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天堂里的妈妈,我们想念您

2012-09-05 19:38 抚顺新闻网 未知 1530
    18年前,勤劳纯朴的爸爸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80岁的妈妈成为我们姐弟7人唯一的精神寄托。妈妈与她最小的儿子生活在锦州的乡下,一座曾经展示家族辉煌的四间北京平里住着妈妈和弟弟、弟媳一家4口。我们的生活因母亲的健在而充满温暖与和谐,幸福与快乐!...

    18年前,勤劳纯朴的爸爸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80岁的妈妈成为我们姐弟7人唯一的精神寄托。妈妈与她最小的儿子生活在锦州的乡下,一座曾经展示家族辉煌的四间北京平里住着妈妈和弟弟、弟媳一家4口。我们的生活因母亲的健在而充满温暖与和谐,幸福与快乐!

    家中的6个女儿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和村落,经常联络一起到妈妈那里小聚,姐弟7个在妈妈面前显得分外年轻活泼,即便自己年过花甲,却卓见童颜再现,都要像孩子般争抢着与妈妈格外的亲热一番才好。孩子们有“滑稽型”、“纸篓型”的,也有“规劝型”、“温柔型”的,各自表演着逗妈妈开心的高招——有的穿上漂亮的衣服给妈妈展示,仿佛年幼的孩子过年时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般开心;有的自觉做个“出气筒”,无论妈妈唠叨的是否合理,不做任何反驳,表现出承认错误的高度诚恳;有的施以同情理解,随声附和,妈妈的不愉快,她会发表同样的意见和看法,舒缓妈妈的情绪,直到把妈妈哄到开心;还有的劝慰妈妈生活上不要太清苦,年龄大了要懂得享受……离妈妈住处近的,每天有空闲时都要去看看,跟妈妈唠家常,帮她打点些家务事,有什么好吃的趁热送给老妈。那种天伦之乐至今回味无穷,如昨!

    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贤惠纯朴的农村妇女,无论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村里人一提到妈妈的名字都赞不绝口,人缘超好。别看孩子多,妈妈总是把家庭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房前屋后,前门后院,锄头、镐头摆放有序,家中洁净传遍全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子常有上级来检查工作,村里都安排首先到我家,无论是被褥支持,还是派饭,无一漏过。大家都说老人家干净,吃的、住的放心。那时候,我们身上穿的都是家织布,妈妈总是忙完外面的活计就开始摇着那部纺车,嗡嗡声从早到晚,披星戴月,为孩子们做衣裳、鞋子、袜子。我们上学时穿的衣服上、鞋上都有妈妈亲手绣上的小花儿,孩子多却穿戴整洁别致,别人见了都羡慕。妈妈自己也很讲究,穿衣戴帽干净利索,就连每天没事到街前屋后散步时,都不忘梳洗打扮,像走亲戚一样收拾妥当才出门。

    妈妈是个热心肠儿,有求必应,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一定少不了她帮忙,各种矛盾纠葛她都会到现场一手搞定。不管是三叔二大爷,她都去说说、劝劝,是个调和“高手”。她为村里一位书记家说合矛盾,事后称她为“婶妈”,逢年过节都来看望她。妈妈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明达事理,对人真诚友好,从不狂傲,那是出了名的精明老太太。

    妈妈性格倔强、爱憎分明,我们经常听她讲没解放那时候的事儿。一次,国民党派人到村里催要棉花,来我们家的几个人坐在炕上说啥不走,非要拿走家里的东西。妈妈说:“我没有棉花给你们,你们实在要,我只有老命一条!”说着,妈妈披上外衣冲出门外“准备跳井”,吓得几个人跟着跑了出去,不再追缴了。

    妈妈吃足了被“重男轻女”旧观念歧视、讥讽的苦。家里、外边总是有人说“老孙太太又生了一个白吃饱”之类的话。“白吃饱”的“光环”让我们姐妹6人痛心疾首,也痛下决心,一定要在我们家扭转这种不公正的看法。我们6个人在田间地头像男孩子一样辛勤劳作,拚命干活,不能让别人瞧不起!生产队定公分时,我们家排在全村之首;在学业上,6个女孩争先恐后,名列前茅。多年勤奋的付出与努力,姐妹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务农方面,各个都有荣誉在身,彻底改变了市俗观念。由此,爸爸妈妈生活上的负担、精神上的压力也减轻了,别人见了就说:“6个女儿6朵花”,“6个女儿赛过6个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天天长大,能够生活自立、挣钱持家时,开始以各种方式给妈妈寄钱、邮礼物。妈妈每每都是喜出望外,与四邻竭力宣扬儿女的孝。村上人都说:“唉,当初老太太养了解6个女儿,如今可得济了,比咱们养的儿子强多了”。

