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额门:和珅故里的边门风情
2012-04-16 09:08 辽宁日报 张松 孙海涛
7219
“英额”是满语,但翻译成汉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清原县旅游局副局长胡建平的解释是,所谓“英额”是指柳树多的地方、鹿多之处,而清原县档案局副局长、对清原历史了如指掌、已出版数本专著的康喜鹏则认为“英额”是盛开的白花,那么,哪一种解释最符合实际呢?查找清原历史,翻看有关英额峪的文字记载,会发现这三种解释均能自圆其说,并能由此揭开一段……
清乾隆朝巨贪——和珅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但人们熟知的多是他的“今生”,陌生的是他的“前世”。这名炙手可热的权臣祖籍英额峪,即现在的辽宁抚顺清原县英额门镇。
柳树边门、鹿多之地、白花盛开
“英额”是满语,但翻译成汉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清原县旅游局副局长胡建平的解释是,所谓“英额”是指柳树多的地方、鹿多之处,而清原县档案局副局长、对清原历史了如指掌、已出版数本专著的康喜鹏则认为“英额”是盛开的白花,那么,哪一种解释最符合实际呢?查找清原历史,翻看有关英额峪的文字记载,会发现这三种解释均能自圆其说,并能由此揭开一段段昔日风情掌故的如烟往事。
称“英额”为柳条边门确为实情。柳条边是满清贵族为保护其所谓的“龙兴之地”,独占东北经济特权所设定的封禁界线。这条界线禁止边外人员进入盛京地区,也禁止边内人员进入边外围场。据康熙年间杨宾所著《柳条纪略》载:“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柳条边。 ”其实柳条边是一条标志禁区的柳条沟,修筑方法是挖一条深八尺、上宽八尺、底宽五尺的大沟,挖出来的土堆在内侧,夯筑成一条一米多宽、三尺多高的土堤,上种柳树条子,以防行人车马跨越。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呈“人”字形。老边是顺治时期所筑,交汇点为威远堡,西南到山海关,东南到鸭绿江。开原市威远堡以南地区称边里,开原以北、以西、以东称边外,这就是边里和边外之称的由来。新边是康熙时期所筑,由威远堡北上直至吉林省境内。
柳树边门、鹿多之地、白花盛开
“英额”是满语,但翻译成汉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清原县旅游局副局长胡建平的解释是,所谓“英额”是指柳树多的地方、鹿多之处,而清原县档案局副局长、对清原历史了如指掌、已出版数本专著的康喜鹏则认为“英额”是盛开的白花,那么,哪一种解释最符合实际呢?查找清原历史,翻看有关英额峪的文字记载,会发现这三种解释均能自圆其说,并能由此揭开一段段昔日风情掌故的如烟往事。
称“英额”为柳条边门确为实情。柳条边是满清贵族为保护其所谓的“龙兴之地”,独占东北经济特权所设定的封禁界线。这条界线禁止边外人员进入盛京地区,也禁止边内人员进入边外围场。据康熙年间杨宾所著《柳条纪略》载:“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柳条边。 ”其实柳条边是一条标志禁区的柳条沟,修筑方法是挖一条深八尺、上宽八尺、底宽五尺的大沟,挖出来的土堆在内侧,夯筑成一条一米多宽、三尺多高的土堤,上种柳树条子,以防行人车马跨越。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呈“人”字形。老边是顺治时期所筑,交汇点为威远堡,西南到山海关,东南到鸭绿江。开原市威远堡以南地区称边里,开原以北、以西、以东称边外,这就是边里和边外之称的由来。新边是康熙时期所筑,由威远堡北上直至吉林省境内。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英额地方
相关文章
-
09-05柳条边,大清王朝的败笔
-
04-16民国时期英额门镇国民学校运动会
-
04-14清原境内的柳条边遗址
-
04-05“英额门”与“英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