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庆自传》之三:我的婚姻
2023-08-20 11:46 抚顺七千年 赵广庆
1537
我的婚姻是一场悲戏。“辽西战役”使我的家乡骚动起来。人们看到大兵,就想起了“白俄”,见到女人就“毛斯”的场景。每逢听到“大军”开来的消息,不管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大家一律跑个没完。爸爸经常带着我们,牵着牛驴,拿着被褥,躲进山沟。女人们打扮成男人的模样,有的用锅底灰往自己的脸上抹。更多的年轻妇女在忙着找婆家,嫁出了事。
我的婚姻是一场悲戏。“辽西战役”使我的家乡骚动起来。人们看到大兵,就想起了“白俄”,见到女人就“毛斯”的场景。每逢听到“大军”开来的消息,不管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大家一律跑个没完。爸爸经常带着我们,牵着牛驴,拿着被褥,躲进山沟。女人们打扮成男人的模样,有的用锅底灰往自己的脸上抹。更多的年轻妇女在忙着找婆家,嫁出了事。
这天,父亲叫我穿上仁丹斯林布大衫,把我领到本村李三哥家去看亲。李三哥拿出一本“皇历”(农历)叫我读。我翻开那书读道:“黄道吉日,出正东,全家幸福,乐融融……”读得一字不差。李三哥听后高兴得直拍大腿,当即说了声:“成了!”
于是我的父亲回到家中,急忙变卖猪仔和鸡蛋,选定了吉日就要给我成婚。
在我家西北12里的地方,有个地名叫昭步力阁村,村中住着一户李姓人家。老两口膝下有一女一男。那姑娘就是李三哥给我说亲的那位。这天,从那村中赶出一挂用毛驴拉着的车,车上坐着年龄相仿的两位姑娘。没有红红绿绿,更没人吹吹打打,偷偷摸摸地遛进了岗石村。进得村来,先到西头老纪家,一位年龄稍长的姑娘下了车,她就成了纪家的媳妇。这车又接着往前走,拐个弯到了我的家,又有一位姑娘下车,她就成了我的“媳妇”。这年我14岁。
那姑娘贵姓,年龄几何?当时我一概不知。其实根本不需要我知道,因为那是大人们之间的事。婚后,一晃就是3天,按规矩要回门。妈妈买了几包“果匣子”,我随着那“媳妇”去见从没见过,更不知姓氏的“丈人”和“丈母娘”。临走前,妈妈一则叮咛:“见人要有规矩,要有大是小的。”一路上我那“媳妇”告诉我:“谁是姑,谁是妹”。我说:“记住了。”一到她家,我就紧张起来,把“媳妇”在路上告诫的话语忘得一干二净。见了人,不分辈份,就胡乱行礼,弄出许多笑话。这笑活在邻居里多年后还在流传着。
这“媳妇”的不幸来自许多方面,首先是夜间睡觉,我往往拿着被到院中驴车上去睡,总是妈妈把我逼进屋内。那“媳妇”总是心绪不快,郁郁寡欢。一日她随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区政府去扭秧歌,一不小心扭了腰,回到家中就腰痛。当时农家有病只有偏方,那有洋医洋药。那偏方也很新奇,是用高粮楷顶尖上的歪脖杆,熬水喝,人们说腰歪了就得用歪东西治,这叫“以歪治歪”。她的病越治越重,后来竟然在腰间冒出许多红肿的疮,疮口流浓淌水。又后来她就离开了人间。
这是个大热天,当时我家西屋里躺着断魂了的“媳妇”,满屋腥臭。东屋里爸爸指挥我给那亡灵写“灵头”(棺材头上的丧者名徽和生年)。到这时我才得知她的姓名叫李玉芝,她的年龄是19,比我年长4岁。这位在死后才使他的亲人得知姓名的女人,痛哉!悲哉!
