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民族”的边界与认同——以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

2012-07-12 09:58 《民族研究》 刘正爱 3784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占第二位。纵观数十年来的人口变化,1953年至1964年间,满族人口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波动,分别约为240万和270万人。至l982年,满族人口超过了430万人,2000年则高达l068万人。在笔者的主要田野调查点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自治县成立...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占第二位。纵观数十年来的人口变化,1953年至1964年间,满族人口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波动,分别约为240万和270万人。至l982年,满族人口超过了430万人,2000年则高达l068万人。在笔者的主要田野调查点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自治县成立前满族人口从1982年的99.668人,增加到1985年的l93.642人,增加了约l0万人。为何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显然,该数字不是人口自然增长所致,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的民族政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肯定的是,民族乡和民族自治县的成立与满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何种因素使然?果真是满族“恢复”了其原有的民族成份吗?

  清朝实施军政一体的八旗制度,八旗士兵及眷属统称“旗人”。八旗分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因此,可以说旗人是一个包括满、汉、蒙古及其他北方通古斯民族在内的多元群体。这些具有多元文化渊源的旗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正式识别为“满族”。l95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满族是否是少数民族的意见》指出:“满族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许多大、中城市(多是北方)中有满人居住,由于他们长期地和汉人杂居,其民族语言及风俗习惯的特点已逐渐消失;自辛亥革命以来,他们更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民族特点,有许多已改变自己的民族成份,但是他们的民族情感,则仍然强烈地存在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确有一部分作为八旗成员的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根据祖先谱系报了蒙古族或汉族,但是更多的八旗汉军认同的是满族。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辽宁省锦州地区自报满族人口当中,只有10%为八旗满洲后裔,其余90%皆为八旗汉军之后。反之,在北京和其他八旗驻防地,八旗满洲后人报汉族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当今一千多万的满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谁是满族?他们的边界是如何界定的?本文将通过考察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成立过程来思考这些问题。同时,还将分析国家与地方政府围绕民族政策的实施而展开的各种策略行为,以及民众对地方政府号召的积极响应,以寻求理解中国少数民族认同的理论途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对现象进行政策上的评判,指出孰对孰错,而是通过客观描述,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能够说明某种现象的学术性分析框架。

  一、认同的理论视角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族群认同研究(ethnicidentitystudies)开始成为西方社会人类学界的主要关注点,此一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在人类学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边界论、工具论、创造想象论以及原生纽带论。

  巴特的族群边界论所代表的族群性(Ethnicity)研究强调了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并指出族群性是自我和他者在互动行为关系中形成的产物,受双方的制约。科恩的工具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不应该把族群性看作是固有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将其作为根据周围的情况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或可操作的归属意识。由此,科恩强调族群性具有随机性、战术性和工具性特征,是任意的和可变的。

  霍布斯鲍姆则从传统创造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集团(真正的或人为的共同体)社会凝聚力,以及归属意识得以确立或得到象征的传统实际上是工业革命以后被创造出来的。

  与霍布斯鲍姆具有类似观点的是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论。安德森的“想象”并不等于“捏造”或“虚假”,因为“捏造”和“虚假”已经预设了一个“真实”的共同体的存在。而实际上,“所有比成员之间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在此表述中,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论不仅包括他最初定义中所指的国族(nation),而且包含了所有超过面对面集团的较大共同体,族群(ethnic
  group)也不例外。那么,族群主观认同的依据来自哪里?一个族群或一个国族为什么或出于什么目的要去想象这样一个共同体?他们根据什么想象自己是A,而不是B呢?霍布斯鲍姆和安德森并没有为我们准备这个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民族  边界  认同  满族  自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