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呢?
2023-12-30 20:44 抚顺七千年 肖景全
1379
努尔哈赤征乌拉时,声称自己姓“爱新觉罗氏”,但有时又称自己是“佟奴儿哈赤”“建州等处地方国王佟”,那么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呢?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姓爱新觉罗,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也有人会说姓佟,还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原姓觉尔察,后改为爱新觉罗氏。&......
努尔哈赤征乌拉时,声称自己姓“爱新觉罗氏”,但有时又称自己是“佟奴儿哈赤”“建州等处地方国王佟”,那么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呢?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姓爱新觉罗,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也有人会说姓佟,还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原姓觉尔察,后改为爱新觉罗氏。
那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呢?这个问题从明清以来就存在几种说法。问题的产生,一个是女真人称名不举姓,如明代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载许多女真人的事迹,但有据可查的姓氏寥寥无几。清入关前文献《满文老档》中所记太祖、太宗朝多位建州(后金)女真人,没有一位其名字前面冠以姓氏的。天聪崇德之际修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涉及若干女真人名,我们通篇所见除爱新觉罗、纳喇、土墨忒、奚塔喇、益革得里、觉落六姓外,未见其他姓氏。再一个是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起兵后,在对外称呼时,既称自己姓佟,又称自己“天生爱新觉落(罗)人”,这种舛驳互见的情况,令论者莫衷一是。到后金汗皇太极敕命撰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通过官方文献,正式将清皇室始祖认定为“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英雄”。但在清史学界,努尔哈赤的姓氏问题至今也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最早提出努尔哈赤姓氏问题的是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教授。他在1914年出版的由但焘翻译的大作《清朝全史》中提出,“太祖之称佟姓,出于一时权宜之计,实可信也”。首次提起努尔哈赤冒用佟姓问题。辛亥革命后,著名朴学大师章太炎在其所著《清建国别记》中对此问题发表见解称:“而清世诸祖,明人书称佟叫场、佟塔失,是必以佟姓达于译者。……清之先世,惭于为夷,以佟氏上达,则自处夷汉间。……此亦知建酋佟姓为借也。”这是中国史学界第一次提出努尔哈赤家族借用佟姓说。继章太炎之后,清史大家郑天挺1944年在西南联大文史讲演会上所作的《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的讲演,对努尔哈赤家族的姓氏问题所论既多且详。关于佟姓,郑先生认为,“金源姓氏之夹谷易汉姓则曰佟。……同、童、佟,三姓同音,而童最习见。窃疑在金本曰同,朝鲜讹而为童,故称童猛哥帖木儿。佟在辽东最为大族,清太祖慕之取以自重,故易为佟”。
稻叶君山认为努尔哈赤为一时权宜之计才用佟姓,章太炎认为努尔哈赤借用佟姓,郑天挺认为努尔哈赤本姓同,努尔哈赤改同为佟,“慕之取以自重”,与稻叶君山和章太炎的冒用说性质并不相同。
论者认为努尔哈赤冒用汉姓佟氏,没有根据,全凭想象而已。建州女真酋长众多,为何只有努尔哈赤家族“惭于为夷”而冒用汉姓呢?事实是,努尔哈赤并不惭于为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鲜使者申忠一出使建州,回国之前,努尔哈赤致书朝鲜国王,让申忠一转递,信(回帖)中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禀……”。这事记载在申忠一所撰《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
在这里,努尔哈赤不但明说自己为“佟努尔哈赤”,而且承认自己是“管束夷人之主”,也就是夷人的头领,怎么能说他“惭于为夷”呢?不但努尔哈赤时期不惭于为夷,就是到了皇太极的天聪年间,也没有这种思想。北京大学藏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讨明布告——木刻揭榜《七大恨檄文》的第三恨有中:“先汗忠于大明,心若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此指明朝——引者)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这里后金把自己称作“夷人”。在第四恨中有:“北关(指叶赫——引者)与建州,同是属夷”之句。
如果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惭于为夷”,到皇太极时期还能称自己是“夷人”和“属夷”吗?所以说,认为努尔哈赤“惭于为夷”才冒用佟姓之说,显然与理不通。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的六世祖为猛哥帖木儿,他的名字多次被记录在《李朝实录》之中。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甫一出现便以“吾都里上万户童猛哥帖木儿”(童、佟相通)之名行事于李氏朝鲜,且被李朝授予“上护军”勋衔。明正统十二年成书的李朝《龙飞御天歌》记猛哥帖木儿的名字是“夹温猛哥帖木儿”。 “夹温”为女真姓氏。“夹温”即“夹谷”,《金史·国语解》:“夹谷曰仝”。仝是同的古体字,用作姓氏一般写作“童”或“佟”。猛哥帖木儿在图们江南岸时他甚至没有和汉人接触,他有何理由“惭于为夷”呢?再从努尔哈赤的祖父佟叫场和父亲佟塔失来说,他们家道中衰,只是女真族中的小头目,像他们这样的人在建州女真中不算少数,他们有必要冒用汉姓吗?
