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黄韬:黑牛石与“黑牛诗”

2023-12-13 12:29 抚顺七千年 黄韬 2584
  有一个小堡子,百年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家居住,因敖姓人家先栖于此,故曰敖家堡子,明初属兴京县第九区。它悄悄地藏在群山里,想去县城陵街,往西南走需爬马家沟岭,东南走得攀新开岭,要去区公所罕羊必须翻过桑树沟岭,人们祖祖辈辈偎居在沟里,几乎隔绝于世。 &......
  有一个小堡子,百年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家居住,因敖姓人家先栖于此,故曰敖家堡子,明初属兴京县第九区。它悄悄地藏在群山里,想去县城陵街,往西南走需爬马家沟岭,东南走得攀新开岭,要去区公所罕羊必须翻过桑树沟岭,人们祖祖辈辈偎居在沟里,几乎隔绝于世。

  不知何时始,因堡子北头不远的一块石头,小堡子藏不住了,此处成了兴京县著名观赏景点,人们争相传颂着它的故事,先有《兴京县志》,其风景篇中记:“石牛卧月,新开岭北黑牛村有石偃卧如牛,月下望之,其形尤肖。”继而《奉天通志》卷七十五·山川九·各县山水篇中署:“新开岭北黑牛村,有石偃卧如牛,月下望之,其形尤肖,石牛卧月为兴京风景之一。清高宗东巡有御制诗刻于牛背。”小堡子成了方园数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村。源自马家沟岭北的河本来叫大来河,就因为从大石头旁边流过,传出乾隆皇帝这首诗后,“河受此水自是名黑牛河”。堡子因只距堡子不足一里,也随之改为“黑牛村”。

  我家原来住在这个堡子的后街,家里的自留地就在这块大石头旁,我经常路过这里,有时还爬上去骑一骑,不过,《奉天通志》上记载乾隆的“黑牛诗”一事,还是在语文课上听说的。那时读四年级,一天,老师看我们打瞌睡,讲起一个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朝乾隆皇帝在永陵祭祖后,要过英额门到东“边外”巡幸。途经敖家堡庙西沟,过桑树沟岭,出沟奔阿尔当、马前寨、八家镇。就在路过敖家堡的时候,皇帝和随从远远望见,有一群牛在谷地里吃庄稼。这还了得,皇帝立即派人快马向前驱赶。只见群牛四处逃散,独有一牛不动,近前再赶时发现,原是一块大卧石。乾隆见状颇感新奇,随口吟出一首七律:

  怪石峨峨似一牛,安然不动几千秋。

  轻风拂体无毛动,细雨淋身有汗流。

  遍地野草难入口,长鞭任打不回头。

  路上行人归来晚,疑似谁家牧未收。

  讲完了,老师特意一笔一划地把它写在比饭桌子大不点的黑板上。那时记忆力特好,看了两遍就记住了。放学后没有回家,直接去看那块神奇的黑牛石:石,突出地面四尺许,顺东西方向横卧着,色黑如铁,壮胜硕牛,头朝西,俯入地下,脊背圆滑,左瞧,右看,都像一头牛。再上搜,下寻,没有寻到皇帝的诗。

  高中毕业后离开了敖家堡子,一天,《清原县报》上时任县人才中心主任韩翼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是这样说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黑牛诗》一经《清原县志》转载,便使得《黑牛诗》在清原地区家喻户晓,许多文人更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引用,流传海内外。但是,笔者所了解,乾隆的《黑牛诗》还有另一种版本:据现年76岁的老人肖兴华回忆,他的爸爸肖延久(1911年生)1929年曾经在黑牛村唯一的洋学堂——国立庙西沟小学教书。那时使用当地刁姓财主家发行的一种内部钞票,钞票上就印有传说中乾隆的《黑牛诗》,肖元恒老师又将《黑牛诗》教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吟诵。这种钞票曾流通在黑牛和陵街(今新宾永陵),不过,肖兴华和他的哥哥至今仍然记忆如新的这首诗歌和《清原县志》略有出入。现引用如下:

  怪石峨峨似一牛,岿然不动几千秋。

  轻风拂拂无毛动,细雨纷纷有汗流。

  芳草萋萋难入口,御鞭声声不回头。

  夜间露宿荒郊外,疑似谁家牧未收。

  韩翼是我下乡时一个大队的知青,文中所说的刁家财主,我也不陌生,学校开展忆苦思甜教育时,曾组织我们去桥头村观看那高高围墙,四角有炮台的刁家大院。可这首别样的诗,还是首次见到。一块黑牛石,两首“黑牛诗”,我疑惑了。特请教抚顺的清史专家,程奎老师认为:这两首诗都不像是乾隆的,乾隆的诗掉进书袋,处处用典,而这些诗通俗明畅,风格清新。即使真的出自乾隆,那也只能用“朕”而非“御”也。

  同时他又告诉我,山西也有这样的传说。据传为于天墀所作,其名春华,天墀为字,同治年间贡生。于氏生前著作等身,可惜黄驹过隙,砚牛废耕,文字已随岁月湮没。在冯家会做汤池镇长重修镇志时,从民间收集到他一首遗诗;

  怪石嵯峨似一牛,安然不动几千秋;

  青苔遍体如毛长,细雨淋身若汗流;

  芳草杂生难入口,扑鞭任打不回头;

