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王连仲自传(36)誓为新闻这块园圃增光添彩

2012-09-30 11:24 抚顺广播电视报 王连仲 1122
1982年4月24日,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 春风喜盈盈地掀开了春姑娘的盖头。湛蓝的天空嵌缀着几朵白云,太阳张着鲜红、温情的笑脸。街路旁的杨树、柳树和银杏树,吐出浅浅淡淡的一抹抹绿痕。庭院里的杏花、桃花...

王连仲自传《我的人生之旅》之三十六

誓为新闻这块园圃增光添彩

    1982年4月24日,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

  春风喜盈盈地掀开了春姑娘的盖头。湛蓝的天空嵌缀着几朵白云,太阳张着鲜红、温情的笑脸。街路旁的杨树、柳树和银杏树,吐出浅浅淡淡的一抹抹绿痕。庭院里的杏花、桃花和李花争芳斗妍,溢漫着暖暖的、香香的气息……

  我怀揣一纸调令,踌躇满志地走到抚顺日报社的门前。这是一座坐西面东的三层楼房,浅灰色的罩面,古铜色对开的玻璃窗户,上端呈弧状,楼顶中央立柱上挂着一面五星红旗,在柔和的春风中徐徐飘动。典雅,拙朴,神圣,俨然一座令人仰慕的新闻殿堂。

  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回忆起那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在第六中学读书时,几栋平房簇拥着两层青砖小楼,远远望去仿佛一座造型别致的“方城”。教务处在美丽、素朴的校园里,开辟一个小小的阅报栏,上边张贴着唯一一份报纸——抚顺日报。只要每天报纸一到,我便与同学围拥在阅报栏前,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从字里行间浏览大千世界。一次,我乍着胆写了一篇关于儿童游戏方面的短文,居然被抚顺日报采用了。我望着那由百八十个铅字组成的“豆腐块”,当时的心境和感受,如同年轻母亲听见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欣喜,惊奇,惶恐,激动。升入高中以后,我更把抚顺日报作为良师益友,在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利用寒暑假期,以家乡的人与事作为原型和素材,撰写通讯、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抚顺日报的编辑不厌其烦地给予修改、润色,并发表。我在抚顺市红砖一厂担任报道组长期间,更是名正言顺地成为抚顺日报的通讯员。我一头扎进车间、班组,与工人群众共同感受喜、怒、哀、乐,采写了四五百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消息、通讯、特写和调查报告,大都发表在抚顺日报上。

  在这里有我非常敬佩的编辑、记者。原来曾担任总编辑的吴向春、曾写过《灯下夜话》的王浩自不必说。现任第一副总编辑李军,抗日战争时期便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对新闻事业忠心耿耿,对编采人员关怀备至,可以称得上耕耘新闻园地的老黄牛。副总编辑傅春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眼光独具的见解,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线索,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农村部主任张鸣,是位具有30多年记龄的老记者,是全报独当一面的“农村通”。他写的是乡下事,唠的庄稼嗑,有股本乡本土的风味,因而很受读者欢迎。薛景贵是全市鼎鼎有名的画家,他画的插图和漫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风趣自然,往往蕴含着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情感。靳秉臣,我当报道员时就经常与他打交道。他任工业部编辑,所画出的版面,淡雅,舒展,大气,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使报纸在感官上便大放异彩,先声夺人。还有胡立民、李备军、高凤歧、关庆福、陈勇、丛滋忱、刘万石、戴启章、卢广丰、王伟、王岩、曹清山、石丽华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逐渐成为办报的中坚力量。从现在起,我将是他们的学生和同事。

  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骄傲。我曾经在这张诞生于解放抚顺的隆隆炮声中的报纸上,读到过开国领袖毛泽东来到煤都抚顺,在西露天矿的参观台上与干部工人亲切交谈的动人情景;读到过年仅22岁便以身殉职的驻抚部队战士雷锋,那一件件十分平凡但却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感人事迹;读到过粉碎祸国秧民的“四人帮”,全市百万群众举城欢腾的空前盛况;读到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县一区的农民们喜上眉梢的丰收图景。从今天起,我也将以我的这只拙笔,采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文章,为新闻这块百花盛开的园圃增光添彩。

  我登上六级台阶,推开两扇大门,径直走进三楼工业部的办公室。王天庆与几位记者都站起来,同我紧紧握手,异口同声地说:“欢迎,欢迎!”我也掩饰不住兴奋,连连说:“以后不能少给大家添麻烦!”王天庆作为部门负责人,我能进抚顺日报担任记者,他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可以称得上是我的领路人。他本来是一名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办报的骨干。他为人很是真诚、厚道、谦和,与通讯员之间关系尤为密切。王天庆向我简单介绍了一些情况,以征询意见的口吻说:“以后你就跑冶金、电子、轻工系统,先熟悉一下基层,千万不要着急,你看这样行吗?”我很爽快地说:“没问题,今后还望多多指教!”

