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对东海女真用兵有何目的与意义?
2024-08-31 13:47 抚顺七千年 肖景全
1488
所谓东海女真,是指今绥芬河、图们江、乌苏里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女真人。这一带主要生活着以兀吉部及其所属的虎尔哈部女真,以及不属于兀吉部的瓦尔喀人等。 兀吉,亦称窝集、渥集,皆女真语的不同汉译,指的是一个部落或一个部落所在的地方。清......
所谓东海女真,是指今绥芬河、图们江、乌苏里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女真人。这一带主要生活着以兀吉部及其所属的虎尔哈部女真,以及不属于兀吉部的瓦尔喀人等。
兀吉,亦称窝集、渥集,皆女真语的不同汉译,指的是一个部落或一个部落所在的地方。清人魏源《圣武记》卷一:“是时诸国分裂……东海国之部三:曰渥集,亦作窝集,曰瓦尔喀,曰库尔喀,库一作虎。”魏源将渥集、瓦尔喀和虎尔喀(哈)看做女真的三个部落。而清末民初人曹廷杰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窝集本大山老林之名,未尝专为一部。恭查《钦定开国方略》:天命、天聪年间屡征东海渥集部,其地近瑚尔喀河者则称东海渥集部之呼尔喀部,其地近图们江、乌苏里江者或言渥集,或言瓦尔喀。……知自长白山东北至三姓下数百里,沿今牡丹江及混同江南岸居者,通称虎尔喀部;自图们江源抵图们江口,自乌苏里江源抵乌苏里江口,凡沿此两岸居者通称瓦尔喀部,二部皆东海渥集地也。则东海国部宜云东海渥集部二:曰虎尔喀部,曰瓦尔喀部,不得于二部之外又云窝集部也。……查绥芬河西有阿雅哈河,阿、瓦同音(曹自注:松阿江一作宋瓦江是)。瓦尔喀当即此阿雅拉,左带乌苏里,右绕图们江,于《方略》用兵地颇合,恐左右傅尔丹、朱尔根四城亦即瓦尔喀部所据也”。(见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东北边防辑要》第9~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日本学者田中克己对曹廷杰的上述观点表示赞同。(田中克己:《关于明末的野人女真》,载日本《东洋学报》第四拾贰卷第二号,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九月)。而清入关前文献如《太祖武皇帝实录》以及后来修订的《满洲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等则一律将东海女真看做渥集所属。
然而,细审相关文献,《太祖武皇帝实录》等清官方文献和魏源以及曹廷杰等对渥集的认识并不准确,很有厘清的必要。
虎尔哈是渥集部的一部分,但瓦尔喀却不属于渥集集团。元末明初,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及以东濒海地区有一支女真部落称兀狄哈人,这是一支生活在林间河岸的渔猎部族,兀狄,即渥集。渥集为女真(满族)语weji的音译,《五体清文鉴》释为“树木、丛林”,兀狄哈就是生活在山林中的女真人。“这些部落分布在边远地区,对明廷‘朝贡不常’,与外部先进社会接触少,明朝人因此以‘野人女真’泛称之。朝鲜人则直接借取女真语,称他们为‘兀狄哈’,即‘林中人’。《朝鲜实录》中的‘诸姓兀狄哈’包括有:三姓(都骨、沙车、尼麻车;又一说:都骨、波卯乙、小巨节)、四姓(都叱古、尼麻车等四姓)、五姓(尼麻车、亏乙未车、伊乙仇车、亏乙仇车、都骨、南讷、巨节诸姓)、七姓(都骨、沙车等七姓、九姓)。其地理分布:都骨姓‘最居上流’,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旧称三姓)为中心,分布在从牡丹江中游以迄松花江口一带,即明末清初虎尔哈部的前身。其他三姓、五姓、七姓等位于迤南的绥芬河流域。”(刘小萌著:《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第17~18页,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明初,兀狄哈诸部随着女真南下的洪流迁徙到牡丹江上游和图们江、绥芬河流域,与先迁于此的三万户女真多次发生矛盾,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宣德八年(1433年)之死就与七姓兀狄哈有关。
