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调查报告
2023-07-31 08:57 抚顺七千年 5376
五龙山城位于新宾县西北上夹河镇得胜堡水库之东。西距(直线距离—以下相同)南杂木镇至新宾县城公路1.3公里;西北距得胜堡村2.5公里;再西北距上夹河镇3.3公里;由公路至东南方向的木奇镇12公里
一
五龙山城位于新宾县西北上夹河镇得胜堡水库之东。西距(直线距离—以下相同)南杂木镇至新宾县城公路1.3公里;西北距得胜堡村2.5公里;再西北距上夹河镇3.3公里;由公路至东南方向的木奇镇12公里(图一)。
由得胜堡村向南沿上山公路至边墙山,公路打破边墙山。边墙山上有大致成南北走向的沿山脊修筑的墙垣,公路打破处的南段有1个烽火台。下坡不远,离开公路向东北转行至五龙村的乡间大路约0.45公里便道分两途。北行可至山城五龙村,南行0.8公里可经下岗子村上公路至木奇镇。由叉路口北行约1公里,便有一道横扼沟谷的堵截墙遗迹。堵截墙东、西两侧分别为关门砬子山和大西山。经过堵截墙再向北约0.5公里即到关门砬子山谷口。
这里为三向通衢,西通得胜堡水库,南通公路或下岗子至木奇镇,东经关门砬子山至山城和五龙村,由关门砬子东进,两侧峭壁陡立,山谷狭长幽深,九曲回转,地势险恶。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川谷中有五龙河流向得胜堡水库。山城在关门砬子里侧距五龙村2.8公里,俗名高丽城子。其北为五龙河,有大片稻田和通五龙村的乡路,东面绝崖下的山沟有果园,南为开阔的荒树排子沟,西隔荒树排子沟口同关门砬子山相望(图二)。
二
五龙山城因山就势筑成,平面近似等腰三角形,系依地势由海拔438.3米的东南角制高点向南北两侧呈环抱状顺延的山脊合拢而成,合拢之口即为北门。山城北东方向皆为高达几十米的峭壁,西为陡峻的制高点,南为高峻难攀的陡坡。西、北东、东南有4处制高点,皆为角台或望台。城外险峻,城内多是由山脊漫延而下的缓坡或台地。城中的泉水和雨水汇聚形成的小河从北门外泄。山城的选址条件十分优越,是筑城设堡的理想地点。
1、城墙
城墙周长2107米,以4个地处制高点的角台、望台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城墙(图二)。
东墙长292米。由东望台(海拔387.3米)至东南角台(海拔438.3米)。北面墙由两台双向向下走向的陡峭山脊和人工筑墙组成。人工墙外壁高3-4,内壁高1,顶宽1米。
南墙长854米。由东南角台至西角台(海拔353米)。皆人工筑墙。城墙沿东南角台顺山势而下,有一长262米,阔3-5米平坦下坡墙道,当地群众称之为“马道”。豁口无城门迹象,似后扒开的上山通道。马道上树木参差,地势高峻,无后世拓荒垦田等扰动痕迹。仅在豁口附近有长近10米,宽9米的垦田遗迹。此段外壁高3-4米,内壁高1-3米。由豁口顺山脊而下,外壁高2-3米、内壁高1-1.5、顶宽1米。
西墙长354米。由西角台至北角台(海拔381.1米)。两个制高点之间的V型沟口处,即北门所在。沟口底部即门道,宽5米。西墙以门道划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门道上行至西角台。西角台为圆形制高点,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攀援,有的段落修筑了护坡石墙。由南墙顺延而来的城墙只是在角台顶部筑出直径5米的半环形石墙。东段由门道上行至北角台,为立陡难攀透迤上行的条带形砬子,此系利用天然山脊而成由于此墙两段处在两角台顺延而下的山脊上,山势陡峭,故无人工城墙,实际利用两个制高点角台居高临下控制北门道,作用似同城墙。
