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城给我们留下的二个疑问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的记载:努尔哈赤在1603年“从虎欄哈达南岗移於黑秃阿拉(《高皇帝实录》称为“赫图阿拉”),筑城居住”。从此以后,努尔哈赤以此城为都,南征北战、纵横弛骋,并在基本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宏伟大业以后,于1616年1月在该城内建国称汗,开创了大清帝国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先河,努尔哈赤也因此被尊为“清太祖”。这座古城就是我们在清前史研究中经常提到的赫图阿拉城。
然而,在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的原始资料中,如:《满文老档•太祖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以及与之相关的朝鲜史料,除了在《高皇帝实录》中提到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地筑城居之”以外,从来没有将此城称之为“赫图阿拉城”的任何记载。而在记载与该城有关的历史事件时,往往都是随意用个名字来记录之。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史料中具有这种性质的城名有以下几种,它们实际的指向都是我们所说的“赫图阿拉城”。
1、汗城或汗的城。
1612年,当努尔哈赤得知乌喇贝勒布占泰背叛了自己,还用骲箭射自己嫁给他为妻的三女娥恩哲格格时,决定出兵乌喇。据《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二卷记载:“因此汗大怒,壬子年(1612年)九月二十二,从汗城出发。二十九,率兵三万到乌喇国”。又该书第七卷记载: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初四,尼堪兵(指明军)出境,……边境台上的人知道了便打云版……太阳从山那边升起前,到达汗的城,汗去堂子祭祀后,听到打云版。随后大贝勒听到打云版,并率在汗城里住的骑兵和他的弟弟们立即出发了。”
2、大城。
1619年,努尔哈赤的后金与明朝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大战。李治亭所著《清史》上说:“努尔哈赤连破西、北两路明军后,便乘胜紧急调兵遣将对付南、东两路明军。他亲自率4000八旗兵回赫图阿拉作镇指挥。”这段历史在《满文老档》中是这样记载的:“汗祭纛毕,在申刻从界藩出发了。那夜寅刻抵达大城。天亮太阳照山时,大贝勒、二个弟弟率领在身边的兵,去迎击入侵南路栋鄂路的兵。为防备入呼兰路的兵,汗亲自率兵四千,留守在大城内。”这里的所谓“大城”显然指的就是赫图阿拉城。
3、费阿拉的城。
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大战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于当年六月迁都至界藩城。为了集中兵力对明军作战同时又不能放松对原有都城的防卫,《满文老档》第十四卷记载了努尔哈赤在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初五下达的命令:“在费阿拉的城,驻三千甲,在牛勒门、新栋鄂、呼兰三路驻一千甲。还有二万甲,在初八到界藩城”。赫图阿拉,满语为“横岗”之意。费阿拉的城,意为“老(旧)岗上的城”,努尔哈赤在离开了赫图阿拉城以后,将其称为“费阿拉的城”是可以理解的。
4、奴城、奴寨
在朝鲜史书中,赫图阿拉城又往往被称为“奴城”或“奴寨”。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152载:“光海君庚申(1620年)五月,……初四日,势不得已,胡地部落诸处觅得杂谷,分给军卒。前进奴寨,猝遇奴贼大军,唐兵先败,次败我国左右营”。在萨尔浒大战中被俘的朝鲜幕僚李民寏曾被拘于赫图阿拉,第二年,他被释放回国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写了《栅中日录》和《建州闻见录》。书中皆称赫图阿拉为“奴城”。如:“河瑞国自奴城来言,当初到奴城,渠则囚狱……”;“奴城有内外,筑内城则以木石杂筑,高可数丈……”。
这种针对同一个城堡,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时间段却使用了不同的名称指代它,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努尔哈赤在1603年初建城时没有给城起名,难道他在1616年在这里建国改元的时候也没有为自己的都城起个名字吗?或许有人会说:该城建在努尔哈赤的祖居地赫图阿拉,那它自然就应该叫赫图阿拉城。又何必另起名字呢?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又为什么在努尔哈赤的嘴里从来没有说出过、在与之同时代的史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赫图阿拉城”这个名称,而又总是用其他名称来代替它呢?这应该是赫图阿拉城给我们留下的第一个疑问!
赫图阿拉城,作为一个城堡的正式名称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是在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辛酉日,这一天皇太极发布上谕:改沈阳城为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为天眷兴京。这条上谕明确的告诉我们:兴京城与赫图阿拉城就是同一座城,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名称而已。对于这一点,我想皇太极之后的清朝历代皇帝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可是,当我们翻阅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来永陵祭祖后所写的诗文时,却发现他们对此观点并不认可。下面请欣赏他们的诗文:
乾隆十九年(1754年),弘历皇帝在《乘马过兴京再咏》一诗中写道:
赫图阿喇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诗中原注曰:“国语赫图阿者,即汉语横甸也。我祖宗旧发祥地,顺治年间尊为兴京。横甸其南。”又曰:横甸“唯余土城迹,榛莽丛生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在《赫图阿拉》诗中写道:
横甸襟兴京,……兴京城郭在,横甸余荒址。……原诗注曰:“赫图阿拉在兴京之南,乃我祖宗发祥地。今土城遗迹尚存。国语赫图阿拉,即汉语横甸也。”
同年,乾隆皇帝在《再题赫图阿拉》诗中又写道:
阿拉即云甸,赫图乃训横。囊时似邠地,其北接兴京。……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再以《赫图阿拉》为题,写诗曰:
赫图阿拉者,横甸名垂久。初从俄朵里,徙此聊自守。基福即于斯,创业天命受。后乃筑兴京,馆豳众爰有。兴京存城郭,横甸余荒阜 ……。
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皇帝祭祖后,作《赫图阿拉》诗云:
横甸在南郭,土城遗址存。……大清发祥始,旧迹示曾元。
道光皇帝在1829年到永陵祭祖后也作了一首《赫图阿拉》,该诗开头即言:
据鞍望横甸,敬仰念邠岐。
…… ……
从这三位皇帝的诗中不难看出,他们并不认为赫图阿拉与兴京是同一座城。从他们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赫图阿拉城在南,而兴京位于其北方;兴京城郭还很完整的存在着,而赫图阿拉已是一片荒阜,仅存一点土城遗址;赫图阿拉是祖宗发祥旧地,而兴京是一座后来新建的城。
大家知道,无论是从新宾县的新、旧县志的记载上看,还是从考古发掘的实践来看,在赫图阿拉城(老城)的北面根本就不存在另外一座古城遗址。如果我们一定要以这几位皇帝的诗意为是的话,那就等于承认赫图阿拉城与兴京城并不是同一座城。
既然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八年(1634年)就发布了上谕:将赫图阿拉城改名为天眷兴京,这就说明赫图阿拉城与兴京城本是一座城,只是改了名而已,那么,为什么在经过一百多年以后,乾隆等几位皇帝不承认赫图阿拉与兴京是同一个城呢?为什么他们要反复强调“兴京城郭在,横甸余荒址”哪?我以为这就是赫图阿拉城留给我们的第二个疑问。
把疑问写出来,以便于向识者求教,本文的目的仅此而已。
(曹德全)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 上一篇: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
- 下一篇:市委党史研究室访著名爱国志士高德隆之子
相关文章
-
10-10乾隆的诗《进柳条边》写于抚顺地区吗?
-
10-0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九站):洞穴文化遗存
-
10-0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八站):沈阳新乐遗址
-
10-02曹德全:“满洲”之名源于何处?
-
10-02清原南山城山城始建于何时?
-
08-18盘点抚顺历史上遭遇的几次大洪水
-
05-05本网组图:赫图阿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