前述郑天挺先生的《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一文,在《爱新觉罗得姓稽疑》一节和《佟氏与汉人》一节中,详细解说了努尔哈赤佟姓之来源,“谓金源姓氏之夹谷,译为汉姓曰同,同、童、佟,三姓同音,而童最习见”。“清代所谓觉罗氏,疑即《金史》之夹谷氏。私臆清代先世以童、佟为汉姓,由于同字之转。同姓之来由于夹谷。清太祖重定姓氏,微易其字而为觉罗,复加爱新于其上,以示尊异”,“所谓爱新觉罗者,谓金之觉罗氏也”。郑先生所论,甚为正确。
我们再从朝鲜的记载来认定一下努尔哈赤姓佟的问题。对建州情况相当了解的朝鲜人不止一次称努尔哈赤姓佟,“建州夷酋佟奴儿哈赤,本名东㺚,我国讹称其国为老乙可赤,此本酋名非国名。酋本姓佟,其后或称金,以女真种故也”。建州与朝鲜往来密切,朝鲜人所说一定有根有据。后来出现的“爱新觉罗”,就是“金姓”之意,朝鲜人所说准确。
1991年,十卷本的《清代全史》第一卷出版,在李洵和薛虹先生主编的该卷中,再次提出努尔哈赤冒用佟姓问题。李、薛的一个主要论点是:
女真人的姓氏和氏族是一个词,也称‘穆昆哈拉’。女真人的氏族是同氏族即同姓氏不婚,严格的族外婚制。……凡同一哈拉的严禁通婚,不同哈拉联姻的氏族即‘萨敦哈拉’,汉译为异姓亲戚氏族或联姻氏族。佟或童姓即佟家(佳)氏,……和努尔哈赤的姓氏世代联姻结成‘萨敦哈拉’。佟佳氏的始祖明《三万卫选簿》为佟满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巴虎特克慎,其次子就是明初参与创建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佟答剌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达尔汉图默图。其后裔扈拉瑚(朝鲜文献作童好罗厚)是雅尔古佟佳氏,努尔哈赤的长姐夫。清世祖福临的孝康章皇后,是佟佳氏,佟图赖之女,生圣祖玄烨。圣祖玄烨的孝懿仁皇后,佟图赖的孙女,佟国维之女。宣宗旻宁的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舒明阿之女。根据佟佳氏是努尔哈赤姓氏的‘萨敦哈拉’可知,努尔哈赤的姓氏不可能是佟佳氏,当然也不可能是佟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以佟为其姓氏,……可能使用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到万历十八年之间。此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得到明廷的授职为都督佥事,要赴京朝贡,所以伪托佟姓,借以在明朝政府和朝鲜政府方面来抬高身价。……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使用过佟姓。
按李、薛二位先生的上述说法,努尔哈赤冒用佟姓,是为了进京朝贡和与朝鲜政府交往时抬高身价,但努尔哈赤既然已被授职为都督佥事,还用在朝贡和对外交往时改姓来抬高身价吗?显然没有这个必要。至于说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没有使用佟姓的记载,是因为女真人之间“称名不举姓”。如果说没有发现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使用佟姓的记载,那请问他在女真内部有使用别的姓氏的记载吗?显然没有。因此说,李、薛二位先生关于努尔哈赤冒用佟姓之说的理由并不成立。
李、薛二位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女真人同姓不婚,既然清帝能娶佟佳氏之女为皇后,则清帝肯定不能姓佟,那他们的先祖包括努尔哈赤显然不可能姓佟。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自己的专著里发表了与李、薛相同的看法。主要有大陆学者孙喆的《天命王朝》,杨林坤等的《有关清朝的101个趣味问题》,辽宁省档案局(馆)的《奉天纪事》台湾学者陈捷先的《努尔哈赤事典》与《努尔哈赤写真》等。
上述学者的观点,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孙喆博士的《天命王朝》具有代表性。孙喆认为:“女真人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制度,凡同一姓氏严禁通婚。据此,努尔哈赤是不可能出自于和自己的家族世代联姻的佟佳氏,当然也不可能是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
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的看法值得商榷。
对清朝顺治、康熙、道光等皇帝娶佟姓之女为妻的问题,早年郑天挺先生在《探微集》已有精彩的详论,其大旨一言以蔽之:嫁与清皇室的佟氏(佟图赖、佟国维)之女,是汉人而非满人。以佟养性、佟养真及其子孙为代表的辽东佟氏是汉人而非女真人,他们与努尔哈赤所姓之佟(夹谷)不是一码事。
其实,早在天命汗时期,后金自己的官书无圈点《满文老档》就清清楚楚记载佟养性与李永芳一样属于汉官。天命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档记载,“汗降书谕众汉官曰:‘……尔等众官,牢记己任不忘,与李、佟二额驸商议,妥加戍守边境不坚固之地,收束不可靠之人。再者,若有可用于诸事之贤者,不得一二人径自入告,须与众官员、二额驸商议(原注:二额驸为李永芳、佟养性),具奏举荐,授以职衔。……再,尔等内心勿存明国长久,我存一时等无趣之念。……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乃自古以来循环之例,尔等皆知之也。’”佟养性与其从兄佟养真(即佟养正,乃佟国维之祖父,佟国维为康熙帝岳父)等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认定为汉人。
既然辽东佟氏是汉人,那为何清代官书又记载他们属于“满洲镶黄旗”人呢?
