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先人是如何狩猎的?(2)
“秋之典”可谓史诗般的举动,是人类狩猎史上的壮举。“秋之典”在塞外热河地区的木兰围场进行,围场占地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南连燕山群峰,北接蒙古坝上草原,层峦叠嶂,林木葱茏,野兽成群。行围的期限一般是二十天。《木兰秋弥图》描绘了清皇行围的场面。每天清晨,满蒙管围大臣率军分为两翼,按部署形成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包围圈。此时,皇帝携皇子入围先行射猎。其后,在皇帝指挥下,随围的将士们刀剑出鞘,枪矢齐发,与围中的野兽展开搏杀,一天的行围如同短兵相接的战斗。每天行围结束,满蒙军队把猎获的猎物摆在原野上,由皇帝论功行赏。傍晚,暮色茫茫,原野上点起千百堆篝火,皇帝兵士围火野餐,欢乐歌舞。金清两朝,有不少皇帝被称为马上皇帝。这把鹿角椅,是康熙皇帝的狩猎成果。木兰秋后,清帝常将猎获的鹿角制成鹿角椅,这既可表明自己遵循骑射尚武的祖训,又能用来警示后代勿忘前人凭借武力征得天下的事迹。这种狩猎方式曾培养出“威名震慑,莫与争峰”的八旗劲旅,对当时御外敌、平内乱,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哨 鹿
哨鹿,即“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八月金秋,是鹿的发情期,公鹿和母鹿相互鸣叫,寻找情侣,一鹿鸣叫,众鹿接踵而至。猎手身披鹿皮,头戴鹿头皮帽,口衔用桦树皮制成的口哨,模仿鹿鸣,引鹿而至,射杀或枪击。
古猎法和打火围
古代,满族先民狩猎是有一定规章的。“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面,不许错乱,称古猎法。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清代的八旗制由此发展而来。而打火围,是女真时期的古猎法。其猎法是,部落酋长率领族中猎手到达兽群啸驰的山莽,先洒酒叩祭猎神班达玛法,然后敲石呐喊烧山,凭风势火威追剿猛兽。火熄猎毕,用肥大的九头野牲祭天,然后众猎手刮洗燎肉,围火共享“天火肉”。
打小围
素呀肯哪哎,
莫里根啊,
木兰塔尔依阿里希哟哟唠昊,
撒唠含都尔阿林,
阿里希咳嘞哟,
空齐哟唠昊!
这是清代一支行围的满语民歌。其歌词大意是:打猎的英雄啊,哨鹿围场去围猎呀,赶仗呀,围猎呀,锥山上去围猎呀,跳着舞,赶仗围猎哟!这首民歌惟妙惟肖地唱出了满族狩猎的情景。
清代,满族民间狩猎仍袭古俗。一般打围是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俗称“打小围”。猎时,先圈占一处围场,“无论人数多寡必分两翼而近,渐次逼近,名曰合围,或一合再合,所得禽兽必饷亲友”(《柳边纪略》)。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族先人捕捞与海猎
- 下一篇:满族传统民居都有哪些特点?
相关文章
-
03-02夏园行宫
-
03-02一夜皇妃
-
03-02龙褂
-
02-07从清初之迅速崛起谈满民族的包容性
-
01-27满族风俗之办满口、打下处
-
01-24“嘎拉哈”——孩子们手中的满族文化
-
01-20满族婚育礼俗之开脸与揭盖头
-
01-19满族婚育礼俗之“三日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