  我在告别红砖一厂时,党委书记代表全厂职工,赠送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手册,这是对我风风雨雨十九年至高无上的奖赏。当天深夜,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我披上衣服,扭亮台灯,拿起笔来,在手册洁白的扉页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两句心语:采访,采访,还是采访;写作,写作,还是写作。现在我只能义无反顾,别无选择,以更多更好的稿件,书写和铺就未来的人生之路。然后,我才安然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想到这里,我对王天庆说:“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于是,我乘汽车,坐火车,再辅以步行,马不停蹄,来去匆匆,到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一番调查研究,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以一个专职记者的身份,采写了第一批新闻作品。《励精图治》、《黑虎山下啤酒香》、《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活跃在“金凤”落脚的地方》,就是为市造纸厂厂长张明扬、市啤酒厂厂长肖和信,市铸管厂党支部以及无线电八厂售后服务队擂鼓助威。时间仿佛白驹过隙,一晃便到了年终岁尾。我草草地翻了一下剪报本,八个月一共采写了54篇稿件,总算走出了这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1983年3月下旬,我先后收到抚顺钢厂职工群众的来信,都是反映房产科长周会贤多分房、分好房,以权谋私,大搞不正之风的问题。一位老工人怀着愤怒的心情,写道:“我厂职工住房十分紧张,有的老工人老少三辈,挤在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小屋里。实在没有办法,就主动要求上夜班,以便轮换睡觉。还有的老工人儿子结婚,同老伴搬到煤棚里住。可是,周会贤4口之家,却住着一套两间的楼房,已经够宽绰的了,不久前又弄来一个独占单间。他的儿子、女儿也都住上了新楼。”票子、房子是职工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文大”整整10年,工资、住房原地踏步走。虽然这六七年国家给上调了工资,有些企业也开始修建了一些住房,但是,历史欠账太多,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真像这位老工人所说的那样,那么这个周会贤还有什么资格当这个房产科长!

  我征得抚顺日报编委会的批准和抚顺钢厂党委的同意,住进了抚顺钢厂招待所,着手进行艰苦细致地调查。有的房管人员主动提供房产档案等有关证据;有的老工人毛遂自荐做向导,协助察看周会贤和一些亲属的居住地点和居住条件。每到夜晚,有些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三两两地找到我的住处,及时地反映新的线索。经过查证,周会贤还给一个中年女工及其亲属,搞到5处住房。这个女工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尚小,住着一套独占两间的房子,应该说是算很幸运的了。可是,这个女工住的是一楼,又是“拐把子”,总觉得不够称心。周会贤采取“空中作业”和“五马倒六羊”等不正当手段,不但满足了她的要求,而且还给她的4个亲属改善了居住条件。

  抚顺钢厂住房分配方案明确规定:本厂职工及其家属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超过2.5平方米的,没有参加评议分房资格;工龄不满20年的职工,不得分配新房;职工的子女参加工作或者结婚的,不计入家庭人口。不少职工无可奈何地说:“住房分配方案的这些条款,是给咱们老百姓定的,房产科长却为所欲为,不受一点儿约束!”

  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抚顺钢厂党委作了介绍。并于4月2日,在抚顺日报头版头条,以《看:这样的人怎能当房产科长?》为题,发表了抚顺钢厂群众的两封来信,以及记者调查《以权谋私,党纪难容》,同时,公布了抚顺钢厂党委作出的三项决定:一、立即收回周会贤及其大儿子多占用的两套住房;二、调离周会贤现职工作,检查问题;三、由厂纪委组织人员作进一步调查,待问题查清后再作处理。当天出版的抚顺日报刚刚发送到到抚顺钢厂及其住宅区,人们争相传阅,大家奔走相告,有的人燃放起了鞭炮,有的人吹起了锁呐,就像逢年过节一样,欢乐的声浪经久不息。

  我见此情景,在欣慰之余,也给自己出了一道思考题: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党报记者?同时,周会贤这一事例也向所有党员干部发出警示:立党为公,还是以权谋私,这是一道分水岭。大家都应引以为诫啊!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连仲专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连仲  我的人生之旅  自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