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之捕捞与海猎

2012-05-11 13:11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富育光 1035
满族居地,江河纵横,濒临大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素有“瓢舀鱼”之说。满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着捕鱼、采珠和海猎生产。建州女真部的直系祖先“胡里改”部,就是以“围网”作为部落名。南北朝时,靺鞨人就到日本海中“捕鱼充食”。渤海时期,渔业相当发达,已分为江河与...

满族风俗之捕捞与海猎 图1  
清朝皇后冠

  满族居地,江河纵横,濒临大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素有“瓢舀鱼”之说。满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着捕鱼、采珠和海猎生产。建州女真部的直系祖先“胡里改”部,就是以“围网”作为部落名。南北朝时,靺鞨人就到日本海中“捕鱼充食”。渤海时期,渔业相当发达,已分为江河与海上捕捞。唐开元七年(719),拂涅部向唐朝进献“鲸鲵鱼睛”。数千年来的世代传习,满族人善用鱼叉、钩钓,掌握了网捕法,他们熟悉各类鱼的习性和活动规律,创造了各种捕捞工具,涌现出许许多多捕鱼能手和闯荡大海的弄潮儿。清朝,在东北设立“打牲衙门”,专门管理捕鱼、采珠和海猎的事务。

  鱼亮子

  满族捕鱼的季节,多在春、秋、冬三季。春天,桃杏漫枝,躲在冰下水涡子的鱼群,苦苦熬了一冬,现在要追逐明媚的春光,成群结队逆水上游,正是捕捞的好季节。如何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获得丰收呢?经过多年实践的“网达”(捕鱼的领头人),不但是捕鱼能手,而且还能识别“网口”。所谓“网口”,就是每条江河、每个湖泊都有鱼群集中的地方。网达掌握网口,也就是掌握了鱼情,这是围网成功的前提。网达带领族人在网口下网捕捞。为了让鱼集中,还用石块筑起拦坝,坝中留出通水口下网,俗称“鱼亮子”。“鱼亮子”是满族渔民们在长期捕捞实践中的一种发明和创造。

  冰涡子

  北国之冬,冰雪封江。“冰涡子”是满族渔民采用的一种冬季捕鱼之法。当冰雪封江后,在冰上凿开冰层,有如井口,俗称“冰涡子”。憋屈在冰下的鱼群,见到亮光,蜂拥而至,渔民便用钢叉叉,用鱼钩钓。到了夜晚,渔民用火照冰涡子,鱼便聚在冰口,用钢叉叉,可得大鱼。江面寒冷,活蹦乱跳的鱼,一出江面便冻成硬块,这种冻鱼格外新鲜肥美。

  春水之俗

  往昔,满族先世女真贵族也喜欢捕鱼。金代皇帝有春水制度。春水,即春鱼于水,其主要内容是到江河湖泊凿冰取鱼,放鹰捕鹅。清康熙皇帝曾亲自到松花江撒网打鱼,他曾为之自豪地作诗:“松花江水深千尺,捩柁移舟网亲掷。”

  采东珠

  采珠,是昔日满族捕捞业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采的珍珠,称为“东珠”,古时也称“北珠”。洁白、晶莹、圆润,大的直径近半寸,小的如黄豆大小,是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水系河蚌中的一种名珠。渤海、辽金时,为重要的商品和贡品。清代,乌拉打牲衙门中专设“珠轩”,专营采珠,成为皇家专用品。清《会典》规定,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其他王公大臣则不准用东珠或珍珠做朝珠,珠饰成了皇家威严的标记。

  女真人的采珠方法很独特。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成群结队,乘坐独木舟,来到河岔幽谷,潜入水中,捞取河蚌。采珠人一口气扎入水中,能捞上一二十个河蚌,放入箩筐,然后换口气,再扎入水捞取。等到筐满,上岸倾倒,烤火暖身,再入水中。岸上的妇女、儿童,把捞上来的河蚌一一敲开,寻找珍珠。女真人得到珍珠后,放在鱼皮袋囊和桦皮盒内,作为交易的商品或纳贡的贡品。

  清时,采珠的礼节更加隆重。出发采珠时,珠轩达(管采珠的官)身着朝服,高居在有彩棚的轿船里,率领着一大串采珠威呼(独木舟),装着粮肉、采珠器具,浩浩荡荡进入松花江、辉发河等盛产珠蚌的江河中,遇到河口、高山、古树,都要鸣锣、击鼓,摆香供、放鞭炮。采珠船队到了采蚌的地方,先扎营盘,选好水场。船队停靠河边,搭灶,焚香叩头,祭拜河神。采珠那天,江边点起大火堆,打牲丁上采珠船,不管天气多冷,都得赤身露体,半蹲跪在船上,盯着珠把式。珠把式站立船头,顺水直下,他根据水流和浪花,就能判断水下藏有什么蚌和蛤,如他发现水下有蚌、蛤,立即把长杆往河底一插,船马上停住。打牲丁们胯下兜一块软皮,憋足一口气,按顺序一头扎入水里,潜到插杆地方摸捞蚌、蛤,得手后跳出刺骨的河水,烤火喝酒,取取暖再下河捕捞。所得蚌、蛤,全由珠把式手持尖刀在船上当着珠轩达的面开蚌取珠。珠先放在净水碗中,后集中放在吉林将军署印制的纸袋里,封固注明。每一颗美丽的东珠都凝结着满族打牲丁们的血汗。

  《乌布西奔妈妈》中的鱼祭

  往昔,满族及其先人,捕鱼下网前都要举行隆重的鱼祭,庇佑族人渔产丰收。因为时代久远,祖先没能给后人留下鱼祭的图像资料,但口碑文学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却弥补了这一空白,记载了东海窝集人的鱼祭盛典:

  祭祀前,族人要用金风扬选的大黄米做成鱼形饽饽,作为祭祀的神糕,并用河边的新柳粗杆制成有两三人大小的鱼形神偶,其翅是用洁白的天鹅翎制成的,全身用鲜嫩的柳枝柳叶围成。有跳跃形、飞腾形、潜游形、双鱼追尾咬尾(交配)形等各种神态,栩栩如生,气魄宏大。女首领身挂柳枝雕成的柳珠饰,主祭的女萨满和族众都身围柳叶,男女儿童头戴用柳树皮编成的各种鱼形小帽,其中还有罕见的鲸鱼头形和飞鱼头形。祭祀时,女首领选择族中善游水的男女青壮年钻进江边林立的鱼形神偶,忽动腮,忽摆尾,忽潜忽浮,如群鱼闹水。欢乐的鱼舞,高昂的渔歌,整个祭祀犹如到了水底鱼宫,看到众鱼出世。隆重的鱼祭要进行三天三夜,族人们扶老携幼住在江边、海岸或者水上的“威呼”中,欢娱水滨,尝柳叶,吃鱼虾,喝鹿血,饮江水,唯有这样,神圣的鱼神莫德喝恩都力才能庇佑族人渔产丰收。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风俗  捕捞  海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