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鲁:有诗千载咏玄菟(十)
2023-09-12 05:11 抚顺七千年 王平鲁
1612
这种以玄菟为主题或题材的诗歌,到了唐朝初期,因唐太宗远征辽东所采取的军事行动,而成为诗人们吟咏的边塞诗的一种,风格也有了变化,与汉代以来西北方向题材的《出塞曲》并驾齐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史称......
这种以玄菟为主题或题材的诗歌,到了唐朝初期,因唐太宗远征辽东所采取的军事行动,而成为诗人们吟咏的边塞诗的一种,风格也有了变化,与汉代以来西北方向题材的《出塞曲》并驾齐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史称当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於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对外则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设立了安西四镇。
在东北方向上,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指挥唐朝大军,兵分海陆两路征伐辽东。海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大军从山东莱州渡渤海而来。陆路大军由名将李勣、李道宗率领,集于幽州,经柳城(今朝阳)向通定(今新民)进发,四月五日直抵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四月十五日,李勣和李道宗率唐军主力经过激战,夺取盖牟城,俘获高句丽人口2万余,缴获粮饷10余万石,随即大军南下,直奔辽东城(今辽阳)。
五月十日,李世民亲率大军渡过辽水,驻跸在马首山,即今天辽阳城西南的首山,这座山,后来被李世民命名为驻跸山。也就是这里,李世民写下了著名的《辽城望月》诗: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停观妖氛灭。
开篇就是“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李世民连用了“玄菟”“辽碣”两个旧典,表达了他踏上东北大地后,重返汉魏故土时的兴奋喜悦之情。
“玄菟”,当然指的是汉魏旧地玄菟郡,这是唐自开国以来君臣的共识。唐高祖李渊时代的中书侍郎温彦博,就明确说过:“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辽碣”,即碣石山,有两处,一处是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曾登临过的东海碣石之地,在今天的辽宁绥中西56公里止锚湾海滨,也是唐朝大军东征所经地区。另一处,则远在朝鲜半岛的清川江与大同江之间,《通典》上说:“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
李世民诗中指的是哪一处辽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这年春天三月,唐朝大军途径山东、河北之时,李世民曾经和随军的大臣有过唱和之举,写下了一篇《春日望海》,其中提到:“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由此推想,李世民当时心目中的碣石,是秦始皇到过的地方,还不是远在朝鲜半岛的那座碣石山。
以往《辽城望月》的解释者们,往往都是把这首诗说成是攻克辽东城之后,李世民登上辽东城写的祝捷诗,其实细察此诗的描述,把它看成是胜利之后,李世民站在驻跸山上写的抒怀诗,才是完全妥帖的。
按照史书记载,唐军夺取辽东城,是经过了激烈战斗的。唐军“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直到五月“甲申(十七日),南风急,上(李世民)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句)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余人,得胜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由此可见,大战过后,辽东城已经是墙倒屋塌,烟火未尽,李世民只有站在他后来命名为驻跸山的马首山(今天的首山)之上,才能看到月影婆娑,隔树缀花,凭高远眺,俯瞰丸都(在今集安)。才能看到皎洁明月,映云光隐,临城影散,带晕重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史称当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於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对外则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设立了安西四镇。
在东北方向上,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指挥唐朝大军,兵分海陆两路征伐辽东。海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大军从山东莱州渡渤海而来。陆路大军由名将李勣、李道宗率领,集于幽州,经柳城(今朝阳)向通定(今新民)进发,四月五日直抵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四月十五日,李勣和李道宗率唐军主力经过激战,夺取盖牟城,俘获高句丽人口2万余,缴获粮饷10余万石,随即大军南下,直奔辽东城(今辽阳)。
五月十日,李世民亲率大军渡过辽水,驻跸在马首山,即今天辽阳城西南的首山,这座山,后来被李世民命名为驻跸山。也就是这里,李世民写下了著名的《辽城望月》诗: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停观妖氛灭。
开篇就是“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李世民连用了“玄菟”“辽碣”两个旧典,表达了他踏上东北大地后,重返汉魏故土时的兴奋喜悦之情。
“玄菟”,当然指的是汉魏旧地玄菟郡,这是唐自开国以来君臣的共识。唐高祖李渊时代的中书侍郎温彦博,就明确说过:“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辽碣”,即碣石山,有两处,一处是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曾登临过的东海碣石之地,在今天的辽宁绥中西56公里止锚湾海滨,也是唐朝大军东征所经地区。另一处,则远在朝鲜半岛的清川江与大同江之间,《通典》上说:“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
李世民诗中指的是哪一处辽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这年春天三月,唐朝大军途径山东、河北之时,李世民曾经和随军的大臣有过唱和之举,写下了一篇《春日望海》,其中提到:“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由此推想,李世民当时心目中的碣石,是秦始皇到过的地方,还不是远在朝鲜半岛的那座碣石山。
以往《辽城望月》的解释者们,往往都是把这首诗说成是攻克辽东城之后,李世民登上辽东城写的祝捷诗,其实细察此诗的描述,把它看成是胜利之后,李世民站在驻跸山上写的抒怀诗,才是完全妥帖的。
古墓所见辽东城图
按照史书记载,唐军夺取辽东城,是经过了激烈战斗的。唐军“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直到五月“甲申(十七日),南风急,上(李世民)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句)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余人,得胜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由此可见,大战过后,辽东城已经是墙倒屋塌,烟火未尽,李世民只有站在他后来命名为驻跸山的马首山(今天的首山)之上,才能看到月影婆娑,隔树缀花,凭高远眺,俯瞰丸都(在今集安)。才能看到皎洁明月,映云光隐,临城影散,带晕重围。
假如李世民真如传统说法解释的那样,是站在辽东城头,向位于东南方向的丸都城眺望,那么首山是会挡住他的目光,使他无法“俯丸都”的,虽然这座首山海拔不超过200米,但已经超过辽东城的高度。他所能看到的,只会是比首山还要高的丸都“妖氛”。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平鲁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07-11王平鲁:有诗千载咏玄菟(一)
-
07-10一组抚顺老新华桥照片
-
07-10《朝日新闻》的记者抚顺行之一(1905年)
-
07-10穆鸿利:满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再叙
-
07-091959年“一五”扩建后的抚顺发电厂
-
07-09抚顺全景(之四)
-
07-09抚顺全景(之三)
-
07-09抚顺全景(之二)
-
07-09抚顺全景(之一)
-
07-09抚顺千金寨炭矿(东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