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当代人物

尉常荣:王仁斋的奋斗历程(2)

2025-03-19 19:19 抚顺七千年 尉常荣 1029
王仁斋受党的派遣,到东北从事地下工作。他先到沈阳,在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举办的训练班学习了几天,然后被派到抚顺从事工人运动。为了在抚顺建立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斗争,到抚顺后,他立即到煤矿当了采煤工人。  在抚顺煤矿的工人中有很多...
  地下工作显神通

  1927年冬,王仁斋受党的派遣,到东北从事地下工作。他先到沈阳,在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举办的训练班学习了几天,然后被派到抚顺从事工人运动。为了在抚顺建立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斗争,到抚顺后,他立即到煤矿当了采煤工人。

  在抚顺煤矿的工人中有很多山东人,是他的同乡,他决心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工人打成一片,尽快了解煤矿的情况,以便把党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于是他把行装搬进冰冷的工棚,和工人同住在拥挤而潮湿的通铺上,同吃又苦又涩的玉米面窝窝头,同在黑洞洞的煤掌子里抡镐刨煤。一有时间他就和工人们围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交谈,询疾问苦,向他们了解情况,灌输革命思想。

  当时,工人工资低,生活十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他先发起成立了互相储金会,在工人中开展互助活动,广泛团结工人群众。接着他又组织了一个识字班,教工人读书识字,逐渐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那时候在抚顺煤矿,日本人、把头打骂工人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挺身而出,面对面地和日本人、把头作斗争,维护阶级弟兄的人身安全。这样他很快就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大家有话都愿意和他讲,有事愿意找他商量,并亲切地称他为“王小工”。


尉常荣:王仁斋的奋斗历程(2) 图1


  王仁斋把工人组织起来以后,经常召开秘密会议,商量怎样对付日本人和把头,争取自由。一天,王仁斋和一些工人在矿井下开秘密会议时,突然哗啦一声响,煤洞子“冒顶了”,一块大石头落在他的身上,当即把他砸昏过去,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工人们立即把他抬到矿山医院,进行抢救。经医生检查,他的腰脊椎骨严重损伤,被收留住院。工人们闻讯后,纷纷前往看望、护理,安慰他安心治疗。

  在工人们的热心照顾下,经过医治,他的伤势日益好转。不久,他就出院,回老家休养。

  王仁斋回到家里后,家人喜出望外,十分高兴,他的儿子王建章已经一周岁了。他离家在外这一年期间,家里的活全由他的母亲和妻子承担,家境十分艰难,所以他回来后,大家都难免倾述离别之情,共享团聚之乐。他在家休养了20余天,腰伤已痊愈,准备重返东北。临行前,母亲妻子一再挽留,他深情地对妻子说;“革命没有头,以后啥时革命工作搞好了,我啥时回家,你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1928年春的一天,积雪初融,风和日丽。一个中等身材,略有驼背,身穿粗布衣裳的青年人,风尘仆仆地走进了三源浦小学,他就是王仁斋。他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到这所学校当语文教员,在东边道地区做党的地下工作。

  王仁斋的腰伤刚好,身体还有些虚弱,但他两眼深邃明亮,精神抖擞,热情洋溢,每天都学习和工作到深夜。为了备好一节课,他常常借来大量资料,认真阅读,刻苦钻研,遇有疑难问题,就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他批改作业认真,每本都仔细审阅,一个字一个字地批改,并写出比较详细的批语。他经常和师生们促膝谈心,讲起话来,既实实在在,又热情洋溢,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他生活简朴,节衣缩食,但当他遇到师生们有困难时,却慷慨解囊,给以资助。所以师生们都很尊敬他,愿意和他接近。

  王仁斋有一个破蓝布裤子,里面塞满了书籍,老师们称这个包裹是穷秀才的“万宝囊”。一有时间,他就从那里面把书拿出来孜孜不倦地学习。深夜里,四处静悄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他床边的一盏煤油灯仍然亮着,他凭借微弱的灯光,不是看书,就是写字。三源浦是一个比较偏远的街镇,很少看到鲁迅、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以及社会科学之类的新书。他就把自己的书借给老师们看,大家都感到十分新鲜、珍贵,争相传阅,很快在教师中出现了学习新文学,研究新思想的热潮。(待续)
该文章所属专题:尉常荣专题


尉常荣

       尉常荣,中共党员,曾任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从1980年开始从事抚顺地方党史研究,1982年,著《中共抚顺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杨靖宇领导的抚顺特支》被辽宁省社科联评为优秀论文;1984年,编撰《中共抚顺地区组织发展概况》并出版发行。后陆续出版专著《抚顺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史》《辽东英烈》,译著《抚顺史话》(日译汉),主编出版了3卷《抚顺市志》

 

>>> 延伸阅读:尉常荣先生编著的《抗联一军英烈》一书出版



标签:王仁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