建州女真南迁辽东后,兀狄哈女真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在绥芬河、牡丹江中游一带生息,他们逐渐吸收当地他部女真,由血缘部落向地域集团发展,到明代中期,骨看、尼麻车等兀狄哈女真大部移居接近牡丹江上游和绥芬河上游地方,他们除保留原始的渔猎习惯外,农业也有了发展,生活条件大有改善,李朝人说他们“室大净洁,又作大柜盛米,家家有双砧,田地沃饶,犬豕鸡鸭亦多畜矣”。
兀狄哈因与留在图们江两岸的斡多里和兀良哈女真邻接,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兀狄哈甚至不断突入朝鲜境内掳掠。成宗二十二年(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十月时,朝鲜曾组成二万“北征”大军,扫荡兀狄哈。“北征”大军四月十四日在稳城集结,于豆满江(即图们江)作浮桥三座,十五日渡江,二十三日到贼巢,贼徒逃散山野”。稳城在图们江南岸江边,今属朝鲜咸镜北道,隔江与我国延边自治州图们市凉水镇相望。朝鲜“北征”大军从稳城渡江,九天到达兀狄哈巢穴,说明兀狄哈活动地域距图们江尚有一段距离,牡丹江上游和绥芬河上游直至滨海地区大体是其活动中心。
到明代后期,兀狄哈繁衍分合,逐渐形成以渥集虎尔哈部为主的若干部落集团。虎尔哈部因活动于虎尔喀河上游即今牡丹江上游而得名。魏源《圣武记》:“虎尔哈部者,(虎,一作呼)居虎尔哈河,处吉林乌拉界,径宁古塔城北,行七百里,自三姓城入混同江(即松花江),《唐书》渤海王都临忽汗河者也。(虎哈即忽汗之音转,即所谓金源者)”。曹廷杰亦称,“牡丹江,唐作忽汗河,金称瑚尔喀,又讹和罗噶、胡里改,……国初称虎尔喀,又作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今称牡丹江,皆音之转也”。
渥集部作为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它包括了各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如虎尔哈部、绥分、宁古塔路等,因此,不能将渥集与虎尔哈看做两个并列的部族,如魏源那样;也不能将瓦尔喀看做渥集的一部分,如曹廷杰那样。
渥集虎儿哈部在努尔哈赤时期是与建州抗衡最顽强的东海女真。例外的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东海兀吉部内虎儿哈二酋长王格、张格,率百人来贡土产:黑白红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此兀吉虎儿哈部内所居之人,每岁入贡,其中酋长箔吉里等六人乞婚,太祖以六臣之女配之,以抚其心”。这是《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二的记载。王格、张格的来贡,使建州在虎儿哈部打入一根楔子,为后来努尔哈赤对这里其他部落的用兵,奠定了基础。
渥集各部与建州女真的关系一直不好,而瓦尔喀人则和当年在此地的建州卫胡里改部与斡多里部女真有关。永乐八年和九年,建州女真第一次离开阿木河和图们江左岸地区时,一部分女真未跟随迁走,留在当地继续生活。到正统五年,凡察和董山率建州左卫第二次逃离朝鲜时,又有一批女真人留在当地未走,这些留在当地的女真人,李朝人称其为兀良哈,这其中也包括大部分毛怜部女真。明孝宗弘治时期,《李朝成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二十一年七月戊辰条称:“会宁、鈡城境接兀良哈所居,稳城直当尼麻车、都骨之地,庆源、庆兴则大小居节、南讷、骨看诸种兀狄哈往来之冲。”说明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一带为当年兀良哈所居;稳城北面直对的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上游地区为尼麻车和都骨兀狄哈居地;而朝鲜庆源和庆兴所对的地方为今珲春河南岸,大部分为今俄罗斯地界,则有骨看兀狄哈女真居住。
在今吉林省龙井一带居住的兀良哈包括一部分斡多里人,后来形成所谓瓦尔喀部落,瓦尔喀即兀良哈之音转。按《满文老档》的记载,早在金代时,就有失散了的瓦尔咯人跑到朝鲜(应称高丽——引者)沿边境住下了,努尔哈赤曾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朝廷责令朝鲜把数世以来的这批人查出归还建州,朝鲜无奈,只好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把一千户瓦尔喀人送给建州。又史载,苏完瓜尔佳氏费英东先祖珠察就曾居住瓦尔喀,后迁居到苏完地方。费英东与其父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1588年)就主动率部来归,他们可能知道自己与建州的关系。再有努尔哈赤时期名将何和礼,“其先自瓦尔喀迁于栋鄂,别为一部”。栋鄂部来投努尔哈赤,与苏完部一样,都与努尔哈赤所部有渊源关系。