这牵扯到康熙年间佟国纲向朝廷提出的改旗问题。郑天挺当年也从旗籍上论证了佟氏是汉人而非女真人,结论也相当给力。郑天挺在2009年版《探微集》(修订本)中考证道: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清圣祖推恩母氏所出赠佟图赖一等公,以其子佟国纲袭。二十七年国纲上疏言:“臣家本系满洲,臣高祖达尔哈齐贸易边境,明人诱入开原。比高皇帝遣使入明,臣叔祖佟养性备述家世求使者代奏。即蒙太祖谕云:朕福晋佟佳氏塔本巴彦之女,尔佟姓兄弟分散入汉之故,朕知之久矣。及大兵克抚顺,将臣族人居佛阿拉之地,不加差役。臣叔祖得尚宗女,赐号施武里额驸,令与佟佳氏巴都里、孟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叙为兄弟。臣家族籍既明,请赐改隶满洲。”事下户部,户部议将国纲族人改归满洲,仍留于汉军旗下,佟氏文武官员俱留现任,其编审册内改称满洲,从之(《史稿》传六八《佟国纲传》及《潜研堂集》三七)。其时距养真之降已七十年,入关亦四十五年,关外老臣,死亡殆尽,其所述太祖之语,莫可究诘。所可疑者,佟氏之请何以迟至数十年后始为之?而户部之议何以仅予其名(改归满洲),不予其实(仍留于汉军旗下)?既准之后,何以独其本支改入满洲,而他支仍隶汉军旗?(《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四,佟养性正蓝旗汉军;《史稿》传六○“佟凤彩汉军正蓝旗人,养性从孙也”)窃谓清代满洲与汉军本非平等,初时佟氏自谓旧居佟佳以地为氏者,盖攀援以求容,其后求改属籍者盖假藉以自尊。部臣明知其疑,而佟氏方在贵盛,子弟遍于内外,有女宠为皇妃(孝懿后佟国维女,时为皇贵妃)且皇帝之舅,莫敢违忤,故有此两全之议,议定之后复迟阻其行,编审册内有意不予悉改”。
郑天挺的论述相当透彻,将佟氏重改旗籍的原因以及朝臣的态度考证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对佟氏改籍问题,与郑天挺观点相同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侯寿昌也参加了讨论。他在《辽东佟氏族属旗籍考辩》(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利用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进行考证,所得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他认为:
清代国史传均称:“佟养性、佟养真均为满洲镶黄旗,世居佟佳地方,以地为氏”(《满汉名臣列传·忠义·佟养性传》),《清史稿》也称:“佟养性、佟养真均为满洲,隶满洲镶黄旗”(《清史稿·佟养性传》)。“然而在清初,佟氏家族的许多家谱档中均视其本为汉人”。“佟国纲一支于康熙八年由汉军正蓝旗抬入镶黄旗汉军头甲喇第七佐领。康熙二十七年,佟国纲虽奏请改归满洲,但终究不能如愿,在编审册内仍旧编入汉军镶黄旗”。“改称满洲旗和改归满洲旗大不相同。改称谓抬旗之意,是升格,为此佟国纲本支是被抬入镶黄旗。归旗谓改归,是承认其族原来本属满洲,现在应归回本旗,为此加以改正。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抬旗是因为其家为后妃之母家,其家在政治上又处于一种权势盛贵的地位,为笼络势家大族,皇帝给予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使其家在名誉上享受满洲旗人的待遇。但是这种待遇和本为满洲有其根本的区别,就其实质而言,只给其名而不给其实”。
佟国纲一族是被抬旗而非归旗。对上述观点,侯寿昌先生列举了自己掌握的下列档案资料加以力证,他称:
1、《历朝八旗杂档》第五十八号档,《镶黄旗定南将军一等公佟图赖诰命档》明确记述:“康熙八年,佟图赖之支奉旨由正蓝旗汉军抬入镶黄旗汉军属下”。佟图赖,原名佟盛年,乃佟养真之子,孝康皇后、佟国纲、佟国维之父。……顺治四年曾任定南将军,驻防湖南宝庆。此档系康熙五十年佟氏族人呈递内阁为修八旗通志资用的家谱原始抄档。
2、雍正十年造报的《镶黄旗汉军送入名宦及得谥祖孙父子合族人员汉字册》,明确记载佟国纲及其支属人员所得官名、谥号和所任何种职务等事。
3、乾隆二年造报的《镶黄旗汉军雍正五年至十三年曾任大臣并世职人员册》,明确载有佟国纲及其祖父佟养真、其父佟图赖、其弟佟国维等人曾任官职和世职承袭情况。
4、嘉庆八年的《历朝八旗世袭谱档》,载明佟氏族人佟国纲本支属于‘镶黄旗汉军头甲喇勋旧佐领’,其第七佐领载有佟国纲谱系。
5、道光三年《镶黄旗汉军谱册》中,同样载有佟国纲、佟国维及其子孙的世袭和谱系(情况)。
6、道光十二年《镶黄旗汉军世袭谱档》,也有佟国纲及其子孙舒明阿、裕诚等人的世职承袭情况及其本佐领缘由等事。
7、光绪二十九年《镶黄旗汉军勋旧佐领谱档》,佟国纲本支在桂廉佐领下。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证明以佟国纲为首的佟氏支派,只是因为在顺、康两朝为后妃母系,因而推恩由下五旗之正蓝旗汉军抬升为上三旗之镶黄旗汉军,而根本没有升入镶黄旗满洲。所以,以同族同姓不婚来论证努尔哈赤一系(宗室)不姓佟并没有说服力。
既然努尔哈赤汉译其姓为佟,那爱新觉罗之姓又是怎么回事呢?
