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清帝国的星辰

清帝国的星辰

1、1616的新年

2012-03-21 20:41 榕树下 王开 969
时间的指针指向1615年,这时的努尔哈赤,对外统一建州,吞并哈达、辉发、乌拉、叶赫,气势如日中天,国土绵延千里。对内建立八旗制度,搭构内阁雏形,具备称王称汗的客观条件。第二年,即1616年正月初一,经过精心筹备,趁着新年的喜庆,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努尔哈哈正式登基称汗,国号后金...

时间的指针指向1615年,这时的努尔哈赤,对外统一建州,吞并哈达、辉发、乌拉、叶赫,气势如日中天,国土绵延千里。对内建立八旗制度,搭构内阁雏形,具备称王称汗的客观条件。第二年,即1616年正月初一,经过精心筹备,趁着新年的喜庆,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努尔哈哈正式登基称汗,国号后金。年号天命。

后金国宣布成立,组成内阁班底,搭建了一套简单的军政机构。说它的中央中枢相对简单,是因为这时侯的后金政权还维持着军政合一的传统制度。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牧马种地,统筹出工。文官同时担任武职,冲锋陷阵,出谋划策。既使大学士达海也要随军出战,立马军前。

再如核心领导五大臣,他们既是努尔哈赤的谋士,又要带领作战。这个智囊团里,何和礼、佟养性其实等于努尔哈赤的军师,何和礼虽没有接触汉文化,也没有像佟养性那样在明国属地闯荡江湖几十年而洞察世事,他的性格特点是为人机警圆滑,城府极深。努尔哈赤每遇到麻烦亟待破解,都认真听取何和礼的建议,寻求最佳解决渠道。

佟养性的父亲为躲避战乱,从婆猪江(今桓仁县境内的浑江)流域迁至开原,流徙到明国地界居住,改了汉姓。佟养性自幼生活在汉族人的区域中,人情练达,经验丰富,处理事情冷静客观,又与代善、储英甥舅关系,当年舍掉家资暗输钱款给努尔哈赤,为投奔后金搭上全家族三百多口人的性命。因此,努尔哈赤非常倚重他,视其为左膀右臂。

努尔哈赤登基称汗,明确了五大臣的政治地位,重新梳理军队军官的建制,增加司法诉讼部门,严明各项制度,使后金国更加趋向于国家形态。但在立储问题上,他始终没寻找到一个极好办法,通过几年反思,宣布建立八贝勒议政制。八贝勒分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四大贝勒以代善为首,顺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贝勒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

四大贝勒议政,确立了代善的主导地位,也约束了代善的权利。一定程度上杜绝储英事件的重蹈覆辙,强化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利,给他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空间。议政制有利有弊,努尔哈赤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忽视弊的一面,给后金国埋下隐患。他死后,如果不是代善急流勇退,恐怕后金国用不了多久就分崩离析。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在1616年的新年,于代善来说还是喜上加喜的。他的地位得到确立,预示着在父汗退休之后,他承接大任,做后金国新主。父汗最表示信任的一次,是在公开场合说的一席话,父汗说,他年事已高,想等自己百年,让代善照顾阿巴亥母子。父汗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代善继上大位,续娶阿巴亥,关照她母子的下半生。

代善听了,心中装满喜悦。他喜欢阿巴亥,这是深埋内心,不能泄露一星半点的隐秘情愫,她流盼的眼神,浅笑,妖娆,不知多少次侵入他静夜和晨曦的梦中。令他难以消受的是,爱慕潜滋暗长,像春露滋润的禾苗在心里茁壮,他却无力连根拔起,放在日光下任其枯萎。有父汗一席话,就等于给他和阿巴亥接近的理由,让这份压抑的情感适度释放,所以他后来无法拒绝阿巴亥频频暗送的秋波,为这份浪漫而畸形的情感买单。

憧憬着美好感情的代善并没有失去理智,深知刚刚建立的后金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他们有更庞大的计划,那就是西进。为这一次计划的实施顺利,他们把日期定在正月十六,六六大顺。最重要的,这一天是努尔哈赤六十岁生日,他们期望借老汗的八面威风出师大捷——首次与大明王朝过招,将与全副武装的明军遭遇什么,他们心里不托底。

据达海记载,正月十六这天出现了异常的天体现象:黎明十分,空中现出黄色的明亮光线,宛如纱幔缠绕着月亮,柔和而瑰丽。这种奇特的天体现象,在达海笔下经常出现,每有这样的情况,必是努尔哈赤出征在即。

为给这次出师正名,努尔哈赤在出兵前的动员发言中说,我是不希望发动这场战争的,因为大恨有七,小恨无数,不雪耻何称大丈夫。言毕,传谕参战部队,不许剥战俘的衣服,不许抢女人,不许离散夫妻,抗拒者杀无赦,不抵抗者要善待。貌似的铁律,其实一到实战中就作废了,抚顺关一经攻破,全城陷入八旗军的抢掠烧杀中。

