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抚顺城市是如何规划的?
明代、清代抚顺城的位置图
考古资料表明,抚顺地区的城市规划始于汉代。汉代以前的古城堡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划,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仅仅是一种规划意识。这种意识是在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战国时期居住在现今城市近郊莲花岛的居民,在聚落选址上就反映出一定的规划意识。先前他们生活在低洼之处,即沿河滩地,这便于捕渔,但是大水与潮湿使他们吃尽了苦头,于是朝高处转移,把半地穴式的房屋修筑在丘陵之上。但是“高处不胜寒”,且又缺水,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他们发现第二台地是最好的居住地,既防风,又便于取水。《管子》一书,对于选择城址用地,曾作了如下总结:“凡是国都,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首……”,这是有科学意义的记述,这大概就包涵着莲花岛一类远古居民的规划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原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他们有的才刚刚脱离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阶段。古代的抚顺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即有汉族,又有肃慎、夫余、东胡,以及由这些古民族演化而来的高句丽、鲜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在聚落居住地与城市规划上,不仅反映出社会的差异,而且又有极为明显的民族差异。
高尔山新城遗址
高句丽民族从东晋朝(公元四世纪)开始进入抚顺地区,至唐高宗总章年间灭国止,长达三百多年。这支民族在抚顺地区建筑的城堡,几乎遍布每个角落。高句丽族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有自己的住房,一家一户进行生产。“其国人,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称之为桴京”。所谓桴京,是一种类似筏子的地窖,粮食分藏在一家一户的桴京里。农业奴隶们要利用农业劳动的空隙,紧张地到水域里捕捞鱼虾,还要煮盐。高句丽族的手工业有冶炼、制陶、纺织等部门。高句丽族信奉鬼神,认为天上地下处处有神有鬼,常常祭祀。从上面简单介绍高句丽族的经济、文化、风俗来看,他们的居住址是很讲究的。他们的聚落规划一定是很周密的。这里必须有房屋和仓库,有煮盐、制陶、冶炼手工业区等,有祭堂、歌舞厅公共建筑;有公共墓地。靺鞨族人所建立的渤海国,占据抚顺地区长达二百多年。渤海人在建筑平原城的同时,也建过一些山城,使平地城与山城相结合。在边防要塞,通衢要隘,又建筑了一批军事要塞、城堡。位于现今新宾县上夹河乡五龙村附近的木底城就是其中之一。渤海国大将军杨承庆在这里镇守,可见其重要。渤海木底城是在高句丽族木底城基础上加修而成的。城内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和公共场所,以及指挥中心、瞭望点的布局都十分清楚,遍布抚顺地区的渤海平民,他们的住宅一般都比较简陋,住宅的格局,通常是圆形房基,半地穴式矩形建筑。
2010年顺城区修路挖出清抚顺城门遗址
元代为抚顺城市的对外通道奠定了基础,它在汉、魏、晋乃至唐代形成的抚顺古道基础上,作了较全面的疏通。清代对抚顺古道作了最后的定型。
元代蒙古族同辽东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这一带土地。在满足军事需要的前提下,发展了东北地区的交通和城镇。沿交通线上设置了称为“站赤”的异站和狗站。据元《经世大典》所载的站、马、牛、车数,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辖今抚顺地区)所辖地面有120站、6514匹马、5259头牛、2621辆车。当时辽东地区以辽阳为统中心。
元代后期,特别是到了明代,今沈阳已经被推到重要的地位。从元大都(今北京)东渡日本,以及从辽阳北去吉林,从沈阳东达通化、集安,形成东——西,南——北的过境骨干道路。抚顺境内,又形成纵横交错的地区道路网,道路网系统的主要干道有如下几条:
①北接铁岭、经张木沟、山城堡、李其、官岭、兰山、西古、五龙、苇子峪至本溪碱厂。这是沿明代边墙所形成的南北交通要道。
②西从抚顺城出发经营盘、夏家堡、土口子、草市至吉林柳河山城镇。这条古道是在晋墓容氏东征高句丽时形成的。《资治通鉴》一书称这条古道为“北直”,即道路平坦的意思。
③西从抚顺出发,经营盘南渡浑河,经木奇、夏园、永陵至通化,这条道路也是慕容氏东征,乃至唐朝东征的道路,《资治通鉴》一书称这条古道为“南陕”,“陕”同狭意。到了清代,这条道路由抚顺到永陵又称为“御路,“御路”的市区段是指从葛布喇(今葛布)大营开始,经今高山路、官岭、营盘(指原位于大伙房水库水域中的营盘村)。
④北起开原的宁远堡,经清原大弧家、土口子、英额门、甘井子、南山城、新宾的北四平、旺清门、响水河、红庙子、榆树、平顶山、大四平接本溪碱厂。这条古道是在清崇德至顺治年间沿清代柳条边墙形成的。
