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

卢然:也说辽东地区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

2023-07-23 09:40 抚顺七千年 3016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元朝灭亡。当年,明太祖派使节给高丽送玺书,第二年送“送高丽流寓人还其国”,朱元璋说:“朕念其人岂无乡里骨肉之思?故令有司,遣使护送东归。”(《明太祖实录·卷之四十一》)但这次送回的高丽人只有160人,考虑到当时辽东地区还在残元势力控制之下,朱元璋送回的这部分人应该是在中原一带的高丽人,辽东地区仍有很多高丽人留在这里。

卢然:也说辽东地区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 图1

  在辽东地区,有很多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令很多人感到不解。


  如吉林省抚松县松郊乡的“高丽山”,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采集到石斧、石锄等大量遗物,断定这里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丹东凤城市也有“高丽山”,在此山与凤凰山之间,有一座高句丽古城——凤凰山山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满文老档》载,在明清萨尔浒大战期间,朝鲜援明军就驻扎在高丽峰上:“高丽峰驻有一营朝鲜兵。”

  另外,在检索清代史料中,笔者也发现了大量与“高丽”有关的地名,如康熙年间编纂的《开原县志》载,距开原西南75里设有“高丽屯”驿站、盛京“高丽堡”等。在《清史稿》中,更是记载着“高丽营”“高丽墓”“高丽店”“高丽岭”等,这些地名不仅被记录在史书里,也存在于现实中的行政区划中。如抚顺高丽营子、铁岭高力坎子、辽阳高力城村、灯塔市高力寨、沈阳于洪高力村、法库的高力房,沈阳浑南高力堡、清原高力屯等等。

  已故地方史专家曹德全先生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辽东地区出现的大量带有“高丽”(高力)字样的地名,都与元朝安置高丽降户有关,著名考古专家肖景全先生也持同样看法。按照这一思路,笔者查询了大量资料,发现“高丽”一词的背后,所记录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

  高丽国是新罗人王建统一大部分朝鲜半岛后,于公元918年建立的。公元1216年,蒙古军队为追击契丹叛军进入高丽。在高丽军民的支持下,蒙古军队消灭了契丹武装,不久因高丽人民杀死蒙古索贡使者,两国关系破裂,高丽国王起兵反蒙。忠于蒙古的高丽叛将洪福源招集北部40余城人民划地自守,高丽派兵攻打洪福源控制下的西京(今平壤)等地,洪福源被迫率部众迁入中国,“尽以所招集北界之众来归,处于辽阳、沈阳之间”。(《元史·高丽传》)据分析,洪福源所部原有1500户约8000余人,加上所招集的“北界之众”,人数至少有2万人。

  公元1234年,窝阔台任命洪福源为“管领归附高丽军民长官”,后由其子洪茶丘继承管领归附高丽军民总管一职,并担负着继续招讨本国未附人民的任务。在此后的十数年中,蒙古多次对高丽用兵,攻占了许多城镇,掳掠大量高丽人口入元。至1254年,高丽被掳掠男女即达20余万人。(吴松弟著;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第4卷 辽宋金元时期 下》)

  为了加强对高丽的控制,元朝统治者多次迫使高丽王室以王子入华,充当人质。1241年,高丽国王以宗室之子王綧入质。1263年,元朝又以王綧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2000户,理沈阳。(《元史·地理志》)由于沈阳一带的高丽移民众多,至元三年,朝廷“立沈州以处高丽降民”。(《元史·世祖纪》)有研究认为,元代陆续进入中国的高丽人及他们的后代,总数约在30万上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元朝灭亡。当年,明太祖派使节给高丽送玺书,第二年送“送高丽流寓人还其国”,朱元璋说:“朕念其人岂无乡里骨肉之思?故令有司,遣使护送东归。”(《明太祖实录·卷之四十一》)但这次送回的高丽人只有160人,考虑到当时辽东地区还在残元势力控制之下,朱元璋送回的这部分人应该是在中原一带的高丽人,辽东地区仍有很多高丽人留在这里。

  1331年,高丽国王给元朝皇帝的信中说:“比年间,本国州县当役人民并官寺奴婢人口逃往辽阳、沈阳、双城、女真等处,躲避差役,散漫住坐。”(《高丽史·忠惠王世家》)根据这一史料可知,当时躲避差役的高丽人大体上也是分布在在辽阳、沈阳、抚顺、铁岭、丹东一带。

  那么,当时辽东地区有多少高丽人呢?《中国移民史》作者吴松弟分析认为,“辽阳行省南部,在金代是汉人、渤海、女真、契丹人的杂居区域。但到了元代,情况已有极大的不同。‘东京当高丽、倭奴用兵之冲,其间渤海、女真、契丹错居,俗各异’”反映了经过金末和蒙元的民族迁移,汉人人数剧减,而高丽人已成为主要民族之一。到了明代前期,辽东的民族构成是“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直野人十三。”(《辽东志·地理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土著”,有些就是早期高丽移民的后代,由于居住此地时间太久,但仍保持着高丽民族生活特点,因此又被称为“土高丽”,“又一种土人,俗号为土高丽者,住近开原,人素骁勇,旧日亦曾效用。”(转引  李承勋《陈言边务疏》)

  在元代,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的高丽人,大多数都留了下来。他们成了元朝直接统治下的臣民,而且被元朝统治者列为北方“汉人”八种之一。在元明两代的漫长岁月中,他们逐渐与当地汉族、女真、蒙古等融合。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在元与高丽的交界地段,还有一些高丽族聚居区。……这些高丽人后来就一直留居其地。”(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8卷》)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出的为什么辽东地区会有这么多带有“高丽”(高力)字样地名的原因。

  清初,在满人入关后,有部分已经汉化了的高丽人后裔生存在这里。清初诗人吴兆骞在被发配宁古塔时路过抚顺东部的高丽营子,还留诗一首。须知吴兆骞路过抚顺时,这里已经十分荒凉,人口稀少,但高丽营子还有人烟。清末,大量闯关东移民进入辽东,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汉人北迁行动。受少数土著居民影响,将这里部分山川、建筑、器物误认为是高丽一族所有,并不难理解。笔者此前撰文指出,“高尔山”其实就被指认是“高丽山”,大量山东移民进入抚顺地区后,山东口音混淆了“乐”“丽”“尔”读音,将“高丽山”俗读成“高乐山”,后人在规范读音时不慎将“丽”写成了“尔”。清末时期,日本军人菊地节藏进入东北进行侦探行动,他在《东北侦探记》一书中,就将辽阳城内的辽代佛塔称为高丽塔。“北门和西门之间的城外有佛塔,砖建的,高3丈多,叫高丽塔。”笔者由此推测,当时人们是否有可能将抚顺高尔山佛塔也称为高丽塔,建有高丽塔的山,自然就是高丽山。

  程廷恒于1911所修的《抚顺县志》里记载,当时千金寨有383户,1758人;抚顺城有371户,2399人;而高丽营子有478户,3198人,是当时抚顺最大的村落。由此可知,“高丽”一词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华文化之中。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