作战部队分为两路,努尔哈赤带一路,代善带一路,秘密进发抚顺。第一天行军速度不快,走到古勒城宿营,准备休整一夜天亮继续启程。当夜,天空堆积阴霾,风雨欲来。努尔哈赤心里犯怵,担心下雨不利出兵,因而犹豫不决。

第二天清早,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两路八旗兵分成八个纵队冒雨前进。雨越下越大,八旗军耽搁了进程,黄昏后视线不清,无法行军,八旗兵驻扎瓦浑鄂谟。夜里,忽而大雨倾盆,忽而星光闪现。诡异不定的天气冲淡了努尔哈赤誓师抚顺的决心,深夜,他传谕各部:“阴雨之时,不便前进,可回兵。”

努尔哈赤唯心论,以为天气不好是一种警示,恐怕出师不利,决意中途撤兵。他没有考虑到撤兵的严重后果,草率地发出错误指令。

代善接到命令,心里咯噔一下,他敏锐地感觉到父汗的决定欠妥,一定要阻止他。后金与明的第一战,如果真的没鸣金开锣就收场,今后与明之争凶多吉少。攻抚顺关,其实是一场心理战,后金唯有闯过头道关口,打破天朝神话,才能鼓舞斗志,在今后的残酷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闯不过这道心理关,未战而先败,自信心难再树,明金之争谁是赢家难以预料。

想到这里,代善挺身而出,当着诸贝勒大臣,他有些情绪激动:“我与明和久矣,因其不道,故兴师。今既临境,若遽旋,将与明复修好乎,抑相仇怨乎?兴兵之名,安能隐之。天虽雨,吾军士皆有制衣,弓矢亦有备雨具,何虑沾湿。且天降此雨,以懈明边将心,使吾进兵,出其不意耳!是雨利我不利彼也。”

代善这番话没有反驳余地,明确地阐明观点:第一,我们与明国和好已久,因其失道,故而兴师。现在我们临近其境,半途折返,今后与明重修旧好,还是相互为仇?明知我兴兵,肯善罢甘休吗?二百多年来,女真为“和好”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我们必须忍受朝廷“以夷制夷”的分化政策,必须忍受明边吏的勒索、欺凌,俯首帖耳地承认自己与明朝的臣仆隶属关系。部落酋长不过是替朝廷办事的玩偶,稍有抵抗,犁庭扫穴,斩草除根。如果执行错误指令,等待我们的将是三十五年心血付之东流,赫图阿拉重蹈古勒城覆辙。

第二,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明国边境,这件事情是瞒不住的。兵法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绝好机会主动放弃,敌人有所警觉,严阵以待,取胜难度增大,士气受挫,再卷土重来谈何容易。出征前两个月伐木建马厩的谎言不攻自破,明国一旦获悉后金造反,必囤积粮草,调兵遣将,反戈一击。

第三,虽然天下大雨,八旗将士皆有雨衣,弓矢也备有雨具,不用担心淋湿。况且,大雨麻痹明军将士,懈怠警惕之心,于我极为有利。兵贵神速,变不利为有利,兵出必得。

从代善对全局的分析来看,后金为这次战斗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八旗兵人人有雨衣,弓矢备雨具,说明后金把所有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努尔哈赤发布退兵指令,是他个人战斗意志的动摇。代善的谏言,战略战术精辟尖锐,一针见血。努尔哈赤认为他的话非常有道理,撤销了退兵决定,命部队继续前进。

2、风浇雨筑抚顺关

正如代善所预料的,后半夜大雨骤停,月朗星稀,八旗军连夜行军,于次日清早抵达抚顺城西。努尔哈赤立马城外,给城中送去一封信。大兵压境,惊醒梦中的驻抚顺城游击李永芳,慌忙穿上衣服,拆开努尔哈赤来信。这封信不是战书,话说得很客气,威胁利诱许诺都有了:

“由于你汉人出住境外,欺压女真,我兵才来征讨。李游击,你我交战,你断无胜算。劝你及早投降。如你不战迎降,你管辖的兵仍归你、你的法制我一点不改。你是聪明人,知道我任用许多高人,嫁给女儿,许以财产。你降了我,我保证像恩养一等大臣那样恩养你。

你若心存侥幸,与我为敌,箭不长眼,如果你不幸中箭,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你兵力不足,战则失败,倒霉的是城中百姓和跟你白白浪费生命的士兵。你不要意气用事,赶快投降吧。”

李永芳和努尔哈赤是知根知底的老相识,既然人家把话说到这儿了,李永芳掂量掂量城里的兵力,心里没谱,套上官服登上城墙。城下的八旗兵严阵以待,旌旗猎猎,李永芳心中发毛,但他毕竟是汉文化熏陶出来的汉官,视名节重于生命。一面假意投降,一面暗命士兵拿起武器,准备迎敌。

努尔哈赤深知李永芳是什么样的人,见李永芳无意投降,下令攻城。假装成赶集小贩的先遣部队搞乱城里的秩序,杀死守军,打开城门。努尔哈赤里应外合,李永芳被逼无奈,出城投降。