⑤东起抚顺城,经李石寨至今沈阳上柏官电,通新民县辽滨塔。这条古道是汉代形成的,到了唐代为中枢公路。
⑥东起抚顺城,经古城子、施家寨、姚仙(古台)至今沈阳苏家屯区魏家楼子。这条古道是汉代形成的。是汉代候城县道。上述六条古道,上迄汉代,降至清季,长达二千多年逐渐形成。古道辟设与废弛是以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转移和设置而定的。设在抚顺境内古道上的驿站有葛布、莲花背、木奇。元代称作“站赤”,明代称“驿站,清代称“大营”。这些古城与古道的规划,没有长远的规划观念,完全是服务于当时与当事的需要。它的纵横关系、时空概念,都是模糊的,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因此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现在大部分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
上个世纪初日本人绘制的抚顺城市景观图
追溯古代抚顺城市规划意识之后,再来研究抚顺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
我国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逐渐分离,大体在奴隶社会时期。这时,出现了城市。按照这种意义理解的城市,在抚顺地区出现较晚。抚顺劳动公园古城产生在汉魏时期,城内的布局体现出一定的规划体系。城中不仅有不同等级的居住区,同时把制陶、酿酒等生产设施布置在城外。生活建筑与公共建筑布置在南北两个丘陵之上,中有鞍部相隔,北靠浑河,东临金银泡,有成片的树木作为依托,南部为墓地。这种城市区域功能的划分,充分利用了地形与地物,使城市的建筑物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由于水与林的烘托,城市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劳动公园古城不论从城市选址、建筑规模、工程设施、园林建筑、以及规划设计的思想和艺术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成熟。
背水面山,这是古代辽东东部山区选择城址的普遍规律。不论是平地城,还是山城,都选择在长流河之岸,并且靠近古道,这不仅便于商旅,贸易交换,也便于扼守。
高尔山山城的规划思想更加明确。这是个以军事要塞为目的的城堡,居高临下,可攻可守。城垣充分利用天然地势。在规划思想上有朦胧的卫星城思想。把主城居中,北、东、南三面各有独立的小城,也可以借用后来的词语——卫星城。卫星城各具功能。城内也有了一些基础设施,比如道路、给、排水等。道路的路面结构也很新奇,有的以黄粘土铺平,有的镶嵌河光石,并且砌成各式图案,讲求城堡的美化。
高尔山新城城墙遗址
高尔山山城是战争的产物,战争使手工业和商业萧条下来,城市变成了军事中心,不再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但这种衰落是暂时的,以后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军事城堡外围,又发展起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新型城市。这就是明、清两代的抚顺城和官岑(抚顺马市)、会元、方晓等城周的卫星城堡。
当时,形成城市的主导因素,除了政治、军事之外,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但规模很小,所以城市的规模也较小。请代抚顺城的城周仅仅二里多一点。城市交通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运输量小,街道不需要很宽,也没有技术上的严格要求。在一些低洼多水的地区,河流成为重要的交通渠道。城市环境保持着正常的生态平衡。当时的浑河水位较高,舟揖畅通,它是东连东部山区,西连沈阳的水路交通要道。那时,土木建筑工程是建设城市的主要手段。土木工程知识构成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科学技术基础。仅以抚顺城的“嘉会门,(南门)为例,建筑就很别致,斜山式建筑,两翼飞檐迭起,四进楼室腾空,敌台与窦穴点缀着高大而坚固的城垣,四角的敌楼使古城庄严而肃穆。正对“嘉会门”的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这是城外商场所在。抚顺城的八景(或谓十二景)分布在城市的四周,这一切体现着规划师们的匠心。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 上一篇:“煤都”抚顺的由来
- 下一篇:道街,近代老抚顺人的文化中心
相关文章
-
11-20抚顺的城市供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12-30两张建国前后抚顺俯瞰图
-
12-13赵广庆:煤矿天然煤气的开发利用
-
12-09赵广庆:抚顺的城市道路与交通
-
08-11八十年代具有江南风格的新屯公园
-
06-09抚顺——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城市
-
04-23地平线上的抚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