爱新觉罗这个姓,其一最早见于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编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在卷之一“满洲源流”一节中,努尔哈赤的始祖、佛古伦之子至三姓地方,对纷争不已的三姓酋长称:“我乃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英雄,天降我定汝之乱!”其二见于《满文老档》“壬子年”,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领大兵征乌拉国布占泰时,在乌拉河上历数布占泰以骲箭射他所赐之女俄恩哲格格等罪行时,乃怒斥布占泰道:“若我女有过,当来告我。汝可举出殴击天生爱新觉罗氏人之例,百世之事或不知,十世、十五世以来之事,岂不知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二“壬子年”征兀喇的记载与此相同。其三,传为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所作、清高宗乾隆年间重绘的《满洲实录》在开篇也有《三仙女浴布尔湖里泊》故事,其所记内容与《武录》相同,只是将“布库里英雄”改为“布库里雍顺”。
由此看来,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当无疑义了,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满文老档》是由早期满文记录的以努尔哈赤、皇太极生平活动为主线,记载起于丁未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止于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时建州女真、后金在关外军政活动的编年档册。清入关后,乾隆六年(1741年)和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对《满文老档》加以重新整理,托裱、加注,抄写、装订,分部庋藏多处。学者宋承绪曾在《满族〈三仙女故事〉探微》(载支运亭主编:《清前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指出,“《旧满洲档》曾经乾隆六年整理、裱装;《满文老档》是乾隆四十年重抄本,其中已发现有增删、改注痕迹,两者都需详加校勘,才能确立其可以信任程度”。而对《满文老档》是何时遭到增删、改注的,学者季永海在《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中认为,“满文从创制到乾隆朝,早已进入规范化并达到鼎盛,这使得满文与初创及入关前的文字迥异”,他研究了“原档中增补的满文及标注“要”与“不要”的字体,不同于重抄本,而与原档文字相同或相似”,因此他认为,“那么这些涂抹、删改、增补是何时何人所为呢?经过对二者仔细对比研究,对原档的删划、增补,是在记录编写老档的同时,或事隔不久利用其编纂其他史书时的事,不是在乾隆朝,更不是乾隆所作所为”(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
以努尔哈赤自称爱新觉罗人来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与《满文老档》的内容如出一辙。但现存《满文老档》最早的记事起于丁未年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而《武录》的记载则开始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武录》有“满洲源流”而《老档》没有。《武录》中的“三仙女沐浴故事”显然是皇太极敕命编撰《武录》时编加进去的。其故事虽不能说一点历史的影子都没有,但“爱新觉罗”这个标新立异的女真姓氏,一定是为迎合皇太极“君权神授”这一要求而杜撰出来的。宋承绪认为,“清皇室姓氏由童或佟转变为爱新觉罗,……就文献考察,似是公元1636年纂成《太祖武皇帝实录》时,于篇首叙述三仙女故事,托言‘天赐姓氏’,才为爱新觉罗觅到得姓的根源”,而《满文老档》在乾隆年间整理之时,壬子年努尔哈赤征乌拉国在河上怒斥布占泰时所说“爱新觉罗氏人”一句,很可能是根据《武录》的内容后添加进去的,亦不可信。
对《满洲实录》“三仙女浴布尔湖里泊”故事中的爱新觉罗之姓,中国台湾著名清史学者李学智《清朝姓氏考》中说:“《满洲实录》为乾隆时所重绘,因此吾人亦疑《满洲实录》中对清人姓氏‘爱新汉言金也,觉罗姓也’之注解,亦为乾隆重绘时所加。”
最近,杨勇军发表《〈满洲实录〉成书考》大作,考定《满洲实录》为乾隆年间清高宗亲自参与作伪的伪书。当然,《满洲实录》是否伪书,还可以再论,但清帝篡改本朝早期历史的行为不可否认。
我们还是认为,根据前面季永海的考证,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还是在皇太极编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之时,因政治需要,对《满文老档》删改时加上的。
那么努尔哈赤的姓氏和爱新觉罗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说有!上世纪30年代,清史大师孟森在所著《清朝前纪》就已精辟地指出,“爱新觉罗乃斡多里一族,特自标异之姓”。也就是说,爱新觉罗,是清皇室为努尔哈赤一族子孙所起的一个专用姓氏。
1998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发表《清入关前的爱新觉罗宗族》一文,与郑天挺先生观点基本相同。他认为:
孟特穆所姓之“夹温”与金代之“夹谷”应是同一个女真姓氏的不同音译,故其汉姓亦为与“仝”字同音的“童”。他同时认为,按满语中“觉罗”读作“gioro”,“夹谷”应读作“giagu”,如重音置于前一节急读,二者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认为“觉罗”与“夹谷”(夹温)是同一女真姓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且是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前本家族的姓氏,努尔哈赤家族在后金建国之前,汉姓为 “佟”或“童”,女真姓为“觉罗”。
