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当代人物

何贻清:长征就是我的学堂

2012-03-14 09:35 抚顺日报 邵晓毅 摄影 王俊 4222
当我来到何贻清老人的家中时,已88岁高龄的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正气定神闲地等待着记者。...

何贻清:长征就是我的学堂 图1

何贻清近照

    接到采访老红军何贻清的任务,我有些兴奋,兴奋于在书本和电影中看到的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如今可以通过一位老红军的真实讲述,零距离触及长征故事和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当我来到何贻清老人的家中时,已88岁高龄的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正气定神闲地等待着记者。由于往事久远,老人年事已高,陪伴在他身侧的老伴聂桂玲不时提醒着他。聂桂玲说:“这些故事,曾一点点地都给孙女讲过,但如今很多细节忘记了。”

    在老人浓重的四川口音的讲述中,我走进了一个老红军战士的人生。老人并不是我们印象中叱咤风云的将领,也不是赫赫有名的英雄,70多年前他只是长征路上的普通一兵。尽管如此,老人跌宕的人生经历、不畏艰辛的红军精神和一生的爱国情结深深地感染着我这个后辈。

    9岁参军10岁长征翻雪山过草地

    何贻清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区,参加红军对他来说还真有点意外和突然。1933年2月的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红军指导员和一个“红小鬼”,指导员问何贻清和他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参加红军啊?”何贻清当时大声地回答道:“愿意。”指导员说:“愿意参加的话就跟我们走吧。”就这样,9岁的何贻清瞒着家人参加了在四川通江县的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于年龄小,又长得清秀白皙,何贻清被安排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做文艺兵。这期间,何贻清的母亲曾3次到部队找他回家,他都藏了起来不见母亲。“参军光荣,当时只想着不能离开部队。”

    1934年,红四方面军从川东北开始了长征。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搞分裂,使这支队伍3次翻雪山过草地,一年又7个月,经历了太多的残酷磨难。为了不被留在四川,前两次过雪山草地时,年仅10岁的何贻清不让其他战士照顾,拽着马尾巴走了出来。当问到何老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做了哪些工作,何老谦逊地说,他当时年龄不大,“只是跟着走”。

    “跟着走”有走的技巧。何老告诉记者,在雪山上,如果有人冻僵在地上,要用木棍代手去拉。冻僵的人犹如溺水的人,用手去拉,即使他没有回生的可能,也会死死拽住你,不但救不了人,连救人的人也要搭进去。如果有救活的可能,用棍子也就将人拉起来了。在草地上如果双脚陷入沼泽,不要急于拔脚,要双手前伸,头向后仰,仰面朝天躺下身子去,然后把脚慢慢抻出来。如果急于拔脚,则双脚承受压力过大,只能是越陷越深。何贻清曾亲眼看到一位战士越陷越深,最终没能拽上来。在雪山最怕的是半路坐下来休息。如果坐下,就有可能站不起来了。因此在山上经常看到这样一幅景象:红军战士或拄根木棍,或互相搀扶着,呼呼喘气,站着休息。一声令下,很快接着下山了。

    由于年纪小,加上身体虚弱,是两名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何贻清第3次走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红四方面军在开始长征的时候,装备、给养都相当充足,但是在第3次过雪山草地的时候,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边缘。很多战士长时间粒米未进,身体基本没有热量补充。于是在稍稍歇息的时候,有人就会永远也起不来了。首长和战士们饿了就吃树皮和草根,渴了就喝草地上的浑水,粮食和肉干留给了何贻清这样的“小红军”和伤员。

    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红二方面军1.7万余人,红四方面军约8万人,而长征结束后,部队严重减员。可红军就似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了树身和树根。正是这些保留下来的树身和树根,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电影  记者  长征故事  四川  人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