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抚顺流通的大银元、小银元
2012-10-02 11:27 《抚顺金融志》 未知
1231
大银元俗称洋钱、大洋。最早是十六世纪后期由外国流入的。我国民间铸造大银元始于乾隆五十七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统一铸造大银元,其大小和重量仿照墨西哥鹰洋,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中央有蟠龙纹,所以又称龙洋。清政府以之作为法币使用,次...
大银元
大银元俗称洋钱、大洋。最早是十六世纪后期由外国流入的。我国民间铸造大银元始于乾隆五十七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统一铸造大银元,其大小和重量仿照墨西哥鹰洋,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中央有蟠龙纹,所以又称龙洋。清政府以之作为法币使用,次年流通于市场。宣统元年曾铸“宣统元宝”。清末铸造的各种一元大银元,总数约在二亿枚以上,全国各地广为使用。辛亥革命后,铸发袁世凯头像,称“袁大头”,很快流通全国,并逐渐取替龙洋和鹰洋,我国大银元统一于袁头币。
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每枚大银元重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并铸造“船洋”(孙中山头像),发行全国。
抚顺自清代后期大银元流入较多。墨西哥银元(鹰洋)龙洋、袁大头及船洋都在本区大量流通。当时银两虽为记帐本位,但几乎为银元所代替。清末民初,各行号滥发纸币,准备不足,大银元和现银被大量私运出境,以致金融恐慌。民国3年7月,抚顺县公署严令不准私带大银元银锭出境。当时银元充斥市场,凡民间私人借贷,贸易往来,银钱业收付等都用大银元。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清末民初抚顺商号私贴泛滥
- 下一篇:清末时期抚顺流通的铜元和炉银
相关文章
-
03-02抚顺名胜十六胜
-
03-02抚顺绘叶书明信片
-
03-02抚顺名胜之小曲明信片
-
03-02说说抚顺的篮球运动发展
-
03-02夏园行宫
-
03-02一夜皇妃
-
03-02龙褂
-
03-02抚顺县委书记张佐汉牺牲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