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说说清代柳条边上的英额边门

2012-04-16 08:58 抚顺新闻网 曹德全 3541
为了保护大金(后金)这块龙兴之地不受外族侵扰,皇太极命六弟多尔衮和谋士范文成带人开始修建柳条边墙。柳条边墙总长958公里,共设立16个边门,在英额峪修建的柳条边门...

     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在与明军战斗中兵败宁远后,在盛京(今沈阳)忧愤而死,享年68岁。皇太极继承了大汗之位。为了保护大金(后金)这块龙兴之地不受外族侵扰,皇太极命六弟多尔衮和谋士范文成带人开始修建柳条边墙。柳条边墙总长958公里,共设立16个边门,在英额峪修建的柳条边门便被称之为“英额门”。
 

英额门 柳条边 老照片

  朋友之间酒后闲聊,在扯到清代柳条边上的英额边门时,有人偶尔曾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应该是很普通的木板门吧。


  可是后来有一个朋友拿来厚厚的一本小说《从英额门走出的和珅家族》对我说:“你看看吧!书里把英额门描写得相当高大雄伟了,那才像一个边门的样子。”我说:“小说是作者虚构的,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再现”。尽管当时我随便这样一说,后来我还是找来这本小说看了看。发现书中对英额门描写得果然很不一般:


  这英额门高有四丈,长有十丈,宽有三丈,中间的大门洞走车轿,两边的小门洞走行人。大门洞上方挂有巨幅匾额,上书‘英额门’三个大字。英额门城门里侧盖有两栋耳房,北面一栋住守城兵丁,南面一栋是存放器具、兵器和刑具的库房……;


  英额门城楼为上下两层,第一层全部采用青砖垒砌,四面都砌有垛口,三个门砌在英额门城楼之下。第二层为楼阁,楼阁全是用木材和琉璃瓦混砌雕琢刻画而成。楼阁建在城上中间的位置,两侧各有一块很大的空场,空场都是青砖铺地。


  很显然,这英额门被描写得确实是相当高大雄伟,但是,小说毕竟不是记载真实历史的文献,如果把小说里描写的英额门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读,我认为那就很可能是大错了。


  大家知道,清代的柳条边有新边和老边(盛京边墙)之分,新边和老边不仅在修筑年代上有先后之别,其边门的建筑水平也有明显差别。《中国东北史》里说的很清楚:


  “于交通要冲之处,柳条边开有边门,各边门建筑不尽一致,早期的(指老边)比较简陋。”而“北部吉林境内新边各边门的建筑却相当讲究。如……今四平境内的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筑于山脚之下,青砖垒砌,白灰勾缝,青瓦,硬山式建筑,通高约6米,宽约5米,进深6米。木制红漆大门两扇,门洞悬有兼书满汉文之匾。门外通壕,设有吊桥。门洞两侧,为青砖青瓦硬山式建筑守军住房3间,以及防御衙门、官员府邸、库房等等。”


  看得出来,小说《从英额门走出的和珅家族》里描写的英额门跟康熙年间修筑的新边上的边门有些相似。那么老边上的简陋边门,具体点说“英额边门”当年到底简陋到什么程度哪?这件事,尽管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人在英额边门刚修筑完不久,就途经了这里,并把他看到的真实的英额门写进了自己的《钝斋诗选》中。这个人就是顺治进士、官致内弘文院侍读学士的方孝标。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方孝标因罪被流放宁古塔,在他出关北上的途中路经英额边门时,记述了该地的情况,他在《钝斋诗选》卷七“鹦歌关”一文中说:“山川环结至此独开一谷,复有连冈十数折,乃达平原,形势尊雄,真天所以限内外也。”在谈到英额边门的内外形势及边门的状况时,方孝标说他看到的仅仅是“万里人烟绝,当关一木遮”而已。至于英额边门的作用和守关士兵的人数,方孝标写道“今设关以讥貂参之出入,关有甲士十余人守之”。


  在方孝标途经英额门二年后,又有因“科场舞弊案”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路过了英额门。并写下《阴沟关》诗一首。诗中用“列栅当崖”形容边门,把甲士住处及环境记为“牙帐别开龙磧外”、“数家烟火黄云暮”。可见,经过二年的时间,英额边门的条件并没有多大变化。


  根据方孝标的记述,当年英额边门及周边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边门内外杳无人烟,所谓边门仅仅是用一块木板作为遮拦,把守边门的甲士只有十余人而已。这里不但没有高大的门楼,就连一块写有边门名称的牌子都没有,否则,方孝标和吴兆骞是不会将英额边门以满语音意写成“鹦歌关”和“阴沟关”的。


  当然,方孝标所记录下的英额边门只是其刚刚建成不久时的状况。康熙年间多次对盛京边墙进行了调整(展边),从康熙后期始,不久为各边门增加了守卫甲士的数量,而且还在边门内外增设了卡伦(哨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修的《清文献通考》卷182记载:英额边门当时有满洲防御1人、笔帖士1人、领催5人、满汉八旗兵共45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编纂的《盛京通志》卷51记载:英额(莪)边门当时设章京1员、防御1员、满洲兵6名、汉军兵25名;同时在英额门内设花家沟等4个哨所;在英额门外亦设有辉发毕喇昂阿等4个哨所。


  其实,乾隆年间柳条边是否还起作用、边门上的守卫兵员是否足额配备,都值得怀疑。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上东巡时写的两首诗即可看出端倪:他在《柳条边》诗中直言:柳条边是“高可逾越疏可通”,“其设还与不设同”。《进英莪门》诗虽然写出了他“举头喜见英莪门”的兴奋,但他看到的英额门不过是“结绳列栅”而已。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柳条边上的英额门是没有高大的门楼、匾额及其他华丽建筑的,英额门只是老边上的一个简陋而普通的边门而已。


该文章所属专题:曹德全专栏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标签:英额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