    一年夏天,妈妈突然感觉肚子里好像有个大包,硬硬的,于是来到我这里检查,发现是早期结肠癌!这可吓坏了所有的孩子们,因为年龄过大,当时在抚顺矿务局医院是首例,实施手术时,告诉我们家属要有手术失败的思想准备。没想到81岁的老人,无论是术前、术中、术后一切都非常顺利,医生说这是个奇迹。从此,我们更拿这个已有“第二条命”的妈妈当“宝儿”了,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累着了,别苦着了……

    术后的妈妈没有丝毫的懈怠,回到家就开始忙活。一个雨天,她突然想到房上有花生没收起来,怕被雨淋湿了,竟然一个人攀着梯子上房去收拾。毕竟年龄大了,又做过大手术,结果从梯子上掉了下来,但只是把鼻子摔破了。全家人又惊又怕,带着有惊无险的地的责备她,劝她以后可别再冒险了。村里人听说了,都很惊讶,说“这老太太神了,90多岁敢上房,摔下来还没事儿!真行,为了这个家不惜一切呀!”

    没有爸爸的陪伴,妈妈略显孤单,但她的心态调整得超级棒,身体状况相当好,日常生活料理得更是井然有序,越来越充实。已经97周岁的她,依然目光矍铄,精神饱满,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处事不惊,谈笑风生。每天她都在有计划地做事,不论是收拾屋子、洗衣服、喂家畜,还是整理房前屋后的农具、一日三餐的烧火做饭,她都料理得有条不紊、面面俱到。

    人说婆媳关系难处,是“天生的仇敌”,然而,妈妈与小儿子的媳妇的关系却是互爱倍至。她爱女儿,更爱儿子,甚至她会把女儿对她的爱,直接、间接地转给儿子儿媳,哪怕吃一口东西,也给儿子儿媳留一点。手头有钱时,自然也是交给儿子,又担心女儿们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而产生想法,这种矛盾心理,6个女儿看得真切。我们姐妹给予妈妈的是更多地理解,都在无声地、尽力地满足着妈妈的心愿。弟媳很感慨地说“有这个婆婆当家真是我的福分,我外出打工挣钱没有后顾之忧了。”

    妈妈为我们这个家操劳了一生,不辞辛苦拉扯着我们7个姐弟走到今天,我们无不对妈妈怀着感恩与感激,努力回报!儿女们面对不服老的妈妈既感到欣慰,更由衷地自豪,偷偷盘算着妈妈99岁大寿的过法儿。儿子爱妈妈,女儿爱妈妈!

    痛心的事儿发生了。就在今年农历正月十四那天,清晨8点半钟刚过,妈妈背靠炕墙——她平时歇息的老地方,双手搭在伸直的双腿的膝盖上,静静地、悄悄地永远闭上了双眼……。

    天啊!怎么会?妈妈怎么会就这样骤然离去?听到噩耗,我悲痛欲绝,有如晴天霹雳!一个月前我才从家乡返回,那时妈妈还正在为我们几个孩子做着花褥垫,能走能迈,有说有笑的,怎么突然辞世了呢?一个月前拍摄照的照片才洗印出来,照片上她那慈祥的面孔流露着喜悦的神采,双目是那样的炯炯有神。可相隔一个月不到,妈妈便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呢?难道是怕牵连儿女,难道看到如今的儿女让她放心而了无牵挂了,才这样不声不响地悄然永别?

    噩耗传来,近百口人前来吊唁,他们在妈妈的灵前哭泣、祭拜,为老人家送行。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街人都说这是老人的“造化”,也是儿女们的福气,是做好事“修来”的!

    “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这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家里有老人,是晚辈人的福。而今天我们没有妈妈了,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必须承受的事实。眼见百岁妈妈就这样消失了,怎能心甘?妈妈她知道吗?孩子们有多么地想她?!我们真真切切地呼唤“妈妈啊,儿女们想你呀!”恍惚中的我仿佛看见蓝天下,爸爸妈妈身着绫罗绸缎,坐在一个宽敞的亭院里饮酒用餐,快乐地生活着……

    落笔至此,我渐渐地有了一丝心安之感。但愿世上真的有“天堂”,爸爸妈妈从此可以不再辛苦劳累,享受幸福与快乐!

(孙贵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