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事 学雷锋(2)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当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是青年成长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1968年11月,我刚满18周岁,因“文大”仅读了初中一年级,便和同学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了农村广阔天地,在整整四年的农村艰辛历程中,雷锋精神一直在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农村广阔天地得到了熏陶、培育和发扬。
我下乡的辽西农村连电灯都没有,知青点自己动手作的煤油灯,我的煤油灯是用空墨水瓶做的。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我们没有颓废、没有泄气、没有叫苦、没有退缩,我们住的是马厩改成的大房子,南北大炕,炕面是用板石铺的,一烧很热,不烧很快就凉了,我们男同学20多人挤在一间大房子里,仅南面有两扇小窗户,阴暗潮湿,我们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信,也曾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生产队每逢有累活、脏活、苦活我们都是首当其冲,自告奋勇。
打深井、打石头、掏大粪、出民工,样样我们知青都干在前头。记得1969年冬天生产队打深井,需要人下到井底作业,我们知青抢先跳进结冰的水中,清淤下木道,衣服被冰水稀泥冻成一坨,连扣子都解不开了;为青年点建房,冬天我们去“妈妈山”打石头,怀揣大饼子,带块咸芋莄头,喝着凉水往下咽,钢钎震裂了我们的虎口,北风吹裂了我们的双手,石头磨破了我们的棉衣,我们饱尝了创业的艰辛,终于用双手建起了自己的家园。修水库挑土方大脖子上都被扁担压出了大“肉包”。
当年我们都年轻啊,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艰难困苦,没有压垮我们,练就了我们的吃苦耐劳的顽强品格,我们还和农民结下深厚的感情。
我下乡插队的村里有个“五保户”叫刘万德,他排行老六,村里人叫他“刘六”他当年已经70多岁了,在旧社会受了很多苦,刚下乡时他还给我们做过忆苦思甜报告,他单身一人无儿无女,眼睛还不好,拄根拐棍很可怜,我们知青都叫他刘大爷。他住在生产队的西厢仓库的头上正和知青点对着,屋子很小又黑,还自己备了一口棺材放在屋里,刚一进去看见令人“发森”。
我和同学经常给他挑水,帮他抱柴火,有病时还给他接屎、倒尿,我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想着给他带些好吃的点心之类, 1971年冬我最先返回知青点时,他把过年村里乡亲送给他的粘豆包,没舍得吃揣在怀里顶着大雪,拄着拐杖一赤一滑地给我送来。我们知青都把他当老人、亲人看待。
他也处处挂念我,我有时忙了去得次数不那么勤了,他时常念叨我。我回城的那天,他那恋恋不舍的样子我至今还清晰记得。1972年返城后,我还给他寄去过衣服等生活物品,我们知青对照顾“五保户”的事迹经常在小东农场广播站宣传。
除对“五保户”刘大爷的照顾外,我们对这个村子的其他贫困户,也是慷慨解囊,扶贫济困,老石家贫病交加,春节我们给送去猪肉;知青点邻居老赵家“断顿”了,我们主动接济,我们知青与当地农民结下了很受的感情。1998年10月,我们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还带了礼物专程回农村看望了乡亲们。在农村我还当了不到两年的生产队队长,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我恰好也和雷锋同龄22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忆往事 学雷锋(3)
- 下一篇:忆往事 学雷锋(1)
相关文章
-
12-13“全国雷锋精神论辩赛”首次在抚顺市举办
-
04-04本网策划推出“我与雷锋”专题
-
04-04雷锋精神永远鼓舞我前进
-
03-27抚顺新区的土地改革
-
03-24忆往事 学雷锋(3)
-
03-24忆往事 学雷锋(1)
-
03-23音频:《解读雷锋》(5)—永恒雷锋
-
03-20当年开雷锋车坚定走一辈子雷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