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在抚顺电台工作的日日夜夜
我被派到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总编时,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时期。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部长温建平同志向我介绍了电台的概况以及交给我的任务:电台建台伊始,干部力量薄弱,尤其是编辑部抽调来一批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一个搞过新闻工作,当时电台每天两次播音,基本上是转播中央电台节目。让我抓紧抓好编辑部工作,逐步走上轨道,扩大地方节目的比重,以更好地为本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上任后,我看到电台机务组同志们正全力以赴安装和调试一台较大功率的发射机,为电台的播音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感到建立编辑部正常工作秩序的紧迫性。
记得刚一开始接触工作,就遇到这么个事:轮到播放节目时,还没有准备好稿件,常常临时现抓。我感到很惊讶,这种作法如何能够避免差错,更谈不上保证节目的质量了。当时稿源不足,缺乏严密的工作计划安排和严格的审稿贵任制度,但主要是思想上对电台是党的重要典论阵地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我便从这几个方面抓起。
困难是很多的,首先是人手不足。编辑部连播音员在内只六、七个人,而且都是新闻战线的新手,所以不能要求过高过严,只能手把手地带起来。但是我与大家共事不久立即感受到他们都是那样的虎虎有生气,虚心求索,从而打消了我的畏难情绪。他们朝气蓬勃,勇于接受任务,如饥似渴地学习。每篇稿件修改时,他们都很专注地倾听,不足在哪?今后采访与编写时应注意什么?如记者赵立静天天跑厂矿和基层,不但自己调查了解生产恢复的动态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编写的消息基本上做到详实,而且注意扩大组稿,从基层工会文娱活动中遴选出电台可以采用的文艺节日。郑壮尤细心认真,责任心强,领悟力好,较快地掌握了新闻业务,把好稿件的质量关。又如佟春华虚心进取,不满足已有的进步,刻苦探索,编写的稿件不但“五个W”交待的很清楚,文笔也很流畅,能够较好地运用“新闻特写”等体裁。其他几位记者、编辑也都如此。同样,播音工作也有了进步,消除了谁都可以一试播音的混乱现象,不再仅仅照本宣科,常常能配合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播音生动而富有感情。如有一次我台改编出一部控诉美军蹂躏女大学生沈崇事件的配乐广播剧,由播音员关雅娴主播,她反复琢磨体会,在贝多芬交响乐曲的烘托下,她朗诵得声泪俱下,动人心弦,这台节目在听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来信、来电话赞扬剧目编得好,演播生动,激发了对美帝的极大义愤。
后来为了更广泛地征询听众意见和要求,改进电台工作,年底我们向全市各基层单位和所有有收育机的听众发出栏目内容详尽的《征询意见书》,绝大部分都由热心听众寄回电台。
正是由于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编辑部的工作日见起色。我们按时制订出报道计划,扩大了稿源,逐步做到提前一周安排好下周的节目表。严格了审稿制度,重要稿件须送市委宣传部审定,初步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这种局面比起后来的电台发展来说,仅仅是起步,各项工作还是粗线条的,但这不正反映出当年开拓者的足迹吗?我们不能奢谈八小时工作制,因为任务压在头上,常常推到下半夜才能上床睡眠。但没有发现一个人叫过苦闹过情绪。这种战斗热情和团结友爱,给了我极大的欢乐。
我在电台工作时间很短就被调回市委宣传部。但这段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这些年轻人有如战争环境锤炼出来的一样,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紧张工作,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自觉的勤奋,造就了他们。后来他们都成为广播战线的栋梁和骨干了。
(徐岚同志建台初期曾主持编辑部工作,后离休。)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抚顺电台早期文艺节目与广播电视艺术团
- 下一篇:我兼任台长的时候
相关文章
-
10-0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九站):洞穴文化遗存
-
10-0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八站):沈阳新乐遗址
-
08-18盘点抚顺历史上遭遇的几次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