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悼念我尊敬的杨尚青老师

2012-09-23 01:06 新浪博客 芳慧心宇 1844
我尊敬的杨尚青老师,是我市乃至外阜市地的资深编辑,仙逝于2011年8月20日21时左右。他生于1931年夏,享年80岁。我是在他离去后的9月初得到这让我震惊、而哀伤的消息的。没有近期的拜见,没有他逝前发病时的慰问看望,更没有最后送他一程。杨老师走了,一位在我市文艺界堪称学识颇...

  我尊敬的杨尚青老师,是我市乃至外阜市地的资深编辑,仙逝于2011年8月20日21时左右。他生于1931年夏,享年80岁。我是在他离去后的9月初得到这让我震惊、而哀伤的消息的。没有近期的拜见,没有他逝前发病时的慰问看望,更没有最后送他一程。杨老师走了,一位在我市文艺界堪称学识颇丰、风趣幽默、既善良又孤傲、即时尚又淡定的老人静静的走了,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那样的悄然寂寥……。在得知这一不幸消息的当时,我真的是难以置信那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老人真的是驾鹤西去了。
  对本市文艺界的老前辈杨尚青老师的大名,我有闻已久,知道他曾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过许多文学作品,有散文“柳林深处”等作品,因文笔清丽,风格独特,主题鲜明,行文流畅,曾获过全国的知名奖项。可认识他的谋面,却是在2004年春,我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组织的一次大型采风活动之时,那是一次集书法、摄影和作家三个协会一起进行的采风活动。而杨老师知道我的姓名,则是源于他在1999末年,为市作协编选的向新世纪献礼的《抚顺散文选》稿件中、我的那篇“寻访故地”拙文,是那篇散文留给了杨老师较为深刻的印象。说印象深刻是因为《抚顺散文选》一书问世后,他在为该书撰写的、刊发在抚顺日报上评介文章“抚顺美文”一文中,对那篇“寻访故地”拙文还做了归类点评。因此这采风活动的相见相识,似乎彼此不很陌生。

  一同采风也很自然的谈到了《抚顺散文选》一书。我第一次聆听杨老师谈创作,谈散文,谈地方与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那自然的谈吐,敏锐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自此之后,与杨老师也就有了电话联系,但多是我的在春节和教师节时对他的尊拜和问候的电话联系。

  2010年春,我在归置家中物品时,顺便将多年来所写的文稿做了整理。十几年间零打碎敲的写着,单单是打印的、厚厚的一摞诗文稿子,已有50万字之多。家中亲人就鼓励我结集成书。说老实话,我所谓的文字书写,只是随情随意的爱好,是自己的心灵感悟与情感宣泄,根本没有结集成书的必要和意义,可妹妹竟是坚持让我集成册,她说“这样散放着就白写了”。之后不久,我与好朋友阿丹提到了此事,她建议让我先找杨老师看看稿子,听听他怎么说。

  当我拨通了杨老师的电话,方知道他已经住在了新太河的养老院里。当时我很愕然,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怎么好端端的不在家里生活,去了养老院了呢了?随后阿丹(阿丹是以作协组织的角度看望文艺界老前辈的)与我赶往市郊的养老院去看望他。

  杨老师住在养老院中一个朝阳的、十多平米的独占房间,房间里就像家庭一样的应有尽有,他似乎生活的很悠闲舒心。他说“他愿意过这样清静的生活,衣食方便,读读书,看看报,看看稿子,这里的空气也要比市里好”。我暗自想,这真个是性情独特的人,竟能抛舍了亲人亲情而淡泊。说到我请他审视文稿,并说明由他把关内容,以裁定值得不值得集册成书。那当时他手上还在编辑我市一位知名作家40万字的书稿,但也还是欣然应允的答应了我。随后我将挑选的约有20万字的诗文稿子,送去养老院,听候他的裁夺。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悼念  老师  杨尚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