佟悦从满语的语源上进一步论证了夹谷(夹温)、觉罗与佟的关系,所言至为可信。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努尔哈赤姓觉罗,觉罗亦即夹谷,汉译为童或佟。爱新觉罗是清皇室特自标异之姓,《满文老档》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的“爱新觉罗”,可能是皇太极时期写入书中。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姓爱新觉罗,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也有人会说姓佟,还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原姓觉尔察,后改为爱新觉罗氏。
那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呢?这个问题从明清以来就存在几种说法。问题的产生,一个是女真人称名不举姓,如明代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载许多女真人的事迹,但有据可查的姓氏寥寥无几。清入关前文献《满文老档》中所记太祖、太宗朝多位建州(后金)女真人,没有一位其名字前面冠以姓氏的。天聪崇德之际修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涉及若干女真人名,我们通篇所见除爱新觉罗、纳喇、土墨忒、奚塔喇、益革得里、觉落六姓外,未见其他姓氏。再一个是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起兵后,在对外称呼时,既称自己姓佟,又称自己“天生爱新觉落(罗)人”,这种舛驳互见的情况,令论者莫衷一是。到后金汗皇太极敕命撰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通过官方文献,正式将清皇室始祖认定为“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英雄”。但在清史学界,努尔哈赤的姓氏问题至今也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最早提出努尔哈赤姓氏问题的是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教授。他在1914年出版的由但焘翻译的大作《清朝全史》中提出,“太祖之称佟姓,出于一时权宜之计,实可信也”。首次提起努尔哈赤冒用佟姓问题。辛亥革命后,著名朴学大师章太炎在其所著《清建国别记》中对此问题发表见解称:“而清世诸祖,明人书称佟叫场、佟塔失,是必以佟姓达于译者。……清之先世,惭于为夷,以佟氏上达,则自处夷汉间。……此亦知建酋佟姓为借也。”这是中国史学界第一次提出努尔哈赤家族借用佟姓说。继章太炎之后,清史大家郑天挺1944年在西南联大文史讲演会上所作的《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的讲演,对努尔哈赤家族的姓氏问题所论既多且详。关于佟姓,郑先生认为,“金源姓氏之夹谷易汉姓则曰佟。……同、童、佟,三姓同音,而童最习见。窃疑在金本曰同,朝鲜讹而为童,故称童猛哥帖木儿。佟在辽东最为大族,清太祖慕之取以自重,故易为佟”。
稻叶君山认为努尔哈赤为一时权宜之计才用佟姓,章太炎认为努尔哈赤借用佟姓,郑天挺认为努尔哈赤本姓同,努尔哈赤改同为佟,“慕之取以自重”,与稻叶君山和章太炎的冒用说性质并不相同。
论者认为努尔哈赤冒用汉姓佟氏,没有根据,全凭想象而已。建州女真酋长众多,为何只有努尔哈赤家族“惭于为夷”而冒用汉姓呢?事实是,努尔哈赤并不惭于为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鲜使者申忠一出使建州,回国之前,努尔哈赤致书朝鲜国王,让申忠一转递,信(回帖)中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禀……”。这事记载在申忠一所撰《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
在这里,努尔哈赤不但明说自己为“佟努尔哈赤”,而且承认自己是“管束夷人之主”,也就是夷人的头领,怎么能说他“惭于为夷”呢?不但努尔哈赤时期不惭于为夷,就是到了皇太极的天聪年间,也没有这种思想。北京大学藏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讨明布告——木刻揭榜《七大恨檄文》的第三恨有中:“先汗忠于大明,心若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此指明朝——引者)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这里后金把自己称作“夷人”。在第四恨中有:“北关(指叶赫——引者)与建州,同是属夷”之句。
如果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惭于为夷”,到皇太极时期还能称自己是“夷人”和“属夷”吗?所以说,认为努尔哈赤“惭于为夷”才冒用佟姓之说,显然与理不通。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的六世祖为猛哥帖木儿,他的名字多次被记录在《李朝实录》之中。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甫一出现便以“吾都里上万户童猛哥帖木儿”(童、佟相通)之名行事于李氏朝鲜,且被李朝授予“上护军”勋衔。明正统十二年成书的李朝《龙飞御天歌》记猛哥帖木儿的名字是“夹温猛哥帖木儿”。 “夹温”为女真姓氏。“夹温”即“夹谷”,《金史·国语解》:“夹谷曰仝”。仝是同的古体字,用作姓氏一般写作“童”或“佟”。猛哥帖木儿在图们江南岸时他甚至没有和汉人接触,他有何理由“惭于为夷”呢?再从努尔哈赤的祖父佟叫场和父亲佟塔失来说,他们家道中衰,只是女真族中的小头目,像他们这样的人在建州女真中不算少数,他们有必要冒用汉姓吗?