何和礼先人可能为建州卫兀良哈人,他们当年从图们江迁来婆猪江时,与其同部的族人有些留在当地未走,与留在当地的建州人繁衍生息在今图们江左岸及其支流海兰河、布尔哈通河和嘎呀河一带,成为后来的瓦尔喀人。努尔哈赤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就曾对东海瓦尔喀部的赫席赫、佛讷赫路人说过,“我等乃一国也”。所谓一国,就是我们过去都是建州卫人。因此,这些瓦尔喀人对自己的族源变迁情况是清楚的,他们对辽东建州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因之努尔哈赤对他们的收服比较顺利。当然,虎尔哈部与建州女真也有千丝万缕的族源关系,只不过没有瓦尔喀亲近。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正月壬辰朔,在九部联军古勒山大战中被努尔哈赤击败的“夜黑、兀喇、哈达、辉发,同遣使曰:‘因吾等不道,以至于败兵损名,今以后,吾等更守前好,互相结亲。’于是夜黑布羊古妹欲与太祖为妃,金台石女欲与太祖次子带善贝勒为妻。太祖乃备鞍马盔甲等物以为聘礼,更杀牛设宴,宰白马,削骨,设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插血会盟。四国相继而誓曰:‘自此以后,若不结亲和好,似此屠牲之血,蹂踏之土,刮削之骨而死。如笺盟和好,食此肉,福寿永昌。’誓毕,太祖亦誓曰:‘汝等应此盟言则已,不然,吾待三年,果不相好,必统兵伐之。’”
此次硕里阿拉的“弭兵大会”,大家对天盟誓,互相结亲,不过是建州与海西女真之间的暂时和好。果不其然,不过一年,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就首先背盟,将建州往征蒙古的将领木哈量(穆哈连)劫送蒙古,乌拉贝勒布占泰也违反盟约,将东海女真“按褚拉库、内河二处酋长落吞(罗屯)、刚石吞、旺吉诺三人许献夜黑,请其使而招抚之”。面对此种情况,努尔哈赤先派大将费英东“初征瓦尔喀,取噶嘉路”。紧接着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丁亥朔,努尔哈赤断然决定“命幼弟巴雅喇台吉、长子褚英台吉与噶盖、费英东扎尔固齐等领兵一千征安褚拉库,星夜驰至,取其屯寨二十处,其余尽招服之,获人畜万余而回”。位处第二松花江上游二道江一带的东海女真按褚拉库部被建州征服。
安褚拉库之战对起兵十五个年头的努尔哈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周远廉在其所著《清太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评价称:
这次出征,是努尔哈赤创业建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主要是努尔哈赤亲率士卒,奋勇鏖战,以身作则,三弟舒尔哈齐与二弟穆尔哈齐参与谋划,随同征伐,一些族人跟从攻战,额亦都、费英东等将领各率士卒英勇冲杀。从这次出征起,开始进入由努尔哈赤的子、弟、侄等贝勒台吉统兵辖将转战四方的新阶段,虽然五大臣等开国元勋仍是战阵厮杀的主要将领,但统军大权则由(亲征)和贝勒台吉直接掌握,这对提高汗的地位,增强汗的专制权力,促进宗室贵族的形成,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安褚拉库之战后,将近十年,期间除应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之邀,努尔哈赤派兵一千入驻哈达,协助哈达防备叶赫外,建州对外没有大的战事。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器对东海女真的用兵,奠定了天聪汗皇太极时期对东海女真招抚经营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兀吉,亦称窝集、渥集,皆女真语的不同汉译,指的是一个部落或一个部落所在的地方。清人魏源《圣武记》卷一:“是时诸国分裂……东海国之部三:曰渥集,亦作窝集,曰瓦尔喀,曰库尔喀,库一作虎。”魏源将渥集、瓦尔喀和虎尔喀(哈)看做女真的三个部落。而清末民初人曹廷杰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窝集本大山老林之名,未尝专为一部。