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劳模会上他大胆向周总理提要求
王和近照 王俊 摄影
王和青年时代留影
王和荣获的全国劳模奖章
王老平时喜爱看报纸
小档案:姓名:王和
年龄:78岁
党龄:56年
6月21日,记者拜访78岁的老党员王和。顺城区隆顺花园的劳模楼下,三位老人正坐在楼下乘凉。“请问这是6号楼吗,我找劳模王和,王大爷。”记者话音刚落,一位满面红光的白发老人笑着说:“我就是,你是记者吧,走,家去。”就是面前这位随和、亲切的老人,23岁便当选全国劳模,成为名闻全国的“离合器专家”,百余项技术革新项目在他手中诞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一边画着图,一边讲述着技术革新的故事,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老人那份对祖国的爱丝毫不减当年。
解密:纸糊油箱的战机击落美国佬的飞机
1951年,年仅18岁的王和告别了养猪、放牛的农村生活,只身从吉林省东丰县来到抚顺,成为抚顺挖掘机厂的一名工人。以前在农村生活很苦,都没有鞋穿,冬天脚都冻伤了,常常把脚伸到牛粪里捂一捂。当了工人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仅念过几天私塾的他被分配在装配车间当钳工,初次接触工厂,王和心里还真挺害怕,怕自己做不好,可没多久,他就与工友们一起投入到为抗美援朝前线制作飞机副油箱的工作中。热火朝天的赶工中,年轻的王和感觉心中有一团火在烧,虽然不能亲自上战场,可亲手制作的产品却可以在战场上打击美国佬。
“那时候我们的飞机油箱小,只能飞半个小时,哪够时间打美国的飞机呀,我们就给飞机做副油箱,飞机一边挂一个,副油箱可大了,能装500斤航空油。”王和比划着油箱的大小,兴奋地回忆着当年那振奋人心的一幕幕。
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全是从苏联进口的铝板,后来铝板供应不上,几度改用镀锌钢板、沾锌黑钢板。可这些材料也全都供应不上时,全厂职工心急如火,那时,帝国主义封锁我们,但我们工人阶级有力量,不怕封锁。老工人聚在一起开“诸葛亮会”,想出一个好点子——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制造油篓、酒篓的办法试试。“当时,大家用杏条编,外边用纸、精纱布糊上十几层,都用猪血粘,烘干以后可结实了,别说,这土办法还真好使,可派上大用场了。”王和越讲越激动。那时候,全厂工人昼夜加班,1个月就生产了12000只纸糊副油箱,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不久,朝鲜战场传来捷报,志愿军空军用安装他生产的副油箱的飞机打掉了美军的飞机,而且还活捉了美国佬的王牌飞行员,王和与工友们欢呼雀跃,干劲儿更足了。
年轻的王和第一次感受到当一名新中国工人的光荣与幸福,打这一天起,王和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当好一名工人,为建设新中国加把劲。虽然文化不高,可王和很用功,爱看书还爱琢磨。1952年,厂里在生产前苏联设计的千米钻机时,由于离合器质量不过关,致使钻机不能出厂。就在许多技术人员找不出症结所在而挠头时,细心的王和却发现是因为两国气温不同,离合器部分零件因此变形。后经改造,问题解决了,王和有了个“离合器专家”的称号。那时候,工人们每天都需要用锯条锯5分钢管,一天就得用上好几百根锯条,既费人力也费锯条。王和就开始琢磨,一次,在一本《飞机制造》上,他看到了灵感。他与砂轮厂一起研究,制作了磨砂薄砂轮。砂轮就像一把切刀一样,一下就能锯断钢管,再也不用费力了。大家伙都佩服地说,王和,你可真敢想呀,真是成了革新专家了。此后,电磁钻、油压机……王和一个又一个的革新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倩 文/王俊 摄)
上一页 1 |
- 上一篇:老革命王振海:铁马挥戈唱战曲
- 下一篇:长春伪满皇宫“住着”两名抚顺籍汉奸
相关文章
-
03-26不散的“雁群”
-
03-25抚顺劳动公园,永远的依恋
-
03-24王尧:流金岁月里的前苏联歌曲
-
03-24王维俊:村里有个姑娘二珍子
-
03-24抚顺新増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03-24王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
03-241980年抚顺调整串休和上下班时间
-
03-23满族的萨满教变迁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