前述郑天挺先生的《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一文,在《爱新觉罗得姓稽疑》一节和《佟氏与汉人》一节中,详细解说了努尔哈赤佟姓之来源,“谓金源姓氏之夹谷,译为汉姓曰同,同、童、佟,三姓同音,而童最习见”。“清代所谓觉罗氏,疑即《金史》之夹谷氏。私臆清代先世以童、佟为汉姓,由于同字之转。同姓之来由于夹谷。清太祖重定姓氏,微易其字而为觉罗,复加爱新于其上,以示尊异”,“所谓爱新觉罗者,谓金之觉罗氏也”。郑先生所论,甚为正确。
我们再从朝鲜的记载来认定一下努尔哈赤姓佟的问题。对建州情况相当了解的朝鲜人不止一次称努尔哈赤姓佟,“建州夷酋佟奴儿哈赤,本名东㺚,我国讹称其国为老乙可赤,此本酋名非国名。酋本姓佟,其后或称金,以女真种故也”。建州与朝鲜往来密切,朝鲜人所说一定有根有据。后来出现的“爱新觉罗”,就是“金姓”之意,朝鲜人所说准确。
1991年,十卷本的《清代全史》第一卷出版,在李洵和薛虹先生主编的该卷中,再次提出努尔哈赤冒用佟姓问题。李、薛的一个主要论点是:
女真人的姓氏和氏族是一个词,也称‘穆昆哈拉’。女真人的氏族是同氏族即同姓氏不婚,严格的族外婚制。……凡同一哈拉的严禁通婚,不同哈拉联姻的氏族即‘萨敦哈拉’,汉译为异姓亲戚氏族或联姻氏族。佟或童姓即佟家(佳)氏,……和努尔哈赤的姓氏世代联姻结成‘萨敦哈拉’。佟佳氏的始祖明《三万卫选簿》为佟满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巴虎特克慎,其次子就是明初参与创建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佟答剌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达尔汉图默图。其后裔扈拉瑚(朝鲜文献作童好罗厚)是雅尔古佟佳氏,努尔哈赤的长姐夫。清世祖福临的孝康章皇后,是佟佳氏,佟图赖之女,生圣祖玄烨。圣祖玄烨的孝懿仁皇后,佟图赖的孙女,佟国维之女。宣宗旻宁的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舒明阿之女。根据佟佳氏是努尔哈赤姓氏的‘萨敦哈拉’可知,努尔哈赤的姓氏不可能是佟佳氏,当然也不可能是佟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以佟为其姓氏,……可能使用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到万历十八年之间。此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得到明廷的授职为都督佥事,要赴京朝贡,所以伪托佟姓,借以在明朝政府和朝鲜政府方面来抬高身价。……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使用过佟姓。
按李、薛二位先生的上述说法,努尔哈赤冒用佟姓,是为了进京朝贡和与朝鲜政府交往时抬高身价,但努尔哈赤既然已被授职为都督佥事,还用在朝贡和对外交往时改姓来抬高身价吗?显然没有这个必要。至于说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没有使用佟姓的记载,是因为女真人之间“称名不举姓”。如果说没有发现努尔哈赤在女真内部使用佟姓的记载,那请问他在女真内部有使用别的姓氏的记载吗?显然没有。因此说,李、薛二位先生关于努尔哈赤冒用佟姓之说的理由并不成立。
李、薛二位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女真人同姓不婚,既然清帝能娶佟佳氏之女为皇后,则清帝肯定不能姓佟,那他们的先祖包括努尔哈赤显然不可能姓佟。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自己的专著里发表了与李、薛相同的看法。主要有大陆学者孙喆的《天命王朝》,杨林坤等的《有关清朝的101个趣味问题》,辽宁省档案局(馆)的《奉天纪事》台湾学者陈捷先的《努尔哈赤事典》与《努尔哈赤写真》等。
上述学者的观点,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孙喆博士的《天命王朝》具有代表性。孙喆认为:“女真人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制度,凡同一姓氏严禁通婚。据此,努尔哈赤是不可能出自于和自己的家族世代联姻的佟佳氏,当然也不可能是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
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的看法值得商榷。
对清朝顺治、康熙、道光等皇帝娶佟姓之女为妻的问题,早年郑天挺先生在《探微集》已有精彩的详论,其大旨一言以蔽之:嫁与清皇室的佟氏(佟图赖、佟国维)之女,是汉人而非满人。以佟养性、佟养真及其子孙为代表的辽东佟氏是汉人而非女真人,他们与努尔哈赤所姓之佟(夹谷)不是一码事。
其实,早在天命汗时期,后金自己的官书无圈点《满文老档》就清清楚楚记载佟养性与李永芳一样属于汉官。天命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档记载,“汗降书谕众汉官曰:‘……尔等众官,牢记己任不忘,与李、佟二额驸商议,妥加戍守边境不坚固之地,收束不可靠之人。再者,若有可用于诸事之贤者,不得一二人径自入告,须与众官员、二额驸商议(原注:二额驸为李永芳、佟养性),具奏举荐,授以职衔。……再,尔等内心勿存明国长久,我存一时等无趣之念。……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乃自古以来循环之例,尔等皆知之也。’”佟养性与其从兄佟养真(即佟养正,乃佟国维之祖父,佟国维为康熙帝岳父)等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认定为汉人。
既然辽东佟氏是汉人,那为何清代官书又记载他们属于“满洲镶黄旗”人呢?