北墙长607米。由北角台至东望台。由北角台东行465米城墙成直角折向南至东望台。墙外壁高2-3、内壁高1-1.5、顶宽1米。
山城除同角台、望台相连的部分地段为陡峭的山脊,不筑城墙外,余皆为人工石墙。
2、城门
北门
为两侧山脊合拢夹峙的沟口,城内流水由此泄出,门宽5米,进城道路与河并行。道路在东,河在西。道路与河沟等长,约150余米。河沟宽约2-4米,深1-4米不等。1988年文物复查时,沿城向上可见水沟中次第排列7处横裁河沟的堆石。1993年2月再次勘查,有些堆石已改变了模样。从每处堆石的位置均呈横截河沟的方向看,这些堆石不会是山城墙滚落所致,而系人工砌筑。1980年文物普查时曾于水沟终端上方的平地上发现一口水井,现已被泥土掩埋,准确位置不详,图上所示,为大体位置。
南门
系在南墙上打开的口子,门宽1米。城门外有向两侧垂直筑出的平行门道,呈“儿”形,长10、宽3、高1米。
3、角台、望台
东望台和北角台为天然制高点。西角台是在制高点上垒土面成,顶直径1.5米,东南角台为全城制高点,登台可俯瞰全城及城外四隅数里沟川,角台上有土筑的两层台子,平面近于椭圆形,下层台长直径12来,短直径5米,高1.5米,上层台长直径5、短直径3、高1.5米。
4、遗物
采集文物以高句丽时的红色残瓦为主,陶片数量较少。
铁车輨1件、存长9.2、宽5,厚4厘米。
铁镞1件,发现时尚嵌在城墙石壁中,已弯曲,四棱镞锋,扁方铤,长24.6厘米(图三、1)。
莲花瓦当1件。红色,已残,高浮雕花纹、高缘厚3.5厘米(图三、2)
陶片主要是口沿和器底,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轮制,火候较高,间或有少量灰陶片、陶片有瓮、罐、盆、盘等器形。瓮:敛口平唇,丰肩,口径25.5厘米(图三、3);罐:直口微敛,鼓腹,口径16.5厘米(图三6);罐:直口,外卷唇、简腹,口径14厘米(图三,5);大口罐,外卷唇,直腹,口径48厘米(围三、4)。盆:平底,斜腹,底径26厘米(图三、7);盘:敞口,浅腹平底,口径31,底径28,高4厘米(图三、8)。建筑材料中大量的是红色板瓦,内侧施布纹,瓦面施大方格纹、菱格纹或细密的小方格纹,少量施绳纹,筒瓦数量少,皆素面。
筑城石料多为杂石,其中只含有少量扁方锥体楔形石,石料大多制作粗糙,扁方锥体楔形石也未经细致加工。
五龙山城的城墙均建在外壁陡峭,内坡平缓的山脊上。山脊上没有条带状突立的峭壁可资利用,只有4个烽火台所在的山脊呈点式分布,因此必须在山脊上构筑大段石墙。这与黑沟、转水湖、杉松、霸王朝、五女山、丸都城等时代较早的山城多利用条带状峭壁为城墙不同。这些山城的人工城墙一般比较高大,且多设置在低矮的山脊上或封闭沟口、缺口地段,由于城墙高大,墙体必须宽厚。一般先筑出宽墙基,然后于其上筑出迭涩收扰的墙体,这种利用大段山脊作为城墙,辅之以起伏地段的高大人工墙,地势愈低,城墙愈高,以求城墙绵亘一贯的作法,表现了时代较早的高句丽山城的特点和风格。
五龙山城的风格同上述山城不同,而与“太子城”在山脊上无一例外的构筑石墙、罗通山城大部分墙垣构筑在山脊上的作法相同。这些时代略晚的山城大多很少利用的峭壁为墙,普遍采用人工城墙,即使在无法攀接的高达几十米的峭壁上,只要平缓,没有突立的石崖,也要构筑女墙以为依托或防止坠崖。这种情况似为时代略晚的高句丽山城的通行作法。
山城的4个角、望台均位于制高点上,基本可控观四野。其中东望台距东北角尚有95米之距,受一定的死角限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角台,姑以望台称之。东南角台地势最高,角台上的二层土筑平台人工施工痕迹明显,联系到霸王朝山城的角台经人工修整,当有角楼一类建筑的推测,以及山城南墙上由角台逶迤而下的宽阔马道,推测东南角台也应有角楼一类的建筑,这个角台纵观全城及城外数里沟川,也可作为将台。北、西两角台居高临下,夹峙控扼北门,作用十分明显。
