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王连仲自传(18)开荒种地也有无限乐趣

2012-09-30 11:05 抚顺广播电视报 王连仲 1504
1962年春天,温柔湿润的西南风徐徐地吹来,带着一朵朵浓重的云彩,伴随着闪电和几声闷雷,精贵如油的春雨便淅淅沥沥地下来了。田野里的草绿了,山岗上的树也绿了。柞树、杨树、桦树、椴树,都呈现勃勃生机,可是,那...

王连仲自传《我的人生之旅》之十八

    开荒种地也有无限乐趣

    1962年春天,温柔湿润的西南风徐徐地吹来,带着一朵朵浓重的云彩,伴随着闪电和几声闷雷,精贵如油的春雨便淅淅沥沥地下来了。田野里的草绿了,山岗上的树也绿了。柞树、杨树、桦树、椴树,都呈现勃勃生机,可是,那一棵棵榆树却死气沉沉地站在那里。由于它们的外皮被村民扒掉,当成“代食品”充饥了。就像母亲丰腴白皙的肌肤上,长出几多疮痍、几多疤痕,让人感到一丝无奈,一丝悲凉。
 
    饥饿,是对百姓身心的亵渎,是对人类生命的涂炭,因而也会让人丧失理智,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那是去年夏季的一天,我的二弟连彤只身上山转悠,一心想划拉点能吃的东西。他突然在一个僻静的山坡上,发现一只浑身长刺的小家伙,抻着脖颈用力往山顶蠕动。连彤便大喝一声,那个小家伙立刻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连彤用镰刀顺势往蔴袋里一拨,刺猬就像一个足球滚了进去。回到家里,做了一大勺清炖刺猬。全家人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悄无声息地吃了一顿饱饭,改善了一顿生活。还有一次,东街生产小队十几个男女劳动力,正在大块地给高粱薅草,看见一条黄花松蛇蜿蜒向前爬行,从头到尾能担三四个垄台,真是好大的一条蛇!大家不由分说,把这条大蛇抓住吊在树桠上,不由分说剥掉蛇皮,放在火上烤得焦黄,被你一块我一块地吃个精光。原本与村民成为莫逆之交的狍子、野猪、野鸡、鹌鹑,也成为用以充饥的食物,在我的家乡很难看见它们的身影了!
 
    饥饿,摧残人的身体,但也会让人无所畏惧。去年春天就有几户村民,悄悄地在“自留山”上开了点荒,结果家中大人小孩就少挨点饿。“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话一点儿不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人们干完了队里的活计,便上山开起了“小份地”,搞起了“小自由”。公社、大队干部见乡亲们被逼上了梁山,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到哪河脱哪鞋吧!
 
    又是一年春草绿。时至谷雨,布谷声声,播种的季节到了。我身穿白汗褡,脚蹬黄胶鞋,头戴一顶发霉的草帽。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身体里,压根就有农民的基因。我拎着镰刀,扛着镢头,来到生产大队分给家里割柴禾的山场,找块稍微平缓的坡地。虽然,我从小没少跟着父亲上山刨地、锄草、收割,可是我单独开荒种地,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多少有点硬拿鸭子上架的味道。过不几天,刚从抚顺高中毕业的李玉芳,也不时来与我为伴,准备种几百埯大豆。我与李玉芳在抚顺矿务局运输部红专学校教书时相识。她非常聪明,能歌善舞,举止落落大方,后来,我与她走得越来越近,我还不时到她家作客。然而,我的条件与她大相径庭,理智告诉我,只能保持朋友关系,绝不能越雷池半步!每当休息时,我们便坐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侃一通。有时,她还轻声地唱起苏联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给我们的繁重的劳动带来一些舒缓和情趣。
  
    我先用镰刀把柞树棵、榛子秸砍掉,再抡起镢头将盘根错节的根须清除,终于开垦出两三分山地,播种六七百棵苞米。我还帮助李玉芳种了约有两分地的大豆。我望着油黑松软的土地,蒸腾着袅袅水气,心里有一种甜蜜的滋味。从此,我便天天“钉”在这深山老峪里,全神贯注地侍弄着这片庄稼。出现草荒了,我便除草;初显旱情了,我便浇水;苞米倒伏了,我便扶直。累了,就躺在柳树下边迷糊一会儿;饿了,就啃个窝窝头,嚼几口芥菜疙瘩咸菜;渴了,就到山下泉眼喝几口“蹶尾巴茶”。我还经常与婆娑的树叶絮语,向潺潺的溪水倾诉,和柔弱的春风共眠,我凝望着那一株株油绿发亮的苞米幼苗,似乎得到一种心灵的呼唤:莫要悲观,莫要叹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开凿自己的命运之路。当夏秋之交苞米甩穗吐绒时,我的喜悦之情,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那是一段秋风飒爽的时日,山货野果成熟了。我便拎着杏条筐,满山遍野的转悠,捡蘑菇,采榛子,扯山葡萄,撸山里红,凡是能吃的,一齐往家里收拾。十月初的一天早晨,我和几个乡亲到头道沟采集山货,爬到山坡上就走散了。我远远望见一棵碗口粗的树上,滴里嘟噜地挂满了山里红,走近一看,一只“牛犊”躺在地上,周围草丛被磨磨得溜光。经过仔细辨认,头上长着带叉的犄角,啊,原来是一只狍子!我不由分说解开它颈上的绳套,一下子扛在肩上,越过几道山梁,将它背回家里时,已经是日落西山红霞飞了。
 
    还有一次,我到国营第六百货商店买胶鞋,无意中发现柜台上摆放着搪瓷面盆,色彩艳丽,图案美观,有嫦娥奔月,有喜鹊登枝,有鸳鸯戏水,有鲤跳龙门。我一打听,还不要票,于是,我灵机一动,一下买了10个。第二天一早,我便背着面盆,翻山越岭,来到哈达公社张木匠沟生产大队,招引着大姑娘、小媳妇前来“抢换”,整整换了120斤苞米。这一买一换之间,净赚了60多块!更为主要的是,通过这宗交易,使我切身体验了做生意的乐趣。我也暗自庆幸,好歹算闯过这一关,如果被“积极分子”举报,那就是“投机倒把”行为无疑……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秋收的季节到了。我种的苞米,秸杆、叶子泛黄,尺把长的穗子,籽粒金黄、饱满。李玉芳种的大豆,也是豆荚圆鼓,果实累累。无论是苞米还是大豆,可以说是喜获丰收。我们把镰刀磨得锋快,唰、唰、唰,没用两三个小时,就把所种的苞米和大豆收割完毕。我望着这些用心血和汗水精心培育出来的劳动成果,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连仲专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连仲  我的人生之旅  自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