这牵扯到康熙年间佟国纲向朝廷提出的改旗问题。郑天挺当年也从旗籍上论证了佟氏是汉人而非女真人,结论也相当给力。郑天挺在2009年版《探微集》(修订本)中考证道: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清圣祖推恩母氏所出赠佟图赖一等公,以其子佟国纲袭。二十七年国纲上疏言:“臣家本系满洲,臣高祖达尔哈齐贸易边境,明人诱入开原。比高皇帝遣使入明,臣叔祖佟养性备述家世求使者代奏。即蒙太祖谕云:朕福晋佟佳氏塔本巴彦之女,尔佟姓兄弟分散入汉之故,朕知之久矣。及大兵克抚顺,将臣族人居佛阿拉之地,不加差役。臣叔祖得尚宗女,赐号施武里额驸,令与佟佳氏巴都里、孟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叙为兄弟。臣家族籍既明,请赐改隶满洲。”事下户部,户部议将国纲族人改归满洲,仍留于汉军旗下,佟氏文武官员俱留现任,其编审册内改称满洲,从之(《史稿》传六八《佟国纲传》及《潜研堂集》三七)。其时距养真之降已七十年,入关亦四十五年,关外老臣,死亡殆尽,其所述太祖之语,莫可究诘。所可疑者,佟氏之请何以迟至数十年后始为之?而户部之议何以仅予其名(改归满洲),不予其实(仍留于汉军旗下)?既准之后,何以独其本支改入满洲,而他支仍隶汉军旗?(《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四,佟养性正蓝旗汉军;《史稿》传六○“佟凤彩汉军正蓝旗人,养性从孙也”)窃谓清代满洲与汉军本非平等,初时佟氏自谓旧居佟佳以地为氏者,盖攀援以求容,其后求改属籍者盖假藉以自尊。部臣明知其疑,而佟氏方在贵盛,子弟遍于内外,有女宠为皇妃(孝懿后佟国维女,时为皇贵妃)且皇帝之舅,莫敢违忤,故有此两全之议,议定之后复迟阻其行,编审册内有意不予悉改”。
郑天挺的论述相当透彻,将佟氏重改旗籍的原因以及朝臣的态度考证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对佟氏改籍问题,与郑天挺观点相同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侯寿昌也参加了讨论。他在《辽东佟氏族属旗籍考辩》(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利用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进行考证,所得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他认为:
清代国史传均称:“佟养性、佟养真均为满洲镶黄旗,世居佟佳地方,以地为氏”(《满汉名臣列传·忠义·佟养性传》),《清史稿》也称:“佟养性、佟养真均为满洲,隶满洲镶黄旗”(《清史稿·佟养性传》)。“然而在清初,佟氏家族的许多家谱档中均视其本为汉人”。“佟国纲一支于康熙八年由汉军正蓝旗抬入镶黄旗汉军头甲喇第七佐领。康熙二十七年,佟国纲虽奏请改归满洲,但终究不能如愿,在编审册内仍旧编入汉军镶黄旗”。“改称满洲旗和改归满洲旗大不相同。改称谓抬旗之意,是升格,为此佟国纲本支是被抬入镶黄旗。归旗谓改归,是承认其族原来本属满洲,现在应归回本旗,为此加以改正。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抬旗是因为其家为后妃之母家,其家在政治上又处于一种权势盛贵的地位,为笼络势家大族,皇帝给予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使其家在名誉上享受满洲旗人的待遇。但是这种待遇和本为满洲有其根本的区别,就其实质而言,只给其名而不给其实”。
佟国纲一族是被抬旗而非归旗。对上述观点,侯寿昌先生列举了自己掌握的下列档案资料加以力证,他称:
1、《历朝八旗杂档》第五十八号档,《镶黄旗定南将军一等公佟图赖诰命档》明确记述:“康熙八年,佟图赖之支奉旨由正蓝旗汉军抬入镶黄旗汉军属下”。佟图赖,原名佟盛年,乃佟养真之子,孝康皇后、佟国纲、佟国维之父。……顺治四年曾任定南将军,驻防湖南宝庆。此档系康熙五十年佟氏族人呈递内阁为修八旗通志资用的家谱原始抄档。
2、雍正十年造报的《镶黄旗汉军送入名宦及得谥祖孙父子合族人员汉字册》,明确记载佟国纲及其支属人员所得官名、谥号和所任何种职务等事。
3、乾隆二年造报的《镶黄旗汉军雍正五年至十三年曾任大臣并世职人员册》,明确载有佟国纲及其祖父佟养真、其父佟图赖、其弟佟国维等人曾任官职和世职承袭情况。
4、嘉庆八年的《历朝八旗世袭谱档》,载明佟氏族人佟国纲本支属于‘镶黄旗汉军头甲喇勋旧佐领’,其第七佐领载有佟国纲谱系。
5、道光三年《镶黄旗汉军谱册》中,同样载有佟国纲、佟国维及其子孙的世袭和谱系(情况)。
6、道光十二年《镶黄旗汉军世袭谱档》,也有佟国纲及其子孙舒明阿、裕诚等人的世职承袭情况及其本佐领缘由等事。
7、光绪二十九年《镶黄旗汉军勋旧佐领谱档》,佟国纲本支在桂廉佐领下。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证明以佟国纲为首的佟氏支派,只是因为在顺、康两朝为后妃母系,因而推恩由下五旗之正蓝旗汉军抬升为上三旗之镶黄旗汉军,而根本没有升入镶黄旗满洲。所以,以同族同姓不婚来论证努尔哈赤一系(宗室)不姓佟并没有说服力。
既然努尔哈赤汉译其姓为佟,那爱新觉罗之姓又是怎么回事呢?
