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萨尔浒之战双方兵力考辨(3)

2012-05-09 14:21 《辽宁大学学报》 不明 4577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是历来中外史学家和军事家所公认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但这个“以少胜多”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受清朝官修史书的虚夸影响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就任辽东巡抚的李化龙在奏疏中也指出额军“虚名者多,见在者少”,“计一营之兵,不足一旅之数[5]”。可见这种“籍虚晌冒”的情形是愈演愈烈,所以说,到萨尔浒之战爆发前,辽东额军远不足九万之数是肯定的。那么究竟是多少呢?杨镐身为辽东经略,对这次大举出征是负全责的,当然要对整个战局、兵力部署情况确切掌握,他所说辽东额军不过六万之数大抵是可信的。而这些额军又都“各有防守之责”,不可能全都集中参加萨尔浒一战,杨镐认为可出动参战的只有二万余人。至于调集南北各路援军及新募军兵,王元雅估计不过二万之数,杨镐细算了一下。把蓟镇、宜大、山西、延宁、甘固八处援兵和辽镇召募新兵及各土司兵丁所有加在一起,可得六万。这样,与辽东额军合在一起,就有八万多人,这一数字也恰与《三朝辽事实录》所记相映证。而何说则在萨尔浒之战后,十万显然是个约数,且是“自奴酋犯顺”以来的约数,就是说当包括抚顺、东州、玛哈丹、清河各役所损失的兵力在内,可见萨尔浒一战明所用兵力当亏于十万。以上史料,足证《三朝辽事实录》所记近九万之数为实,与叶赫、鲜兵合计起来,至多不过十二万之数。

  但实际上这些兵力并没有全部投入战斗。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十一日(1619年4月24日),明政府接到杨镐的奏疏中有这样一段话:

  至援兵皆大减原数,仍宜发甘肃镇兵马及查得甘
  肃镇土官鲁、祁等姓三家兵马亦可选调精锐一万。盖
  奴首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
  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仅七万余,岂能相敌?

  这里讲出了后金兵力约有十万,明军参战实际兵力不到十二、三万,只有七万余的这一事实。还在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江西道御史薛贞在奏疏中就提到:“调到援兵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钻刺将领见奴氛孔亟,都哭而求调[6]”显然,援兵在开赴前线过程中,减员是必然的,所以,杨镐所说“援兵皆大减原数”是实情。加之,甘肃路援军未到,因此,战前动员的八万多明军并没有如数参战,“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外加叶赫和朝鲜兵,明朝方面实际参战兵力也不过十万余。

  再看后金兵力,也足有十万之数。一般著述都说是六万,这一数字并非当时史籍明确记载,而系推算得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旗军制确立,“每三百人立一牛录厄真,五牛录立一扎拦厄真(甲喇额真),五扎拦立一固山厄真[7],固山即旗,如此算来,八旗兵员正是六万之数。萨尔浒之战前,杨镐等明朝将官所了解到的“奴酋精兵约六万余”的情况当也是如此估计之数。其实,每旗所属牛录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萨尔浒之战距八旗制确立三年之久,这期间,后金势力不断扩张,俘掠人口不断增加,八旗兵员必然超出原有六万之数。事实确是如此,《满文老档》明确记有:“四月十三壬寅日,已刻,八旗的十万兵出征尼堪……”。拿下抚顺东州、玛哈丹等处后。“带那俘虏去时。六万兵分送,汗率四万兵移营前进,在边境地方宿营。”[8]《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则记“四月十三壬寅已时,帝将步骑二万征大明……”,拿下抚顺、东州、玛哈丹等处后,“遂令兵六万率降民及所得人畜前行归国,帝与诸王臣领四万移营,复临大明边安营。”先说二万兵出征,后说六万兵押送俘虏返回,四万兵继续前进。前后自相矛盾,显然先说二万是为误笔,因为满文的“二”与“十”字形相似,容易混淆,清人根据《满文老档》编写实录时,可能误当一字了。《满文老档》是后金当时的记录,虽然对明军兵力不免夸大,却绝不会虚夸自己的兵力。所以,这是后金在萨尔浒战前足有十万兵力的明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