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晖:革命队伍中的“文化兵”
崔晓晖讲述革命经历
崔晓晖与丈夫李福坤
英姿飒爽的年轻女兵崔晓晖
温柔甜美、和声细语,电话中,老人的声音丝毫不显半丝沧桑;端庄温婉、步履轻盈,及至见面,我们怎么也不相信这位看起来不到70岁的老人家,已是82岁高龄。她,就是14岁参加革命,以笔做枪追随党,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多年的崔晓晖。老人近乎传奇的革命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执着与坚韧,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
从小心向革命
1930年,崔晓晖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的一个小村庄。枣强县所在的冀南平原,就是电影《平原枪声》里所表现的故事所在地。家乡成为抗日根据地后,崔晓晖的父亲曾担任村自卫队指导员兼文教委员。受父亲影响,崔晓晖和弟弟妹妹从小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启蒙。
到现在,崔晓晖仍然能记起在抗日小学里学过的《抗日读本》的内容。“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母亲送儿子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那个时候,无论大人孩子,都会唱一首《跑步歌》:“同胞同胞快醒起,我们的中国被外人欺,侵略我们的东三省,抢占我们的华北地,真是不讲公理!卧薪尝胆大家齐努力,把那小日本打回东京去,杀!”那时候村里的抗日组织很健全,连上小学的孩子们都组织起来,成立了儿童团,每天轮流站岗放哨。发现日本鬼子来了,大家就把“抗日教材”藏起来,换上《百家姓》、《三字经》。
就像电影《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中表现的那样,盘踞在据点里的鬼子疯狂扫荡,到夺里烧杀抢掠。老百姓一听到鬼子来了,纷纷拖儿带女、牵牛裹包,四处躲逃。鬼子不光烧杀抢掠,还强迫村民架电线杆,保证他们的通讯畅通。等鬼子一走,游击队又动员村民把刚埋上的电线杆拔掉。为了阻止日本鬼子的机械化部队,游击队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把道路挖成壕沟。说到这儿,崔晓晖唱起了当年的《总动员挖路歌》:挖路挖路,总动员来挖路,挖好了道路对咱有好处。我们的小脚板来往随便走,敌人的汽车处处难行!
因为父亲是自卫队指导员,崔晓晖的家便成了抗日组织开会、食宿的秘密联络点。区干部、村干部、小学老师经常来她家,只要有宣传抗日的活动,她家人都积极参加。一次,区里在邻近的崔母村召开动员参军、参战打日本的群众大会。当时,学校老师让10岁的弟弟勇涛上台讲话,稚气的小弟跳上台勇敢地说:“长大了我也要上战场打日本!”感动了众乡亲。区抗联干部当即奖励他一把写字用的石笔。
1942年,日本鬼子对根据地的军民开始疯狂的大扫荡,实行铁壁合围。县、区抗联干部的工作十分艰难。一天,区抗联主任李文英到村里工作,被突然来扫荡的日本鬼子抓到炮楼里。为了营救李文英,村干部研究决定,由崔晓晖的大娘扮作李文英的母亲,八路军战士王凤君的家属扮作李文英的妻子,崔晓晖扮成李文英的妹妹。三人通过维持会到日本鬼子的炮楼。一见到李文英,机智勇敢的崔晓晖亲热地扯着李文英的胳膊说:哥哥,哥哥,咱们快点回家吧!鬼子信以为真,当即释放了李文英。
(李允)
上一页 1 |
- 上一篇:火线入党的张玉傲64年来有一个遗憾
- 下一篇:齐福刚:用镜头留住今天的故事
相关文章
-
03-24王维俊:村里有个姑娘二珍子
-
03-24抚顺新増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03-24王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
03-241980年抚顺调整串休和上下班时间
-
03-23满族的萨满教变迁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