的800多件陶器中最珍贵和知名的一件陶器,学界又俗称其为“火簸箕”,认定其为新乐人贮存火种的器具。  人类所用的火种最早来自天然火。如北京猿人乃至其后漫长的历...
  走进新乐遗址博物馆,正面的一座雕塑是一件形制特异的“斜口器”,这是新乐考古出土的800多件陶器中最珍贵和知名的一件陶器,学界又俗称其为“火簸箕”,认定其为新乐人贮存火种的器具。

  人类所用的火种最早来自天然火。如北京猿人乃至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里,古人类为保留火种会挖一个洞,并不断地丢入树枝等可燃物来保留火。在这种“持续燃烧法”保留火的过程中,古人类从烧烤地附近的土变质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陶器,从而制作了第一个陶制火种器,这样便可以移动火种了。


沈阳新乐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火簸箕” 图1


  经过了至少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以前的陶制火种器已极为难见了。2007年,河南洛阳市文物队在对孟津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基中出土了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此陶器呈亚腰桶形,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经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这件貌不惊人的陶器竟是件用于贮存火种的容器。其实,早在洛阳出土这件火种器20多年前,沈阳的新乐遗址的“火簸箕”就出土了,只是缺乏充分的宣传罢了。

  新乐出土的“火簸箕”有多件,大体都是敞口、斜壁、小平底有的斜口呈“凹”形,有的斜口呈“U”形,总体为簸箕状。也有人称其为“斜口缸”,还有学者称其为“簸箕形器”或“异形器”等这种器形在辽海其他地区如富河沟门遗址、兴隆洼遗址、左家山遗址、敖汉旗四棱山、赤峰西水泉等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此类器物是7000到5000年前这一地区原始居民的常用器物。

  新乐遗址出土的“火簸箕”大都是1973年第一次试掘和1980年第三次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典型的高31厘米,一侧斜口如簸箕口沿外侧作两条之字纹带。“火簸箕”大多发现在“边灶”旁,这为“火簸箕”的用途研究提供了新线索。考古学界在“火簸箕”的用途上常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盛水的,有的认为是采果的,还有人认为是当簸箕或撮子用的。由于“火簸箕”发现在火膛边,可进一步证明这类器物是用来移置火种或撮灰之用的,所以学界通俗地称它为“火簸箕”。关于“火簸箕”的用途与意义,姜念思先生在《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概述》有过精确的论述:“新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是一种器型很独特的器物,其功能推测是用来保存火种的。与此相似的器物还发现于辽西的红山、富河和小河沿文化,在吉林左家山遗址中也有出土。但上述文化的年代都晚于新乐文化,说明它们的斜口器可能源自新乐文化,由此可见新乐文化的广泛影响。”

沈阳新乐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火簸箕” 图2


  类似“火簸箕”这种火种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贮存火种的容器,它具有便捷、实用的功能,不仅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并有助于火种的到处挪动。而新乐遗址出土的“火簸箕”,其簸箕形设计更有利于火种的贮存、移置与播撒,同时这种红夹砂陶还有耐高温等特点,因此在人类用火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