她的极其简陋的丧仪,简陋得我毫无记忆,只记得她的坟墓在北山后,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往往想起这件事,也曾到她的坟墓看过几回。
据说男人也不准守空房,我的父亲又急了。没过几天,有位名叫马春俭的街坊五叔,又主动找上门来给我说亲。当时我已经是小学教师。爸爸匆忙地把我从学校召到家中,对我说:“家里没人照顾老人,这个女人虽然比你大4岁,但能体贴人。进得家来就能干活。”当时我的心理是一百个不同意,但见父亲即鉴定又威严。于是就去找本村小学校长魏文涛,他是我当年的老师。这是一个夜晚,我们俩个人在村中街路上来回走起没完。
他劝我说:“刚迈进社会,不要忙于成家,古人说,学不成而有家室之累,业不兴而有妻室之劳,实在不可取。”他的这些话,使我很受感动。回到家来,我表明自己的态度。父亲当即把火盆摔在地下,父亲在逼,母亲在哭。看到这般情景我的心软了下来,因为我是孝子。于是我又取了第二任夫人。50年后的2002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从外地打来电话(我们已有40年没通信息),开口就问我:“换了没有?”我说:“没换,不换了。”
我的这位夫人没进过学校,直到老年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性格刚毅倔强,肯于吃苦耐劳。我1950年调阜新县工作时,她随我住进县城。我1959年考取大学后,她就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去居住。当时我的老家对于我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我又素无积蓄。那年是1959年,已经进入大灾之年。她带着孩子租用一间破屋,毅然住了下来。当时我属“调干”,虽然是在校读书,但是工资照发。当时的工资是54元,每月给她寄去20元。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农村独身,困难是可想而至的,尤其是遇到在荒年。就这样她连续煎熬了十年。
1970年,我的一位已经丧夫的女同学,从本溪打来电话,她劈头就说:“换了没有?”我说:“没换,不换了”。
1970年,我到“五·七干校”锻炼,把她接到附近的村庄地名叫温道,住了下来。孩子们就地上学。不久,我被调到市委。我又把她们接到郊区高湾。她们又在这里10年。1982年接到室内居住。她们漂泊将近二十年,到这时才安顿下来,过上平稳生活。1995年5月,她患了白内瘴,在市眼病医院做了手术。效果不佳,但视力大有好转。同年11月17日,她突然昏迷,失去知觉,急送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脑血栓,脑干受阻。长达7天不进食,打鼻饲。经抢救治疗逐渐好转。出院时仍现病态。后遗症为不语,腿软,口水多,吞咽受阻。失去自立能力。继续治疗,并请保姆照养。
2009年11月22日,在抚顺“万家灯火”大酒店,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八十寿辰庆典,与会客宾达200余位,以慰其半生劳苦。2012年8月1日,在无新病灶的情况下,安然去世,享年83岁,家祭3日,安葬在“龙山息园”。(待续)
这天,父亲叫我穿上仁丹斯林布大衫,把我领到本村李三哥家去看亲。李三哥拿出一本“皇历”(农历)叫我读。我翻开那书读道:“黄道吉日,出正东,全家幸福,乐融融……”读得一字不差。李三哥听后高兴得直拍大腿,当即说了声:“成了!”
于是我的父亲回到家中,急忙变卖猪仔和鸡蛋,选定了吉日就要给我成婚。
在我家西北12里的地方,有个地名叫昭步力阁村,村中住着一户李姓人家。老两口膝下有一女一男。那姑娘就是李三哥给我说亲的那位。这天,从那村中赶出一挂用毛驴拉着的车,车上坐着年龄相仿的两位姑娘。没有红红绿绿,更没人吹吹打打,偷偷摸摸地遛进了岗石村。进得村来,先到西头老纪家,一位年龄稍长的姑娘下了车,她就成了纪家的媳妇。这车又接着往前走,拐个弯到了我的家,又有一位姑娘下车,她就成了我的“媳妇”。这年我14岁。
那姑娘贵姓,年龄几何?当时我一概不知。其实根本不需要我知道,因为那是大人们之间的事。婚后,一晃就是3天,按规矩要回门。妈妈买了几包“果匣子”,我随着那“媳妇”去见从没见过,更不知姓氏的“丈人”和“丈母娘”。临走前,妈妈一则叮咛:“见人要有规矩,要有大是小的。”一路上我那“媳妇”告诉我:“谁是姑,谁是妹”。我说:“记住了。”一到她家,我就紧张起来,把“媳妇”在路上告诫的话语忘得一干二净。见了人,不分辈份,就胡乱行礼,弄出许多笑话。这笑活在邻居里多年后还在流传着。
这“媳妇”的不幸来自许多方面,首先是夜间睡觉,我往往拿着被到院中驴车上去睡,总是妈妈把我逼进屋内。那“媳妇”总是心绪不快,郁郁寡欢。一日她随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区政府去扭秧歌,一不小心扭了腰,回到家中就腰痛。当时农家有病只有偏方,那有洋医洋药。那偏方也很新奇,是用高粮楷顶尖上的歪脖杆,熬水喝,人们说腰歪了就得用歪东西治,这叫“以歪治歪”。她的病越治越重,后来竟然在腰间冒出许多红肿的疮,疮口流浓淌水。又后来她就离开了人间。
这是个大热天,当时我家西屋里躺着断魂了的“媳妇”,满屋腥臭。东屋里爸爸指挥我给那亡灵写“灵头”(棺材头上的丧者名徽和生年)。到这时我才得知她的姓名叫李玉芝,她的年龄是19,比我年长4岁。这位在死后才使他的亲人得知姓名的女人,痛哉!悲哉!
