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2012-05-28 08:56 《清史论丛》 邱源媛 12877
中国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端,是汉族儒家思想体系中确立国家政权、划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这种政治从属性,决定了礼乐对各时代的统治特点、政治形式以及社会状况等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满族统治者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它的国家建制与汉族王朝存在种种差别,...

      中国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端,是汉族儒家思想体系中确立国家政权、划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这种政治从属性,决定了礼乐对各时代的统治特点、政治形式以及社会状况等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满族统治者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它的国家建制与汉族王朝存在种种差别,这也造就了清王朝异于他代的独特礼乐制度。《清史稿·乐一》开篇即曰:“清起僻远,迎神祭天,初沿边俗。乃太祖受命,始习华风。”[1]这种“沿边俗”、“习华风”的礼乐风格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有清一代制礼作乐的思想根基。在此我们追本溯源,对入关前宫廷礼乐的形成、衍变作初步探析,也希望能从礼乐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满族国家政治作一斑之窥。

 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图1

第一节  祭祀仪式

 《清史稿·乐一》的下文只述及如何“习华风”,至于如何“沿边俗”却丝毫未及。何谓“边俗”?《清史稿·礼志》说:“清初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礼。又于静室总祀社稷诸神祗,名曰堂子”[2],清高宗乾隆在《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首也曾言:“我满洲禀性笃敬,立念肫诚,恭祀天、佛与神阙。……。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3],看来源于满洲且具有独特享祀遗风即为满洲边俗。这一清人旧习在后世文献中,与“习华风”相对而论,说明它不是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产生另有它源,异于汉族文化范畴。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它的形成过程是多源多流的。在诸多外来文化中,以蒙古文化对早期满族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蒙元之际,女真人直接处于蒙古民族的政治控制和文化影响之下,元灭亡后,许多故元的降将和遗民留在东北,与女真等民族彼此交错而居,互通婚姻,尤其地处蒙古本部边缘的海西女真更是如此。明朝初年,南迁到辽东一带的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继续与蒙古保持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交流,受到蒙古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满族祭祀习俗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刘小萌、定宜庄先生指出,清太祖努尔哈赤自创业时起,就处处托庇上天的保佑。他敬事于天,乞求于天的公正和佑护的做法,与元太祖成吉思汗在重大战役之前向天作的祈祷,以及蒙古人对“长生天”的祭祀,有着极深的渊源。二者关于“天”的概念,向“天”乞求的内容,乃至祷词的格式和用语都如出一辙。满族“杀白马祭天”、“刲牛祭纛”的习俗,同样也能在蒙古祭祀活动中寻觅出来。[4]可见,满族原生的祭天礼仪受到蒙古游牧文化的直接影响,满、蒙文化中对天神崇拜的观念,是它产生的宗教基础和文化核心。

  努尔哈赤时期的祭天仪式非常频繁,凡出征、凯旋、誓盟、节庆均要行祭天大礼。丁酉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努尔哈赤与叶赫盟誓,行盟誓之仪,“杀牛设宴,宰白马,削骨,设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歃血会盟”[5]。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初四日,明出兵袭金,努尔哈赤出征前往祭堂子,以乞福上天护佑。[6]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因破明兵,刑八牛祭纛告天[7]。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初一日,为庆祝除夕,“汗率八旗诸贝勒大臣等,出城叩谒堂庙”[8]。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初六日,“因克敌,乃竖旗八杆,吹螺,拜天毕,升帐”[9]。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对天的礼敬,以及“天”在努尔哈赤征讨事业中起到的象征性作用,即以奉天命行事的名义,来证明自己征战的正义性。

  天聪时期祭天仪式的一些基本特点仍如前代,变化不大,如举行时间,仍在出征之前[10]、凯旋班师或狩猎之后[11]以及节日大庆之时[12]。另外,天聪年间祭天的各种习俗也与天命相似。据朝鲜官员申忠一的记载,费阿拉时期神与天分别祭祀,内城木栅设客厅以祭神,外城筑“祭天祠堂”以祭天。[13]这种神、天分祭的祭祀模式,后世相沿不替。如《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元旦卯时,汗往祭堂子,遂还家叩拜神主”[14];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初一日,汗率诸贝勒拜天祭神毕,入殿陞座”[15]。可见外祭天内祭神的风俗得到延续。又如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初六日,努尔哈赤出城迎出征叶赫的兵将,“因克敌,乃竖旗八杆,吹螺,拜天”[16];天聪五年(1631年)九月,与明兵战于大凌河,大捷,“竖纛鸣螺,汗率诸贝勒及领兵大臣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17],二者仪式完全一样。可见,天命、天聪时期祭天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都保存了较为原生的本民族风格,并没有有意识的模仿汉族礼仪制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历史  宫廷礼乐  前清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