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共情的瞬间

2023-08-09 16:10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805
  记忆中有那么几个场合,由于偶然的原因,在场的人们,产生了共情,于是,在彼地彼时的那几个瞬间里,心里的感觉是暖暖的。直至我正在敲键盘的当下,似乎那种暖意丝丝缕缕地飘过岁月的时空,氤氲在我的周围。  五叉路口  三叉路口......
  记忆中有那么几个场合,由于偶然的原因,在场的人们,产生了共情,于是,在彼地彼时的那几个瞬间里,心里的感觉是暖暖的。直至我正在敲键盘的当下,似乎那种暖意丝丝缕缕地飘过岁月的时空,氤氲在我的周围。

  五叉路口

  三叉路口一般都听过见过,十字路口更是普通,五叉路口应该是比较稀罕了。可在我的居住地,就有这样一个五叉路口。

  五个方向伸过来的路,终结于一个大转盘的外缘,车辆进了转盘外缘的环形道,转过不同的弧度,再开上要去的路。

  记得一次从市中心回来,公交转过转盘,就离家不远了。车进了转盘后,应该转过三个路口后,从第四个路口出去。司机可能疲劳,也可能思想溜了号,第四个路口他没下,继续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后,又上了来时的路。可能是要下车的人首先发现不对了,便喊了起来:师傅,错了,又开回来了。这一喊,大家朝窗外一看,可不是又开回来了。只听司机说:错了错了,别急啊!前边调头。

  车里的乘客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公交从隔离带的间断处拐了回来,说实在的,这段路也不很短,但没听谁发怨言。公交第二次上转盘道时,乘客们都帮司机数着路口,到了第四个路口时,大家异口同声喊“拐”,接着又是一阵哄堂大笑。乘客们看不到司机的表情,可以想象,他的笑容,一定挺灿烂。

郭秀江:共情的瞬间 图1


  冬夜市郊车

  辽西的这两个城市相距不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火车的车次不是很多,长客收车也很早,在傍晚下班后的时间段,会有一趟市郊车,把两城之间通勤的职工,顺路都拉上。所以,所有的小站都停,还有连小站都不是的,叫什么“升降所”的也停。所以路程不算远可用时却不短。那两年,因为一个项目与另一厂合作,我呆在那里挺长时间,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就上了这列市郊车。

  东北的冬季,天黑的早,下班时段已是大黑了。这类市郊车大概是铁路淘汰下来的旧车厢,座椅都是裸露的木面,冬天坐上去凉冰冰的。车厢里的灯光幽幽暗暗,没有暖气,更别说热水。看不到乘务员,车厢也没有打扫过的痕迹。尽管灯光暗,茶桌上灰也厚得可见。窗外沿途的灯光疏疏落落,更糟的是停在哪,好一阵才能发车。

  车厢里人不多,显得格外清冷。这时,从前面车厢走来两三个乘客,从他们的着装看,像是铁路上的通勤职工。走在前边的人边走边大声说道:后边有节车厢灯比这亮,咱都往那凑凑,人多热乎点。看来这位师傅是个热心肠。他这么一嚷嚷,车厢里真有几个人站了起来,跟在他的身后。那时人简单,社会治安也好,没人怀疑此举会有什么不良企图。车厢里本来人就不多,这一走,就更冷清了,我有点怕,也站了起来,加入了这个队伍。

  向后穿过两个车厢后,灯光果然明显亮了,车厢里人多,虽然一样不会有暖气,但明显温升。走在头里那位师傅,回过头向被他带来的人说:咋样,我没骗你们吧,这多热乎。大家都笑了,那时,还没有“抱团取暖”这词,但趋暖,趋光,乐群,却是人的共情共性,与生俱来。

  毛楞了

  我工作生活的这片地方,属于松嫩平原,地势低平。可能因为低平,地势落差太小,所以这块平原的腹地,泡沼众多,却没形成河流。           

  我们石化区的公路,住宅楼不少是在泡沼上建起来的。从我们的化肥化工区到炼油区,或者奔哈大高速,公路两边都是湖面苇塘。

  没有河流,下多大雨也看不到洪流咆哮。众多泡沼的蓄水能力很强,你想要让那么多泡沼水面长个0.1米,那得多少水?

  可就是有一年,记不得哪年了,雨下的实在是大,公路两边的水面,爬高了。用咱东北的土话说,那水,浮悠浮悠的,就是说,快涨到路面了。视觉上虽不像洪水泛滥那么可怕,实际上,一旦上来,撤也不容易。

  我们厂也接到防汛的任务,具体到我们机关,是到卧龙桥附近的路段上,把土堆在路的两侧,阻挡水上路。

  也真佩服防汛指挥部,连绵大雨多日了,他们从哪里调运这么多土来。我们的工具是铁锨和土篮子,用铁锨把从大车卸下来的土,装在土篮子里,两个人抬一筐,往路边挨着倒。

  开始大家手里干着活,嘴里也还说着,来来往往步伐也还是正常的走。机关干活,一般也没有领导督促检查,那天也同样。干活前也没讲话动员,一如往日,大家干活也一如往日。也许是路边湖面愈加浮悠的水刺激了大家的神经,也许是看到天边隐隐的云彩又开始集聚,大家的脚步加快了,话语消失了,劳动现场的气氛浓重紧张起来。

  抬土的人由快走变成了小跑,持铁锨装土的人腰都没工夫直起来,刚盛满一篮,另一只空蓝又搁在眼前。汗顾不得擦,脚步慢不下。不知不觉中,路两旁的防水线已延伸了好远。

  一直到办公室的人喊了好几遍,行了行了,任务完成了!大家才煞住脚步,擦把汗,相互看看,都红头涨脸的。

  办公室那位年轻人平日里乡土嗑就很多,这阵恢复了他的幽默:“咋地,咋都干毛楞了呢!”我想起下乡时老乡也说过这话。

  一种共情会把一个群体的干劲激发出来,这种共情带来的不是温暖而是振奋了。(2023-8-8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