山城北门没有瓮城,但由城门向内延伸的百余米通道和水沟处于北、西两角台夹峙之中,且有7处横截山沟的堆石痕迹,大有层层堵截之势,其作用或可视为内延的瓮城。水沟是北门的隐患,设置多层次的渗水或过水墙是十分必要的。高尔山山城曾有水门遗迹。五龙山城中的7处堆石已经塌毁成堆、难辨形制,但具有水门设施是确定无疑的。南门向外筑出门道的作法亦曾见于黑沟山城,是高句丽隐蔽门户的作法之一。
山城建筑材料不甚规整,杂石较多,少见壁面平整规矩的石墙。其中的少量扁方锥体楔形石大小不一,棱角不明,加工粗糙,无法与黑沟、转水湖、杉松等早期山城相比,也没有太子城那种制作较精的石料,这种情况或与特定情况临事仓促营建有关,或表现了高句丽中期稍晚,山城的石料加工特点。
山城北临五龙沟,东为小山沟,西南为开阔的荒树排子沟,同周围山脉基本隔断,不相连属。具备了建筑山城所必须的全封闭条件。但山城东南角台下约十余米连接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山梁,小山梁因地势较高爬上东南角台并不困难,而这里却没有防御设施。这是因为,一方面这里不像西北角台那样处在临敌前沿,另一方面,小山梁处在十分隐蔽的荒树排子沟底与角台相连,不易被发现。
《晋书》《资治通鉴》有关于高句丽南北二道的记载。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前燕慕容皝“将击高句丽,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胡注:“北道从北置而进,南道从南陕入木底城”。许多东北史地的研究者主张南陕道即沿今苏子河而进,经富尔江入集安丸都城,南道上有木底城作为地理座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五龙山城处在这条交通要道上。由此城东去约12公里是木奇镇,各方一致定为木底城之所在,少有异议。
1991年已于木奇镇镇政府附近发现一座高句丽时期规模较大的平原城扼守于河谷之中,可以确定为木底城。那么,五龙山城当是处在木底城前方的重要山城。
如此,则山城理应位于交通道路之旁。但山城距离道路尚间隔荒树排子沟和关门砬子,而山城西墙下的荒树排子沟又四面环山,至沟底为山城东南角台。从关门砬子沟川入荒树排子沟后无出口通道,不像是南陕道经途。作者曾百思不得其解。
为此,又先后4次对山城周围区域作大面积调查,才确认南陕道是由上夹河镇至得胜堡村后,东进得胜水库(原为峡谷),九曲回转进抵关门砬子山沟口,然后沿关门砬子西南麓至大西山和关门砬子山之间的峡谷,峡谷中有连接两山腰的堵截墙。堵截墙为土筑石壁,峡谷底部地段被进五龙沟的道路和农田打破,残长10、基宽3、顶宽1.5米。两侧山腰各残存25米。
此后沿关门砬子山西麓有开阔道路至下岗子村,然后沿现公路至木底城,整个线路呈“几”字形。至此,对五龙山城在南陕道上的整个防御系统中的地位就比较清楚了。由得胜堡南行上山打破边墙山的公路之南有长达数百米的石筑城墙和烽火台,公路之北石墙向北上行至山顶,可居高临下控制水库大坝地带,即进入山城路之口。边墙山之城墙是防止敌方翻越山岗直抵下岗子。水库大坝之口应为山城第一道防线,推测大坝位置原也应有堵截墙设施。