爱新觉罗这个姓,其一最早见于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编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在卷之一“满洲源流”一节中,努尔哈赤的始祖、佛古伦之子至三姓地方,对纷争不已的三姓酋长称:“我乃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英雄,天降我定汝之乱!”其二见于《满文老档》“壬子年”,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领大兵征乌拉国布占泰时,在乌拉河上历数布占泰以骲箭射他所赐之女俄恩哲格格等罪行时,乃怒斥布占泰道:“若我女有过,当来告我。汝可举出殴击天生爱新觉罗氏人之例,百世之事或不知,十世、十五世以来之事,岂不知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二“壬子年”征兀喇的记载与此相同。其三,传为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所作、清高宗乾隆年间重绘的《满洲实录》在开篇也有《三仙女浴布尔湖里泊》故事,其所记内容与《武录》相同,只是将“布库里英雄”改为“布库里雍顺”。
由此看来,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当无疑义了,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满文老档》是由早期满文记录的以努尔哈赤、皇太极生平活动为主线,记载起于丁未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止于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时建州女真、后金在关外军政活动的编年档册。清入关后,乾隆六年(1741年)和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对《满文老档》加以重新整理,托裱、加注,抄写、装订,分部庋藏多处。学者宋承绪曾在《满族〈三仙女故事〉探微》(载支运亭主编:《清前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指出,“《旧满洲档》曾经乾隆六年整理、裱装;《满文老档》是乾隆四十年重抄本,其中已发现有增删、改注痕迹,两者都需详加校勘,才能确立其可以信任程度”。而对《满文老档》是何时遭到增删、改注的,学者季永海在《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中认为,“满文从创制到乾隆朝,早已进入规范化并达到鼎盛,这使得满文与初创及入关前的文字迥异”,他研究了“原档中增补的满文及标注“要”与“不要”的字体,不同于重抄本,而与原档文字相同或相似”,因此他认为,“那么这些涂抹、删改、增补是何时何人所为呢?经过对二者仔细对比研究,对原档的删划、增补,是在记录编写老档的同时,或事隔不久利用其编纂其他史书时的事,不是在乾隆朝,更不是乾隆所作所为”(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
以努尔哈赤自称爱新觉罗人来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与《满文老档》的内容如出一辙。但现存《满文老档》最早的记事起于丁未年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而《武录》的记载则开始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武录》有“满洲源流”而《老档》没有。《武录》中的“三仙女沐浴故事”显然是皇太极敕命编撰《武录》时编加进去的。其故事虽不能说一点历史的影子都没有,但“爱新觉罗”这个标新立异的女真姓氏,一定是为迎合皇太极“君权神授”这一要求而杜撰出来的。宋承绪认为,“清皇室姓氏由童或佟转变为爱新觉罗,……就文献考察,似是公元1636年纂成《太祖武皇帝实录》时,于篇首叙述三仙女故事,托言‘天赐姓氏’,才为爱新觉罗觅到得姓的根源”,而《满文老档》在乾隆年间整理之时,壬子年努尔哈赤征乌拉国在河上怒斥布占泰时所说“爱新觉罗氏人”一句,很可能是根据《武录》的内容后添加进去的,亦不可信。
对《满洲实录》“三仙女浴布尔湖里泊”故事中的爱新觉罗之姓,中国台湾著名清史学者李学智《清朝姓氏考》中说:“《满洲实录》为乾隆时所重绘,因此吾人亦疑《满洲实录》中对清人姓氏‘爱新汉言金也,觉罗姓也’之注解,亦为乾隆重绘时所加。”
最近,杨勇军发表《〈满洲实录〉成书考》大作,考定《满洲实录》为乾隆年间清高宗亲自参与作伪的伪书。当然,《满洲实录》是否伪书,还可以再论,但清帝篡改本朝早期历史的行为不可否认。
我们还是认为,根据前面季永海的考证,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还是在皇太极编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之时,因政治需要,对《满文老档》删改时加上的。
那么努尔哈赤的姓氏和爱新觉罗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说有!上世纪30年代,清史大师孟森在所著《清朝前纪》就已精辟地指出,“爱新觉罗乃斡多里一族,特自标异之姓”。也就是说,爱新觉罗,是清皇室为努尔哈赤一族子孙所起的一个专用姓氏。
1998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发表《清入关前的爱新觉罗宗族》一文,与郑天挺先生观点基本相同。他认为:
孟特穆所姓之“夹温”与金代之“夹谷”应是同一个女真姓氏的不同音译,故其汉姓亦为与“仝”字同音的“童”。他同时认为,按满语中“觉罗”读作“gioro”,“夹谷”应读作“giagu”,如重音置于前一节急读,二者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认为“觉罗”与“夹谷”(夹温)是同一女真姓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且是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前本家族的姓氏,努尔哈赤家族在后金建国之前,汉姓为 “佟”或“童”,女真姓为“觉罗”。
佟悦从满语的语源上进一步论证了夹谷(夹温)、觉罗与佟的关系,所言至为可信。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努尔哈赤姓觉罗,觉罗亦即夹谷,汉译为童或佟。爱新觉罗是清皇室特自标异之姓,《满文老档》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的“爱新觉罗”,可能是皇太极时期写入书中。
需要指出的是,论者多认为努尔哈赤汉姓为佟,这种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努尔哈赤姓夹谷(夹温),汉译为童或佟,而不是汉姓为佟。
该文章所属专题:肖景全专栏
作品及作者
原载:《走进赫图阿拉——大金第一都历史答问》
作者:肖景全,抚顺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前馆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员,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新宾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特聘研究员;肖延增,新宾赫图阿拉旅游景区主任,赫图阿拉文物管理所所长。(版权作品 禁止转载 侵权必究)
标签:走进赫图阿拉
相关文章
-
01-12辽东总兵李成梁“抚养”过努尔哈赤吗?
-
01-05努尔哈赤起兵替父报仇为何遭到部落内大部分族人的反对?
-
12-29努尔哈赤为何起兵?
-
12-22努尔哈赤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吗?
-
12-15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吗?
-
12-08王杲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
12-01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死在哪里?为何而死?
-
11-24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是怎样的两位人物?
-
11-17年轻时的努尔哈赤何时、为何离开赫图阿拉?
-
11-10努尔哈赤还有什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