恭查《钦定开国方略》:天命、天聪年间屡征东海渥集部,其地近瑚尔喀河者则称东海渥集部之呼尔喀部,其地近图们江、乌苏里江者或言渥集,或言瓦尔喀。……知自长白山东北至三姓下数百里,沿今牡丹江及混同江南岸居者,通称虎尔喀部;自图们江源抵图们江口,自乌苏里江源抵乌苏里江口,凡沿此两岸居者通称瓦尔喀部,二部皆东海渥集地也。则东海国部宜云东海渥集部二:曰虎尔喀部,曰瓦尔喀部,不得于二部之外又云窝集部也。……查绥芬河西有阿雅哈河,阿、瓦同音(曹自注:松阿江一作宋瓦江是)。瓦尔喀当即此阿雅拉,左带乌苏里,右绕图们江,于《方略》用兵地颇合,恐左右傅尔丹、朱尔根四城亦即瓦尔喀部所据也”。(见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东北边防辑要》第9~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日本学者田中克己对曹廷杰的上述观点表示赞同。(田中克己:《关于明末的野人女真》,载日本《东洋学报》第四拾贰卷第二号,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九月)。而清入关前文献如《太祖武皇帝实录》以及后来修订的《满洲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等则一律将东海女真看做渥集所属。
然而,细审相关文献,《太祖武皇帝实录》等清官方文献和魏源以及曹廷杰等对渥集的认识并不准确,很有厘清的必要。
虎尔哈是渥集部的一部分,但瓦尔喀却不属于渥集集团。元末明初,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及以东濒海地区有一支女真部落称兀狄哈人,这是一支生活在林间河岸的渔猎部族,兀狄,即渥集。渥集为女真(满族)语weji的音译,《五体清文鉴》释为“树木、丛林”,兀狄哈就是生活在山林中的女真人。“这些部落分布在边远地区,对明廷‘朝贡不常’,与外部先进社会接触少,明朝人因此以‘野人女真’泛称之。朝鲜人则直接借取女真语,称他们为‘兀狄哈’,即‘林中人’。《朝鲜实录》中的‘诸姓兀狄哈’包括有:三姓(都骨、沙车、尼麻车;又一说:都骨、波卯乙、小巨节)、四姓(都叱古、尼麻车等四姓)、五姓(尼麻车、亏乙未车、伊乙仇车、亏乙仇车、都骨、南讷、巨节诸姓)、七姓(都骨、沙车等七姓、九姓)。其地理分布:都骨姓‘最居上流’,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旧称三姓)为中心,分布在从牡丹江中游以迄松花江口一带,即明末清初虎尔哈部的前身。其他三姓、五姓、七姓等位于迤南的绥芬河流域。”(刘小萌著:《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第17~18页,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明初,兀狄哈诸部随着女真南下的洪流迁徙到牡丹江上游和图们江、绥芬河流域,与先迁于此的三万户女真多次发生矛盾,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宣德八年(1433年)之死就与七姓兀狄哈有关。
建州女真南迁辽东后,兀狄哈女真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在绥芬河、牡丹江中游一带生息,他们逐渐吸收当地他部女真,由血缘部落向地域集团发展,到明代中期,骨看、尼麻车等兀狄哈女真大部移居接近牡丹江上游和绥芬河上游地方,他们除保留原始的渔猎习惯外,农业也有了发展,生活条件大有改善,李朝人说他们“室大净洁,又作大柜盛米,家家有双砧,田地沃饶,犬豕鸡鸭亦多畜矣”。
兀狄哈因与留在图们江两岸的斡多里和兀良哈女真邻接,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兀狄哈甚至不断突入朝鲜境内掳掠。成宗二十二年(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十月时,朝鲜曾组成二万“北征”大军,扫荡兀狄哈。“北征”大军四月十四日在稳城集结,于豆满江(即图们江)作浮桥三座,十五日渡江,二十三日到贼巢,贼徒逃散山野”。稳城在图们江南岸江边,今属朝鲜咸镜北道,隔江与我国延边自治州图们市凉水镇相望。朝鲜“北征”大军从稳城渡江,九天到达兀狄哈巢穴,说明兀狄哈活动地域距图们江尚有一段距离,牡丹江上游和绥芬河上游直至滨海地区大体是其活动中心。