  昨霄老叟看□□,笑问谁家牧未收。

  呵呵!两首诗的作者还没有弄明白,又冒出第三首来。一筹莫展之际,朋友提议去从源头查寻,我翻阅《清帝东巡御制诗文集》,没有。请教熟读《清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四集》的老师,回复曰不见踪迹。我想,乾隆一生喜文好诗,一生吟诗四万余,落下一首,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万一,我又查了有关的诗抄,还是没有查到。只是在1925年日人菊池贞二编纂的《东三省古迹遗闻》中在178页记载:“王躍东云。兴京县西北,百余里之黑牛村。因村西山石,遥望之如牛眠焉。清高宗乾隆帝。丙申岁(乾隆四十一年)致祭永陵。御驾绕避悞龍溝。(赴永陵正路)道出斯地。高宗见石疑为牛,乃题诗于山麗庙壁。后人因系御笔,多抄誌之诗曰,‘怪石峨峨似一牛,安然不动几千秋。轻风拂体无毛动,细雨淋身有汗流。遍地野草难入口,长鞭任打不回头。路上行人归来晚,疑似谁家牧未收。’至今石仍在村西,而村亦因斯得名也。”

  从上文可知昔黑牛村民散居于东山根,所云山麗庙,为史实,昔黑牛河北岸,庙西沟口山脚下确有一庙,系明嘉庆年间建,曰兴隆观旁有龙母宫。但以此证黑牛诗为御笔,不足为据。我于是采取倒查方式,看乾隆是否到过黑牛村。搬来《清帝东巡》,查遍乾隆东巡驻跸地,他一生四次东巡,只有两次路过今清原县境内。乾隆八年第一次东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载:

  ○庚寅,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行围於英莪边门外。

  ○是日,驻跸乌苏河。

  ○辛卯……○是日,驻跸马前寨。

  ○壬辰,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是日,驻跸油葫芦村。

  ○癸巳,礼部奏谒陵仪注:皇上御素服,至正门外降舆。礼部堂官导引,由正门之左门进永陵,入启运门之左门,经启运殿东旁行,以地狭,拜褥设阶下,行三跪九叩礼。

  乾隆十九年第二次东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二》载:

  乾隆十九年甲戌九月丁丑朔,上行围。

  ○是日,驻跸乌苏河大营。

  ○戊寅,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

  ○是日,驻跸马前寨大营。

  ○己卯……

  ○是日,驻跸油葫芦村大营。

  ○庚辰,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是日,驻跸尚家河大营。

  ○辛已,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谒永陵行礼、祭酒、举哀如仪。

  ……

  ○是日,驻跸额勒赫和罗大营。

  ○壬午,上诣永陵,行大飨礼。

  ……

  ○是日,驻跸尚家河大营。

  两次走的路线皆英额门——马前寨——油葫芦——上夹河。谒陵后归程亦从上夹河奔抚顺城。丙申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没有来祭祖。第三次东巡谒陵是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不便乘马行围,去从昭陵、福陵北方直至尚家河西大营,拜谒后驻跸夏园行宫,顺原路返回。第四次东巡乾隆七十三岁途径抚顺兴京,路线同第三次。亦显而易见,乾隆足未涉敖家堡,不可能吟出“黑牛诗”。

  不是乾隆作的“黑牛诗”,却广传于世,据闻辽宁林校张景林老师酷爱之,走访老乡、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费了许多心血撰文,并於1979(或80)年见於辽报。1991年出版的《清原县志》亦于第二十二编第四章传说·谣谚中特载之。并因此经常引来一些猎奇者涉足此地,而路过今清原县境内的乾隆,真真切切作了“入英莪门”“进英莪门”,也载于史册,老百姓却知之甚少,堪称奇也!康熙、吴兆骞、王树滋在清原留下诗作,也只通于友,止于书,岂不怪哉!

  不管是否为乾隆所作,我是眼瞅着这块怪石,耳听着这奇诗长大的,即使离开它数十年,心中仍存眷恋之情,曾多次梦见石牛夜间偷吃我家自留地的苞米苗,故此,2000年特意回故乡一游。没有意料到,看见的情景让我十分扫兴:石牛周围已不再是郊外,南、西已邻新民居;牛背距地面已不足二尺,原来的头部早已钻进了土里。还好,偶遇祖孙三人在此伫足,孙子骑在石牛背上晃着小头,两只小手摆出牛角的样子,爷爷拄着龙头拐杖,满腔山东味一板一眼地吟着“黑牛诗”,儿子手持手机录着,其乐融融,幸福满满,我心随之“肖”了。

  今年再次来到它的身边,我心凉彻底凉了。可能是为了躲避御鞭,石牛已藏进土里,仅剩一条窄窄的脊梁露出地面,此处再无人光顾,杂草野蒿依仗皇威肆无忌惮地爬在石牛背。哎呀!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啊!1947年,为了以示翻身解放,黑牛村改称“敖家堡”;地球升温,黑牛河无奈,失去了当年的浩荡。可那本应与世永存的黑牛石,竟沦为了昨日记忆。呜呼!我抚摸脚下的雪,望着河上的冰,欲言,无语。

  沉默中,我想起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歌,哈!幸运乾隆没有象康熙一样“想再活五百年”,否则眼见到石牛的窘状,耳闻有人冒充其作诗,定龙颜大怒,那世上就不仅仅是消失一块石头的事了。文/黄韬

黄韬:黑牛石与“黑牛诗” 图1

  今敖家堡村
黄韬:黑牛石与“黑牛诗” 图2
  地面上残留的黑牛石

该文章所属专题:黄韬专题

  黄韬,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散文协会、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近年专注清原地区近代史历史研究,有近百篇小文见于报刊及文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