山城的第二、三道防线为关门砬子沟口和堵截墙,关门砬子一线有高达几十米的峭壁形成险狭幽深的川谷,使敌方不能东进峡谷进抵山城。由关门砬子沟口转道南进,又有大西和关门砬子两山夹峙,最后又有堵截墙封闭去路。这样,从水库大坝开始,中有关门砬子沟口和山城,最后为堵截墙截断这条呈“几”字形走向的川谷,似乎又成一个“峡谷城”。这样的防御布局同吉林关马墙山城凭依山险阻断峡谷作为城堡的作法是十分相似的。
我认为进入山城通道上的设施,其轻质同关马墙山城性质相同,是峡谷阻断城与五龙山城不可分割的整体防御系统。但是,山城守军如何才能由山城越过荒树排子沟登抵关门砬子据守呢?即由山城直至南陕道的峡谷这一段距离,如何通过?为了解这一情况,笔者从山城东南角台面下,向南绕行荒树排子沟山脊,抵达关门砬子山顶。又从山城南门出,越过荒树排子为,从近道登上关门砬子,从关门砬子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峡谷至堵截墙。
荒树排子沟内十分平缓,登上关门砬子是容易的,因此,城南门就是向关门砬子出击的隐蔽门户。总之,五龙山城的防御系统仅限于山城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只有把边墙山城墙、堵截墙、关门砬子沟口至水库的峡谷统一考虑,才是完善的防御系统。以上设施可以防守和堵截,也可由山城北门驱兵直扑关门砬子沟口向峡谷冲击,还可从山城南门登上关门砬子控守增援第二、三道防线的堵截墙地带。
这里还要指出:后金时期的礼喀关或札喀城也建于此,前述所有设施及山城当为后金设关沿用。札喀关当定位于五龙山城及峡谷阻断城。军事上的地利条件因不易改变而为历代沿用,这是因为山川为军事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古今相通。
四
五龙山城的构筑不见高句丽早期山城的作法,而采用时代略晚的山城大段构筑石墙和女墙的方式,其石材和城墙加工工艺均不如太子城和罗通山城,其时代应为高句丽中期或略晚。城中采集的铁镞在高尔山城曾有发现,高尔山城的年代为266-667年。比较集安对高句丽陶器的研究,高句丽中期陶器组合中有罐、盆、瓮、壶,时代为4世纪初至5世纪末。
高句丽晚期陶器组合中出现盘,时代约当6世纪之后。五龙山城所出陶片当属于高句丽中晚期。山城采集的莲花瓦当同集安所出IX式瓦当基本相同。高缘、高浮雕,两条辐射界格间隔花瓣,花瓣中心有条形凸纹为象形叶脉,年代为392年前后。考虑到高句丽自5世纪初已稳固地占据辽东直至隋唐,以及遗物一般应比山城建筑年代略晚的情况,把山城构筑年代初步推定在4世纪中叶至唐。
关于五龙山城,近有研究者将其定为木底城,其缘由在于“据近年考古调查,在新宾县木奇镇当地并无晋唐时代古城”,经1991年调查,已于木奇镇发现一处较大型平原城址,确定为木底城无疑。由此可见,五龙山城不是木底城,而应是南苏城。南苏城因南苏水得名,南苏水为古玄菟郡之河即今新宾县苏子河。《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已有精当考证。
我以为定五龙山城为南苏城之理由有三:
其一,有关文献多以新城、南苏、木底三城并见,按文献顺序,皆以新城、南苏、木底相次第。次第者即在一条战线上或一条作战道路上。
其二,有关文献对南苏城和相邻山城的记述,方位指认都同五龙山城有关。“新城在南苏城之西”,则南苏城必在新城之东。“南苏城在南陕之东”,南陕为今苏子河口与浑河交汇处的萨尔浒地区,则南苏城应求于新城之东的苏子河口东去不远处。“木底城在南苏之东”,则南苏城应在木底城之西。按文献指向,南苏城处于新城与木底城之间,所记无不与五龙山城相吻合。在新城与木底城之间,除五龙山城外,还有处于南陕之口的界藩城与萨尔浒城。虽有二城之一者为南苏城的说法,但二城为后金山城无疑,应当排除。这样,新城与木底之间,只此五龙山城,南苏城由此可以确定。至于依据唐《翰苑》雍公壑注南苏“在新城北七十里山上也”定南苏城于铁岭催阵堡山城,不但此条文献或属孤例,且《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引今西春秋看法也指出这条文献“与胡注比较,雍注北字上脱东字。新城在今抚顺城,东北距苏子河与浑河合流处恰合70里之数”所说基本正确,差异之点在于东略偏南,且并非南苏城。如按催阵堡城为南苏,则南苏在新城正北,与诸多文献相悖。