后金初扣边门,大获全胜。努尔哈赤洗劫了抚顺城,轻取大小城堡十余处,得重城抚西、马根丹、东州,台、庄五百余处,俘获人畜三十万,分配五天都没有分完。二十一日,努尔哈赤率四万大军到谢哩野外休息。这时,代善和皇太极派人送来情报,说后面有追兵。努尔哈赤没在意,派额尔德尼通知代善,我兵已进入我境内,汉兵不是来攻我们的,是做样子给他们的皇帝看的。二贝勒、四贝勒的兵停止进攻吧。

代善说的追兵,就是辽东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海州参将蒲承芳统帅的飞援李永芳的一万兵马。不料他们来迟一步,抚顺已成了一座空城。边陲重城被人黑虎掏心,总兵张承胤怕整师返回不好交差,再则,做为军人,他想会一会传说中的努尔哈赤。于是,他尾随后金马蹄扬起的烟尘,一路狂追。

代善、皇太极认为父汗的判断不妥:“彼兵若待我兵,则战,若不待,必自走矣,吾欲乘势袭其后,不然,我兵默默而回,彼必以我为怯不敢战也。”哥俩遣人回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醒悟,认为他们的分析正确。

代善和皇太极果断出击,迎战张承胤。或许天欲亡张承胤,两军刚一交锋,平地无端刮起大风,张承胤逆风作战,士兵睁不开眼睛,胡乱放箭发炮。八旗兵趁机逼近,杀死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海、海州参将蒲承芳。其他游击三人、千总、百总、小官五十多人。追杀四十里,明军一万人几乎全军覆灭。

后金与明的初次交手,二战皆胜,代善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代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一个新兴的地方武装政权极有可能在萌芽中被消灭,没有后金,就没有满洲国,没有满洲国,就没有清帝国。所以,做为好的君王,应是纳谏者,做为臣子,应是善谏者。中国历史上,善谏的名相很多,魏征、房玄龄、王珪、马周等等。唐代是出谏官的时代,《旧唐书》中,记录一段姚崇治蝗的故事: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治不得法,举国焦急。姚崇时任宰相,上奏说,《毛诗》记载,‘抓住吃禾稼的害虫,用烈火烧死。’另外汉光武帝曾下诏说:‘努力顺应时令,鼓励敦促百姓种田直补,除掉蝗虫,及其他吃掉庄稼的害虫。’《毛诗》和汉光武帝都在说治虫灭蝗的措施,蝗虫既然怕人,就容易驱逐。我们不妨夜间点火,蝗虫会飞,必然见火就扑,烧死的全部掩埋,蝗虫可望除尽。

当时山东百姓烧香拜佛,祭祀祈福,见了蝗虫不敢靠近。朝廷里也议论纷纷,认为蝗灾是上天惩罚人类,驱除蝗虫不利。汴州刺史倪若水听说姚崇的灭蝗法,赶紧上奏,说蝗虫是上天降的灾祸,自然应当靠修养德行来消灭。他还举例说,刘聪的时候捕杀不成,反而危害更甚。

玄宗听了倪若水的话,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得罪上天遭到惩罚。又召姚崇。姚崇发公文给倪若水,告诫他,刘聪是伪皇帝,德不压邪,现在朝廷圣明,政通人和。古代时,蝗虫遇到好郡守,就避开他的州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之害,那岂不是说你无德而招致虫害?

倪若水被姚崇一顿贬斥,满面羞愧,执行灭蝗命令,捕获蝗虫十四万,扔进汴渠里流走的无法计算。

为了治蝗,姚崇还向玄宗立了军令状,请皇帝发诏天下,治蝗工作由姚崇主抓。如果抓不好,情愿免职领罪。

黄门监卢怀慎好心地劝告姚崇,说蝗虫是上天降下的灾害,人力哪能制止?外面议论捕杀不妥,另外杀虫太多,伤害天地阴阳调和之气。现在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请您考虑。

姚崇说,楚王吞吃了蚂蝗,他的病就痊愈了;孙叔敖杀了两头蛇,他的福气便随之降临了。赵宣子最为贤明,恨晋灵公放狗咬他;孔丘近乎圣人,而不爱惜祭祀用羊。现在蝗虫泛滥,如放任它们损害禾苗,蝗虫所到之处,庄稼全部吃光,百姓就会饥饿而死!此事我姚崇决心已定,感谢你的好意,请不要再说了!姚崇力排众议,一再坚持,终于解除蝗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姚崇治蝗有功,却教子不严。为相三年,放纵儿子机器亲信木料收受贿赂,事发后又欲徇私枉法,被玄宗免职。

举姚崇为例,是从劝谏和人性善恶角度相对而言,代善非名相,但人性是相通的,有善便有恶,有恶便有善,人心有善恶,有清明时,也有糊涂时。姚崇清明在治蝗,糊涂在纵子贪污受贿。代善清明在识大体顾大局,糊涂在小事私事上——畸形的恋情,与父汗的宅基地之争,听信妻妾谗言,虐待亲子,造成父子隔膜,政治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标签:王开作品  清帝国的星辰  皇太极  代善  多尔衮  清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