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抚顺得名于朱元璋“摧坚抚顺”策略
2023-07-11 18:29 抚顺七千年 2447
明代抚顺城墙垣遗迹 明代抚顺城墙垣遗迹 对“抚顺”的释义,一般引用《煤都抚顺》一书观点,即“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这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时,由“煤都抚顺编写小组”撰写的。 &......
明代抚顺城墙垣遗迹
明代抚顺城墙垣遗迹
对“抚顺”的释义,一般引用《煤都抚顺》一书观点,即“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这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时,由“煤都抚顺编写小组”撰写的。
如果仅从“抚顺”二字的字面上来理解,“抚绥边疆、顺导夷民”说法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考察地名“抚顺”的含义,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还要深度关照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掌握统治者的目的和愿望,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统治者取“抚顺”一名的最初动机。
笔者以为,明朝统治者在此筑城以“抚顺”为名,出于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进而使之“归顺”目的。已故地方史专家曹德全先生在《“抚顺”释义》一文中提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但在辽东,元朝的残余势力还相当雄厚,其中以拥兵20多万、盘踞在金山(今开原北部)一带的纳哈出实力最强大,成为朱元璋统一辽东的最大障碍。抚顺城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修筑的。
这一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元末明初时期的东北政治局势及斗争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探究地名“抚顺”的本意,必须对这一段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
元朝被推翻以后,故元将领有的投降了明朝,有的仍在负隅顽抗。西北和东北一带都有故元残余势力称雄割据。这不但威胁着明朝的统治,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明朝统治者为了解除北方的威胁,完成统一大业,先后平定了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局势稳定后,明朝便将目光锁定在东北地区。
洪武四年(1371),明朝派马云、叶旺率师自山东莱州渡海,挥师北上,进驻辽东。先后攻占辽阳、沈阳等地。同年七月,“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于辽阳,“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吴泉、冯祥为同知,王德为佥事,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城池,以镇边疆”。[1]这是明朝直接派官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
明朝大军进驻东北后,局势并不稳定,曾屡遭残元势力袭扰,双方交战各有胜负。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纳哈出寇辽东,劫掠牛家庄(今海城牛庄),烧毁仓粮十万余石,军士陷没五千余人”。[2]洪武七年(1374),“纳哈出复引兵寇辽阳,千户吴寿等击走之”。[3]洪武八年(1375)十二月,纳哈出袭扰盖州、金州,被明军击败,纳哈出逃归金山,拒绝归降,并做好与明朝长期对峙的准备。
为了彻底平定残元势力,洪武十九年(1386),明朝筹集185万两白银,先后从北平、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筹备军粮,积极备战进攻纳哈出。第二年春,明征虏大将军冯胜挥师20万,进军北方收拾残元势力,最后,纳哈出被迫归降。
从洪武四年(1371)开始至洪武二十年(1387)的十六年里,明朝在东北采取武力进攻和招抚两手策略,在加大军事压力的同时,又积极进行劝降、招抚,分化瓦解残元势力,从而加速了北元的灭亡,这就是明朝在抚顺筑城的背景。
根据记载,抚顺城规模并不大,“(沈阳)城东八十里,本古贵德地,洪武十七年创立。周围三里有奇,池深一丈、阔二丈,城门一曰迎恩。”[4]。建城地址选在背依陡山(今高尔山),面向浑河,牢牢控制着辽东故道,军事防御作用十分明显,在这里屯兵无疑有着镇守、预警、防御作用,这也体现了明朝军队在与东北残元割据势力斗争中,审时度势,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步步为营、稳抓稳打的军事策略。
从上述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明朝修建这座小城,以“抚顺”命名,不仅有“抚”和“顺”的含义,还应该包括实施军事镇守之意。
其实,“抚顺”一词并不是在抚顺筑城时才发明的,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崛起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一条军事策略,即“摧坚抚顺”,这在明代史料中多有记载。