其三,定南苏城为五龙山城,与实战情况相符。在对高句丽的历次战事中,攻取新城必在南苏之先,攻取木底多在南苏之后。339年,慕容皝克新城,使木底城暴露于前燕兵锋之下,遂有342年木底之战。嗣后,南苏城可能临事增建,导致345年慕容恪首战南苏城。五龙山城构作不精,可能与仓促建城有关。高句丽恢复新城南苏后,又于400年被慕容盛“拔新城,南苏二城”。二城已克,木底之西已路无阻遏,所以慕容熙在406年直接进攻木底城,终于“不克而还”。647年,唐军“繇新城道以进,次南苏、木底”。667年,唐军克新城后,“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旧说中还有南苏城为吉林山城镇或东辽河某地。有关研究论道:“唐军断无由新城进至山城镇或今东辽河沿岸之某地,而又回师至今木奇之理”,同理,唐军也无由新城北上催阵堡,再回返新城,经新城道向东转攻木底的可能。因为,这样起码违背了往返徒劳的兵家之忌。
345年,“慕容恪攻高句丽南苏,克之,置戍而还”,是南苏城于文献初现。此前慕容皝“入自南陕,战于木底”,时未见南苏城。则南苏城上限至迟应在345年,即至迟在345年兴建,历经多次征战,至406年慕容熙攻木底“不克而还”,是时当高句丽城墙上设置女墙,是为了能在张弓射敌时遮挡身体。如娘娘城山城的南城悬崖上砌有高1米,厚80厘米的女墙。娘娘城山城北墙用石块堆起的四方台,里面有深约1米,直径40厘米的方坑,以1.5米的间隔排列着,可能是高句丽人安放弩炮的地方。
山城沿山谷构筑墙墙,需要排水沟,水沟门和排水孔设施;如娘娘城山城、松树沟山城都可以见到类似遗迹。大体上设置在山谷的城门附近,排水孔的大小程度,以不阻碍水流通过城墙底部排出城外为宜。这种设施必须坚固安全,不致被山水冲塌城墙,不让敌人从水沟门或排水孔爬进来。
此外,也有在城墙内外挖成水沟和护城壕。岫岩的松树山城至今还能看到排水沟和护城壕的遗迹。
山城还设有暗门,一般设置在城的偏僻角,平时堵死,同城墙完全相同,必要时打开,与外部取得联系。岫岩境内几座高句丽山城就发现多处城墙有人为豁口,规模大小与城门相似,只是豁口隐蔽,仅有门的样子。(作者佟达,原抚顺市考古队队长、抚顺市文化局局长。该文原载:《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2期 原文注释略)
该文章所属专题:佟达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五龙高句丽山城
- 上一篇:抚顺关遗址 (閞口)(1940)
- 下一篇:孙相适:谈谈新宾上夹河镇的沙济城
相关文章
-
07-30抚顺关遗址 (閞口)(1940)
-
07-30满族喜塔腊姓的来源研究
-
07-301558:沈阳大灾饥人相食
-
07-30抚顺城建史:隋唐以前抚顺古城特点
-
07-29沈阳青桩子古城遗址
-
07-29努尔哈赤为何要从“自中称王”的硕里阿拉迁居赫图阿拉?
-
07-29郭秀江:屋旁的鸟
-
07-291995年7曰29日抚顺遭遇特大洪水
-
07-28尉常荣:抗日英雄宋铁岩(七)
-
07-27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