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日本人在抚顺

日本人在抚顺

第六节 站在浑河岸边

2012-03-21 20:05 榕树下 王开 1234
我认为,正因迎合了民间需求,金代的抚顺瓷窑业才深入人心,根植于坊间记忆。熟悉这些事情之后,再乘公交车,听到“大官屯”的站名,一种亲切的感情油然而生。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候:没来由地跳下车,在它周围踱一段路,或许干脆愣在那里,目光落在一小块儿碎石,一棵草上,幻化成一场经久不息的燃烧—...

我认为,正因迎合了民间需求,金代的抚顺瓷窑业才深入人心,根植于坊间记忆。熟悉这些事情之后,再乘公交车,听到“大官屯”的站名,一种亲切的感情油然而生。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候:没来由地跳下车,在它周围踱一段路,或许干脆愣在那里,目光落在一小块儿碎石,一棵草上,幻化成一场经久不息的燃烧——那是一座窑炉。

我还看到,红彤彤的火苗中,走来全新形象的蒙古人。

十三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一二0六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从此,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踏上征服异族的战争之旅。一二一四年,木华黎率领麾下的蒙古骑兵横扫辽东。辽东烽火狼烟,高句丽人惧怕杀戮,纷纷逃亡鸭绿江以南,抚顺的采煤业和制陶业随着社会动荡陷入低迷。

讨伐战争使抚顺烽火连绵,百姓流离,热闹的窑瓷交易市场化为乌有,高尔山的庙宇塔楼一片狼藉,千台山下的煤窑损失殆尽。

历史像一部宏大戏剧,总有人扮演剧中的主角,锣鼓铿锵,你方唱罢我登场。威震欧亚的蒙古帝国舞台演出接近尾声,接下来隆重登场的,是乞丐皇帝朱元璋偕着他的大明王朝。

小名重八的朱元璋极具传奇色彩,为了活命,在尝试种种职业后,加入农民军队伍,一路混到领袖人物的显赫位置。朱元璋一天书没念,娘胎里生来的军事、政治才能,凭着手里的指挥权,领导农民军统一江南,建立明王朝。随后,明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见事不妙,主动北撤,大将纳哈出率数十万人马躲藏到辽东的千峰万壑之中,以图东山再起。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朱元璋做事果决,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派大军北征,一举夺取辽东重城。

辽东即克,明军大捷。用兵谨慎的朱元璋不敢掉以轻心,东北少数民族个性鲜明,烈马般难以驯服,战争暂时平息,谁能保永世安宁?哪一天斜刺里冲出个冤家对头,剑指他和他的儿孙们,这都是不好估量的事。那么,修筑防御堡垒就实在太有必要了。于是,朱元璋下令设千户所,修筑抚顺城,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军人及其家属。驻军执行屯田制政策,经费由国家拨款,军人们日子安逸清闲,自然不用劳神什么工商。

如上状况维持到明正统年间。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率众从兀喇山迁徙到苏子河畔,打破旧有情形。李满住骨子里好斗,常干些扰边犯境打家劫舍的勾当,抚顺又成中原防御女真的前沿阵地,一个犯,一个防,千户所与其管辖的少数民族一墙之隔,剑拔弩张。

女真是大明王朝的克星,经年累月地防,终究让其得势,剑锋指向边关,边墙、墩台、加固城池,没什么实际效果。明王朝疲于应付,哪有功夫顾及矿业工业。

明末,苏克素护河畔的女真爱新觉罗氏势如潮水,把朱氏掌控二百多年的万里江山夺到手。这一次,抚顺的地位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命运把它从配角变成主角,泥土里葬着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严禁动土,唯恐伤了龙脉,破坏天地灵气。至于挖洞采煤,门儿也没有。

一六四四年,奋战多年的满族人整理行装,举着大旗从龙入关。打那时起,老家反成 “空巢”,十里百里荒无人迹。清末吴兆骞受科举案连累,发配宁古塔时,途径抚顺,盛情的抚顺文人诚心相邀,大诗人短暂停留。在当地朋友陪同下,大诗人登高尔山,临抚顺城楼,还考察了一些历史古迹,一共写下九首诗歌,其中一首这样写的:

乱山残照戍城东,立马潇潇古寺空。

接塞烟岚天半雨,背人雕鹗晚来风。

辽金宫阙荒芜里,刘杜旌旗野器中。

俯仰不堪今昔恨,欲将空法问支公。

这首诗表面描述的是一代王朝发祥地的寂寥景象,但谁又能说,它不是羁旅人的郁郁寡欢,对前路暗淡的忧虑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