到明代后期,兀狄哈繁衍分合,逐渐形成以渥集虎尔哈部为主的若干部落集团。虎尔哈部因活动于虎尔喀河上游即今牡丹江上游而得名。魏源《圣武记》:“虎尔哈部者,(虎,一作呼)居虎尔哈河,处吉林乌拉界,径宁古塔城北,行七百里,自三姓城入混同江(即松花江),《唐书》渤海王都临忽汗河者也。(虎哈即忽汗之音转,即所谓金源者)”。曹廷杰亦称,“牡丹江,唐作忽汗河,金称瑚尔喀,又讹和罗噶、胡里改,……国初称虎尔喀,又作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今称牡丹江,皆音之转也”。
渥集部作为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它包括了各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如虎尔哈部、绥分、宁古塔路等,因此,不能将渥集与虎尔哈看做两个并列的部族,如魏源那样;也不能将瓦尔喀看做渥集的一部分,如曹廷杰那样。
渥集虎儿哈部在努尔哈赤时期是与建州抗衡最顽强的东海女真。例外的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东海兀吉部内虎儿哈二酋长王格、张格,率百人来贡土产:黑白红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此兀吉虎儿哈部内所居之人,每岁入贡,其中酋长箔吉里等六人乞婚,太祖以六臣之女配之,以抚其心”。这是《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二的记载。王格、张格的来贡,使建州在虎儿哈部打入一根楔子,为后来努尔哈赤对这里其他部落的用兵,奠定了基础。
渥集各部与建州女真的关系一直不好,而瓦尔喀人则和当年在此地的建州卫胡里改部与斡多里部女真有关。永乐八年和九年,建州女真第一次离开阿木河和图们江左岸地区时,一部分女真未跟随迁走,留在当地继续生活。到正统五年,凡察和董山率建州左卫第二次逃离朝鲜时,又有一批女真人留在当地未走,这些留在当地的女真人,李朝人称其为兀良哈,这其中也包括大部分毛怜部女真。明孝宗弘治时期,《李朝成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二十一年七月戊辰条称:“会宁、鈡城境接兀良哈所居,稳城直当尼麻车、都骨之地,庆源、庆兴则大小居节、南讷、骨看诸种兀狄哈往来之冲。”说明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一带为当年兀良哈所居;稳城北面直对的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上游地区为尼麻车和都骨兀狄哈居地;而朝鲜庆源和庆兴所对的地方为今珲春河南岸,大部分为今俄罗斯地界,则有骨看兀狄哈女真居住。
在今吉林省龙井一带居住的兀良哈包括一部分斡多里人,后来形成所谓瓦尔喀部落,瓦尔喀即兀良哈之音转。按《满文老档》的记载,早在金代时,就有失散了的瓦尔咯人跑到朝鲜(应称高丽——引者)沿边境住下了,努尔哈赤曾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朝廷责令朝鲜把数世以来的这批人查出归还建州,朝鲜无奈,只好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把一千户瓦尔喀人送给建州。又史载,苏完瓜尔佳氏费英东先祖珠察就曾居住瓦尔喀,后迁居到苏完地方。费英东与其父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1588年)就主动率部来归,他们可能知道自己与建州的关系。再有努尔哈赤时期名将何和礼,“其先自瓦尔喀迁于栋鄂,别为一部”。栋鄂部来投努尔哈赤,与苏完部一样,都与努尔哈赤所部有渊源关系。
何和礼先人可能为建州卫兀良哈人,他们当年从图们江迁来婆猪江时,与其同部的族人有些留在当地未走,与留在当地的建州人繁衍生息在今图们江左岸及其支流海兰河、布尔哈通河和嘎呀河一带,成为后来的瓦尔喀人。努尔哈赤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就曾对东海瓦尔喀部的赫席赫、佛讷赫路人说过,“我等乃一国也”。所谓一国,就是我们过去都是建州卫人。因此,这些瓦尔喀人对自己的族源变迁情况是清楚的,他们对辽东建州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因之努尔哈赤对他们的收服比较顺利。当然,虎尔哈部与建州女真也有千丝万缕的族源关系,只不过没有瓦尔喀亲近。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正月壬辰朔,在九部联军古勒山大战中被努尔哈赤击败的“夜黑、兀喇、哈达、辉发,同遣使曰:‘因吾等不道,以至于败兵损名,今以后,吾等更守前好,互相结亲。’于是夜黑布羊古妹欲与太祖为妃,金台石女欲与太祖次子带善贝勒为妻。太祖乃备鞍马盔甲等物以为聘礼,更杀牛设宴,宰白马,削骨,设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插血会盟。四国相继而誓曰:‘自此以后,若不结亲和好,似此屠牲之血,蹂踏之土,刮削之骨而死。如笺盟和好,食此肉,福寿永昌。’誓毕,太祖亦誓曰:‘汝等应此盟言则已,不然,吾待三年,果不相好,必统兵伐之。’”
