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1956年,爷爷催我去考工(2)

2012-08-12 08:35 抚顺7000 王楠 2452
王楠,原名王克浩,高级编辑。辽宁营口人,中共党员。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历任辽宁省抚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总编室主任、副台长等职,采制发表了大量录音报道,其中录音报道《一路春风一路歌》、《黄昏后的街头》、《往事的回忆》、《“土秀才”的梦》等...

 


  那时,我每天上学要带午饭,爷爷总怕我吃不好。有时,母亲给他做点好吃的,他舍不得吃就放到我的饭盒里。直到我参加工作之后,爷爷还是不尽的牵挂我。一次,他托人把留存半年没舍得吃的二斤咸猪肉和20个咸鸡蛋捎到抚顺。我是在流着眼泪吃这些东西,品位着爷爷的爱。


  1955年,我读到高小毕业,因母亲有病耽搁了功课,没考上中学。那时全县只一所中学,考中学比现在考大学还难。父亲让我复读一年再考,我已厌学。正赶上乡里成立评剧团招考演员,我就报名学唱评戏。


  将近一年时间,我在剧团里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的,没怎么回家。记得在《提妖记》、《母女俩》、《茶瓶记》等剧中扮演男主角。其实是非常业余的一种文艺活动,服装道具都极为简陋。由于当时农村非常缺少文化娱乐活动的缘故,庄稼院里的老老少少就把我们这个土得掉渣的小剧团演出的节目,当成“过年的饺子”一样改谗。


  爷爷对我参加文艺活动并不反对,他说趁小的时候在外闯一闯学点本事,以后好有出息。这可能是他从自己半辈子的人生经历中悟出的一点道理。


  爷爷是个不善言谈、性格孤僻的倔老头儿。他只知道兢兢业业、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平日里除了干庄稼地里的农活,再就是帮助母亲照看我们姊妹四个。


  听老一辈人说,爷爷小时念书不太用功,却爱好娱乐活动,在秧歌队里打鼓出了名,哪里有扭秧歌的都请他去打鼓。我常见爷爷躺在炕上看《三侠剑》、《呼家将》等古书,有时见他边看边唱,还未见过他打鼓。


  有一次,大河西老秦家办丧事,雇了鼓乐班子。爷爷领我去赶礼,一些年龄大的人围过来让爷爷打鼓。他说,多年不打了,打不好啦。一位长辈人说:“宝善,你的鼓打得好,露一手给大伙看看。”


  经再三劝说,爷爷走进鼓乐棚子,站在一面大鼓跟前,双手操起鼓槌。鼓乐班子里打锣和打镲的人也主动操起家伙配合。


  只见爷爷两手握着鼓槌,先轻轻地敲打鼓面,鼓似马过木桥咚咚作响,锣如鸡啄铜盆铛铛和鸣;接着,他手腕灵活翻转,鼓面与锣邦同时击打出有节奏的声响。片刻后,鼓槌上下翻飞,鼓声如惊涛泛起,似雷电滚动。围观的人都目不转睛地呆呆看着。突然,他手中的鼓槌在空中绕了一下,闪过一个节拍,往下一落,双手分开,鼓槌又在鼓邦上敲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随后,他振臂挥舞鼓槌,擂响了几个铿锵有力的节奏,双手一按鼓面,结束了演奏。周围发出一片叫好声。爷爷摇了摇头说:“不行了,老了,打不动了。”


  爷爷打鼓的特长,在我们隔辈人中鲜为人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打鼓。他那陶醉在鼓声中的形态,仿佛是回到了他的从前,与现实生活中少言寡语、孤僻倔强的爷爷判若两人。爷爷这种罕见的举动时常活现在我的心中。


  当时,我在乡评剧团里,和孙锡如、王素兰、万福云等几名同学朝夕相处,同台演出,同欢共乐,结下了深厚感情。团长张德昌是乡团委书记,他和导演老孙都器重我,培养我入了共青团。我在剧团里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尽管整天忙忙碌碌,挺劳苦,又没有什么报酬。


  1956年5月中旬,剧团排练节目,我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有一天,爷爷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他急切切地说:“听说抚顺一个工厂要招工,上边通知让16岁以上的青年拿毕业证到乡里开介绍信去报考,你快去报名吧!”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