“夫用兵之道,在明号令,号令既出,难以姑息,违者必正其罪。……少有姑息,……故用兵必严号令,使赏罚明,赏罚既明,摧坚抚顺,易为成功。[5]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在此过程中,朱元璋发现冯胜等人“事多不律”,便多次遣使赴军中,对冯胜进行批评并提出要求。“古之名将为国效忠,惟思彰君之德,故能摧坚抚顺,无所不克,勋名流于千载,耿耿而不磨。”[6]
从朱元璋的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摧坚抚顺”既是他的制敌手段,也是“无所不克”的战绩。当朱元璋听闻纳哈出愿意投降归顺,朱元璋又对冯胜说,要对安抚其众,妥善安置归降者,以便各安生计。“盖摧坚抚顺之际,机奇而仁布,处之有道故也。今纳哈出心悦来归,当抚绥以诚,务安其众,毋致惊扰胡虏生计。”[7]
洪武15年,朱元璋敕谕征南将军傅友德:“近者,指挥何福至京,得报,知摧坚抚顺之方、运筹决胜之略。”[8]
朱元璋在其一生的征战中,多次使用“摧坚抚顺”一词,并多次要求其部下执行这一军事策略,“摧坚抚顺”是朱元璋用兵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对付残元势力时,他始终实行恩威并施、征剿与招抚两手策略。正所谓“顺者以德临,逆者以兵临”,朱元璋正是靠这条军事策略,才逐步消灭和瓦解了敌人反抗力量,取得成功的。
很显然,“抚顺”一名就源自“摧坚抚顺”。而“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说,是后人根据“抚顺”字面之意给出的理解,并不存在于任何史料中。这一解释基本接近明代筑城者的部分意图,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朱元璋的军事主张,甚至也不能准确反映出抚顺城修筑之深层含义。须知,抚顺城本身就是一座军城,带有鲜明的军事攻守意图。修筑抚顺城,还隐含着“摧坚”意图。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我们盼望实现和平统一,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这才是当初马云、叶旺进驻辽东“修城池,以镇边疆”的真实目的。
关于“抚顺”的含义,乾隆皇帝东巡祭祖路过抚顺时,曾写诗“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有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曲解了“抚顺”的对象,认为“抚顺”的对象不是女真,而是纳哈出等残元势力。
实际上,乾隆的理解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元朝末期,由于元朝实行残暴统治,导致民族矛盾日益激烈,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出现极不稳定因素。至正三年(1343年)二月,“辽阳吾者野人叛”;至正六年(1346年)夏四月,“辽阳为海东青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皆叛”。[9]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辽阳兀颜拨鲁欢妄称大金子孙,受玉帝符文,作乱,官军讨平之”。[10]这说明,在元末时期,在黑龙江下游生活的女真等部族也开始活跃起来。
女真不仅是元朝的心腹之患,同时也是明初稳定东北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在明朝大军平定东北残元割据势力的同时,积极着手对女真进行招抚,并以筑城驻军的方式彰显实力,目的就是防止女真各部与残元势力实现联合。
注释:
[1]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七
[2]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六
[3]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四
[4] 《全辽志》(辽海丛书)
[5](《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6]《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7]《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8]《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9] [10]《元史》卷四十一
参考:
王玉生《明修抚顺城与抚顺得名》(《抚顺地方史概览》)
曹德全:《“抚顺”释义》
李健才:《明代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秘境辽东 六水发源地
- 下一篇:金殿士:辽代崇州考
相关文章
-
07-11王平鲁:有诗千载咏玄菟(一)
-
07-10一组抚顺老新华桥照片
-
07-10《朝日新闻》的记者抚顺行之一(1905年)
-
07-10穆鸿利:满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再叙
-
07-091959年“一五”扩建后的抚顺发电厂
-
07-09抚顺全景(之四)
-
07-09抚顺全景(之三)
-
07-09抚顺全景(之二)
-
07-09抚顺全景(之一)
-
07-09抚顺千金寨炭矿(东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