此次硕里阿拉的“弭兵大会”,大家对天盟誓,互相结亲,不过是建州与海西女真之间的暂时和好。果不其然,不过一年,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就首先背盟,将建州往征蒙古的将领木哈量(穆哈连)劫送蒙古,乌拉贝勒布占泰也违反盟约,将东海女真“按褚拉库、内河二处酋长落吞(罗屯)、刚石吞、旺吉诺三人许献夜黑,请其使而招抚之”。面对此种情况,努尔哈赤先派大将费英东“初征瓦尔喀,取噶嘉路”。紧接着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丁亥朔,努尔哈赤断然决定“命幼弟巴雅喇台吉、长子褚英台吉与噶盖、费英东扎尔固齐等领兵一千征安褚拉库,星夜驰至,取其屯寨二十处,其余尽招服之,获人畜万余而回”。位处第二松花江上游二道江一带的东海女真按褚拉库部被建州征服。
安褚拉库之战对起兵十五个年头的努尔哈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周远廉在其所著《清太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评价称:
这次出征,是努尔哈赤创业建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主要是努尔哈赤亲率士卒,奋勇鏖战,以身作则,三弟舒尔哈齐与二弟穆尔哈齐参与谋划,随同征伐,一些族人跟从攻战,额亦都、费英东等将领各率士卒英勇冲杀。从这次出征起,开始进入由努尔哈赤的子、弟、侄等贝勒台吉统兵辖将转战四方的新阶段,虽然五大臣等开国元勋仍是战阵厮杀的主要将领,但统军大权则由(亲征)和贝勒台吉直接掌握,这对提高汗的地位,增强汗的专制权力,促进宗室贵族的形成,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安褚拉库之战后,将近十年,期间除应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之邀,努尔哈赤派兵一千入驻哈达,协助哈达防备叶赫外,建州对外没有大的战事。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器对东海女真的用兵,奠定了天聪汗皇太极时期对东海女真招抚经营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所属专题:肖景全专栏
作品及作者
原载:《走进赫图阿拉——大金第一都历史答问》
作者:肖景全,抚顺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前馆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员,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新宾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特聘研究员;肖延增,新宾赫图阿拉旅游景区主任,赫图阿拉文物管理所所长。(版权作品 禁止转载 侵权必究)
标签:走进赫图阿拉
相关文章
-
01-12辽东总兵李成梁“抚养”过努尔哈赤吗?
-
01-05努尔哈赤起兵替父报仇为何遭到部落内大部分族人的反对?
-
12-29努尔哈赤为何起兵?
-
12-22努尔哈赤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吗?
-
12-15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吗?
-
12-08王杲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
12-01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死在哪里?为何而死?
-
11-24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是怎样的两位人物?
-
11-17年轻时的努尔哈赤何时、为何离开赫图阿拉?
-
11-10努尔哈赤还有什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