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抚顺煤精雕刻

2012-03-27 21:54 辽宁文化信息网 未知 1985
煤精雕刻历史悠久。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珠、耳珰形器等煤精工艺品,就是来自抚顺煤...
550×367
    煤精,又名煤玉,是亚洲最大的人工矿坑――抚顺西露天煤矿独有的珍贵特产,它是稍轻于煤的特殊材料,质地坚韧(硬度为2.5-4度),结构细腻,乌黑发亮,故称之为:“煤中之精华”。 

    煤精雕刻历史悠久。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珠、耳珰形器等煤精工艺品,就是来自抚顺煤田。这一发现使人类进行煤精雕刻的历史上溯至7000多年前。 

    煤精雕刻利用抚顺特有的煤精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1906年,从京城迁徙抚顺的河北木雕艺人赵昆生及其弟弟赵景霖,开办了煤雕作坊,取名“双合兴”。此后,在他们的口传身教下,煤精雕刻技艺在抚顺地区传承下来。一百年来,经过七代传人的继承和改造,煤精雕刻已成为煤都抚顺独有的民间手工技艺,在国内、国际产生重大影响。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抚顺西露天煤矿时,特意到陈列室观赏抚顺煤雕,曾经抚摸过的《大肚子弥勒佛》已经成为国家二级文物。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竣工,抚顺煤雕作为辽宁的特殊标志物在人民大会堂摆放。抚顺煤雕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外国友人及来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抚顺煤雕作品还曾到多国巡回展览,它还是抚顺市最早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百年来煤精雕刻始终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艺人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参与。雕刻过程全凭艺人的灵感和经验,就地取材、相料取形,不打画稿、成图在胸,心手并用,心到手到,因材施技、浑然天成。其“砍”、“铲”、“走”、“抢”、“磨”、“抛”、“滚”、“擀”、“剁”、“刨”、“钻”、“搓”等独到技法和工序,不可替代、绝无仅有。 

    抚顺煤雕作品分为人物、动物和素活三大系列,品种达200多种,款式争奇斗艳,代表作品都携带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目前,全市共有煤精雕刻企业3 家,个体加工户30多家,艺人共7代,目前存活的有60余人。 

    抚顺煤精雕刻是抚顺地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的是一代代艺人心智相呼应的作品。其造型布局、款式名称、图案纹饰,完全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背景,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抚顺煤雕充分利用抚顺的自然资源——煤精为原料,它的构思、造型、技艺别具一格,既是抚顺地区特有的工艺美术制品,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雕刻  历史  新乐遗址  最大的  亚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