她的极其简陋的丧仪,简陋得我毫无记忆,只记得她的坟墓在北山后,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往往想起这件事,也曾到她的坟墓看过几回。
据说男人也不准守空房,我的父亲又急了。没过几天,有位名叫马春俭的街坊五叔,又主动找上门来给我说亲。当时我已经是小学教师。爸爸匆忙地把我从学校召到家中,对我说:“家里没人照顾老人,这个女人虽然比你大4岁,但能体贴人。进得家来就能干活。”当时我的心理是一百个不同意,但见父亲即鉴定又威严。于是就去找本村小学校长魏文涛,他是我当年的老师。这是一个夜晚,我们俩个人在村中街路上来回走起没完。
他劝我说:“刚迈进社会,不要忙于成家,古人说,学不成而有家室之累,业不兴而有妻室之劳,实在不可取。”他的这些话,使我很受感动。回到家来,我表明自己的态度。父亲当即把火盆摔在地下,父亲在逼,母亲在哭。看到这般情景我的心软了下来,因为我是孝子。于是我又取了第二任夫人。50年后的2002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从外地打来电话(我们已有40年没通信息),开口就问我:“换了没有?”我说:“没换,不换了。”
我的这位夫人没进过学校,直到老年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性格刚毅倔强,肯于吃苦耐劳。我1950年调阜新县工作时,她随我住进县城。我1959年考取大学后,她就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去居住。当时我的老家对于我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我又素无积蓄。那年是1959年,已经进入大灾之年。她带着孩子租用一间破屋,毅然住了下来。当时我属“调干”,虽然是在校读书,但是工资照发。当时的工资是54元,每月给她寄去20元。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农村独身,困难是可想而至的,尤其是遇到在荒年。就这样她连续煎熬了十年。
1970年,我的一位已经丧夫的女同学,从本溪打来电话,她劈头就说:“换了没有?”我说:“没换,不换了”。
1970年,我到“五·七干校”锻炼,把她接到附近的村庄地名叫温道,住了下来。孩子们就地上学。不久,我被调到市委。我又把她们接到郊区高湾。她们又在这里10年。1982年接到室内居住。她们漂泊将近二十年,到这时才安顿下来,过上平稳生活。1995年5月,她患了白内瘴,在市眼病医院做了手术。效果不佳,但视力大有好转。同年11月17日,她突然昏迷,失去知觉,急送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脑血栓,脑干受阻。长达7天不进食,打鼻饲。经抢救治疗逐渐好转。出院时仍现病态。后遗症为不语,腿软,口水多,吞咽受阻。失去自立能力。继续治疗,并请保姆照养。
2009年11月22日,在抚顺“万家灯火”大酒店,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八十寿辰庆典,与会客宾达200余位,以慰其半生劳苦。2012年8月1日,在无新病灶的情况下,安然去世,享年83岁,家祭3日,安葬在“龙山息园”。(待续)
该文章所属专题:赵广庆专栏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标签:赵广庆自传
- 上一篇:饶斌回忆:在东北担任党政工作
- 下一篇:《赵广庆自传》之四:初踏社会
相关文章
-
07-29郭秀江:屋旁的鸟
-
07-291995年7曰29日抚顺遭遇特大洪水
-
07-28尉常荣:抗日英雄宋铁岩(七)
-
07-27关中
-
07-27关大成
-
07-27张作霖丧礼 (1928 抚顺县)
-
07-27抚顺北关山城址城壁崩解面
-
07-27撫順大山礦老人在玩鳥
-
07-27抚顺东公园寻常小学校(1939)
-
07-27国军修复抚顺煤矿(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