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物档案

人物档案

王海之(2)

2012-10-16 19:42 抚顺七千年 雅典 6299
1916年生,汉族,曾用名凤城,辽宁省凤城县人,在凤城县第一中学毕业。1936年底参加革命,1937年2月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山西省偏关县委委员,中共平鲁县委宣传部部长...


  国家为了发展空军,建设空军场地,王海之奉命组织抢建了安东石桥岗机场、柳河机场和凤城大堡机场。他带领群众日以继夜地抢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50年6月2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任命王海之为辽东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11月23日,经政务院第112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王海之为辽东省人民检察署委员。1953年3月31日,王海之当选为辽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经政务院175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王海之为辽东省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

  1954年8月,王海之调到抚顺工作任中共抚顺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长。1955、1958、1961年被选为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1959年被选为出席中共辽宁省代表大会代表。他为全市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得到了全市人民的信任,连任市长达10年之久,为抚顺的党政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王海之重视发展农业,狠抓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他认为水是农业的命脉,土壤要改良,但缺水不行,建起水库,不但能灌溉农田,还可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他带领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认真贯彻落“以蓄为主,以小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兴修水利工程。他为了落实水利工程计划,不辞劳苦,走遍了抚顺、新宾、清原三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查水源,看地形,访群众,搞调查,订计划,亲自发动和组织群众,先后修建了英守、上寺等中小型水库和许多塘坝,对发展抚顺农业起了重要作用。


  王海之以高度热情歌颂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亲笔写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八个大字,镶嵌在大伙房水库的堤坝上。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王海之每到雨季,总是到居民区看险房,去浑河岸边查水位,赴水库查库情,领导人民战胜洪水灾害。1960年8月初,抚顺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市党政军领导都到抗洪前线指挥与水搏斗,王海之在抗洪前线战斗了5个不眠之夜,领导群众抗洪救灾。8月6日,他又不顾疲劳,亲赴抚南指挥加固水库大坝的战斗,与群众同甘共苦,日夜奋战,保护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哪里险情大,他就到哪里去。一次,他冒着大雨去视察灾情,车子刚要驶上东洲桥时,桥被洪水吞噬,车子脸些落水,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上前看望。他却说:“为人民无所惧,洪水无情,人有情!”


  王海之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时,根据抚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认真贯彻落实“以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的方针,狠抓林区建设。1956年共造林53万亩,年平均造林8万亩。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抚顺林业兴旺发展的大好时期。1958年到1960年,先后建立了大伙房试验林扬、朝阳林扬,温道林场和清原城郊等林场,绿化了近60万亩国有荒山,发挥了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


  王海之非常关心群众生活,极其注意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间题。1956年4月,抚顺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商、饮、服、修业网点明显减少,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难、住宿难、修理日用品难的问题,王海之将这些问题列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曾多次主持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做出决定,并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工作。为了解决市民吃菜难的问题,郊区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蔬菜生产,并修建一批永久性的菜窖,市民吃菜问题得到了解决。在王海之的提议下,市人委成立了服务局,重新建立了一批商业网点,将西五路和东四路建成商业街,开放了5个区20多个商业市场,繁荣了经济,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


  在“大跃进”后期,市场上副食品供应一度紧张,王海之一面积极全面落实市委、市人委关于各单位开展以畜牧业为中心的“南泥湾”运动,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大搞“五种五养,(五种:粮、豆、薯、瓜、莱,五养:鸡、兔、猪、羊、牛),自己动手解决副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一面经常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度荒的困难。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每到一地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同吃代食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为了掌握群众的饮食、健康和思想状况,他每天清晨早早起来,到农户的茅房里查看粪便,从中了解农民的营养情况。夜间到农民家中,问寒问暖,宣传政策,安定人心,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王海之主持市人委工作期间,极为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增建一批中、小学校舍,教育战线呈现出一派大好形势。1956年7月,市人委决定创办煤矿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石油学院等五所大学。王海之与主管文教的副市长,积极筹集资金和物资,很快地建立起来。在校生总数最高达3,000余人。


  王海之很重视卫生事业,把它摆在市政府的重要议程,与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常抓不懈。相继成立了抚顺市第二、第三医院、中医院、传染病院等大中型综合性专科医院及防疫站等,方便了广大群众就近就医,缓和了群众就医难的间题。为控制、消灭传染病和其他疾病发生,狠抓了疾病预防工作,动员全市人民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取得显著效果,1958年抚顺市荣获“辽宁省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市”的光荣称号。卫生防疫工作成效显著,在较短时间内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以及性病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海之  抚顺人物档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