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秧歌

满族秧歌

寻根溯源话说抚顺“满族秧歌”(2)

2012-04-11 16:04 网摘 未知 2767
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它历史悠久,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征。它伴随着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而发展,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


    这种歌舞在清人编著的历史典籍中被称为“莽势”。“莽势者,乃满洲筵宴大礼,至隆重欢庆之盛典,向来皆诸王大臣行之。” 

    赵兵说,文献记载表明,满族传统礼仪舞蹈——“莽势”(后称‘莽式’),自努尔哈赤时期及清朝建立后,一向由诸王大臣在庆典筵宴中表演,甚至皇帝亲舞“莽势”敬酒,可见皇室对“莽势”这种传统舞蹈的珍视。 

    清康熙年间,“莽势”舞和汉族秧歌已经互相吸收、融合,并且在“柳条边”地区普遍流传和发展。当时浙江山阴人杨宾撰写的《柳边纪略》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犹似汉人之歌舞。” 

    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新年之际,“八旗章京、兵丁皆大吃大喝,护军、护甲俱置身街上,男扮女装,唱着‘祷仰科’歌戏乐”。据考证,“祷仰科”当为“大秧歌”的译音。此后又有记载:“满洲人家歌舞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 这两段史料表明,每逢征战获胜、丰收之余、逢年过节、喜庆之日,男女官兵或旗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唱歌的“莽式”、“祷仰科”,就是满族秧歌的雏形。 

    从清朝康熙年间已具雏形的满族秧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宫廷礼仪性舞蹈,逐渐向民间表演、娱乐方面转化。后来,满族秧歌一般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表演,正月十五灯节前后是表演活动的高潮,重大节日、喜庆日也有表演。 

    赵兵说,抚顺满族秧歌的艺术特色正是满族传统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满族秧歌可谓源远流长。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关于满族秧歌的记载少之又少。即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满族秧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为人们所知。一直到1986年,满族秧歌才正式定名。如今已经退休11年的栾榕年给记者讲述了挖掘满族秧歌的过程。 寻根溯源话说抚顺“满族秧歌” 图1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普查、挖掘、收集和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抚顺市成为挖掘满族舞蹈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国家的目的是搞一部‘民间舞蹈大百科全书’,我作为抚顺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编导,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这项‘地毯式’的普查工作中。”栾榕年回忆。 

    艰难的普查工作从1982年开始。“当时虽然抚顺地区秧歌比较普及,但根本无从辨别什么是满族特有的舞蹈艺术。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熟悉的艺人。”栾榕年说。 

    随着时间推移,栾榕年她们在满族聚居的山区发现,当地流传着一种“满族先祖传播秧歌”的说法。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民间舞蹈  满族秧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