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佟达:青铜文明箕子刀

2012-11-03 08:41 《抚顺地方史概览》 佟达 2764
望花类型的到来,使浑河流域经历了一次红褐色文明浪潮的冲击,高湾西山、月芽山、肉联厂后山、施家沟西山、大甲邦山、石油二厂尔山、南杂木五一厂等等遗址的红褐色陶片俯仰可拾,红褐色的文明浪潮在浑河沿岸铺天盖地...

  佟达:青铜文明箕子刀 图1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环首刀


  望花类型的到来,使浑河流域经历了一次红褐色文明浪潮的冲击,高湾西山、月芽山、肉联厂后山、施家沟西山、大甲邦山、石油二厂尔山、南杂木五一厂等等遗址的红褐色陶片俯仰可拾,红褐色的文明浪潮在浑河沿岸铺天盖地。


  我曾在一个陶片上发现古人制作陶器时留下的深深指痕,这指痕在文明之火的锻烧中化作历史生命永生的载体。我把自己的手指长久而牢牢的贴在这古老的指纹上,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去抚模祖先的脉博和气息。亲爱的读者,当你身处文物与古迹,当你拾得一个陶片和石器,你都应该虔诚的捧在手里,那上面释放着祖先的灵气,那是缘份,使你感受一次古老的亲情,感受一次文明的震撼,做一次身心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望花类型出土了绿锈斑驳的青铜环首刀,在商周时代是标明贵族身分的礼器,不是平民所能使用的寻常之物。那么,拥有青铜环首刀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何由他率领一群人来到了浑河之滨?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寻踪追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商朝首都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河北省青龙县抄道沟、辽宁省绥中县、兴城市杨河、沈阳新乐上层遗址(没有铜刀发现,与望花类型文化内容相同),直至抚顺,都出土了时代相同,形制相同的青铜环首刀和同类文化遗址。如果我们把这些青铜环首刀的出土地点乃至红褐陶遗址连接成线加以考查,便在空间上浮现出一条刀行千里的北上行迹,铜刀以它们鲜明的标志由各个出土地点连接成了从中原至抚顺的长长链条,一个群体历经长途跋涉,移动在青铜环首刀出土地点组成的链条上。望花类型原来来自商朝的——殷墟。难怪望花类型有着那样多的三足陶器,商周时期,中之原地正是三足陶器盛行的地区。望花类型的陶片测定年代为3090年,正值商末周初,是朝代更迭、动荡变革的时期。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是怎样的群体向东北大规模的迁徒?铜刀出土的长长链条,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群体宁可放弃都市的繁华和物产丰饶的中原腹地,坚决北进、绝不回头、丝毫不悔的坚毅。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使这个群体断然背井离乡与故土作生死诀别呢?

佟达:青铜文明箕子刀 图2
望花遗址(拖拉机配件厂)中出土的陶鼎


  根据史料,商末周初举族离开中原故土的只有官至商朝太师的箕子和他的箕族群体。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国家犹如将覆之巢,将沉之舟。纣王之兄微子启数谏,纣王不听。微子启不忍目睹亡国之难而离朝出走。少师比干力尽忠谏之责而被纣王剖腹挖心。太师箕子被纣王囚禁,披头散发装作疯病才得以自保。商朝气数已尽,终于引来西周武王一举克商。被周武王释放的箕子来到自己的王都。昔日赫赫威仪的“大内”宫阙长满了绿油油的麦子。昨天还是戒备森严,百姓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朝堂廊庙,如今舞刀弄锄的泥腿子往来其间如人无人之地,才几天啊,至高无上的王权便化作一片肥田而了无形迹。“雕栏玉砌”已不在,故国往事不堪回首。五内俱伤的箕子脱口而歌《麦秀》,留下了一道开《诗经》鸣亡国之痛先河的千古绝唱:


  “麦秀渐渐兮(麦子吐穗竖起尖尖的麦芒),
  禾黍油油(枝叶光润庄稼茁壮成长),
  彼狡童兮(纣王那个混小子啊),
  不与我好兮(他不听我的话)”。


  箕子作歌悼祭故国之墟,渲泄了胸中无尽的悲枪凄凉。然后,决然拒绝了周武王的挽留,掉头北上。家国已然旁落,恪守人格操节的箕子不愿再食周粟,举旗远迁朝鲜半岛。


  故乡虽然春风依旧,杨柳依依,而王都宫阙已成殷墟。这一切在箕子眼中却是“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数千里行程。且耕且走,一路撒下中原文明的成就。每经一地,都向当地赠送一把青铜环首刀,表明自己的来历和贵族身份以及经途北进的目的,为和平的长迁铺路开道。

佟达:青铜文明箕子刀 图3
大伙房水库小青岛遗址出土的三角口筒鬲


  望花类型的文化层堆积一律厚不及尺。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取决于古人留驻时间的长短。外地有些遗址由于历经不同时代的长期堆积,形成房址与墓葬层层迭压的文化层,厚度可达十数米。处于下层的文化遗迹年代都早,属于上层的文化遗迹年代都晚。望花类型的堆积不存在这样的上下层位的文化关系,只是单一的文化内容和一个时代的堆积,而50多个遗址文化内容如此雷同,堆积厚度如此一致,表明留下这群遗址的人们是统一号令下行动一致的群体。


  而所有遗址的文化层厚不及尺的一致性,又表明这个群体在浑河之滨只是短暂的留驻。来得突然,没有孕育初始,没有成长渐进,高度成熟的青铜文明便以红褐色的浪潮一时席卷抚顺。走得迅疾,红褐色浪潮骤然间便渺无踪影,没有潮退般的衰竭过程,更不见后继者的一丝行迹。只有正当其时的箕子东迁朝鲜的史迹,才能解释望花类型来去突然,文化层浅薄,短暂定居等等怪异现象。


  抚顺处在辽东山区和辽沈平原的交界地带,从这里箕子一族即将进人莽密的大山林区,等待他们的已不是从中原至关外的平原坦途,而是不产粮米,只有山林走兽的长白山脉和道路崎岖。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便不能带领这个庞大的族群穿越长白山抵达朝鲜半岛,来完成长迁壮举。因此,望花类型是箕族在进人大山之前他们垦荒积粮以备穿越林区留下的遗迹。他们垦荒积粮的时间以常理度之,至多不过两三年而已。有趣的是红褐陶遗址从南杂木镇至沈阳新乐遗址上层,绵延百余里,始终保持着一条长链式的严整队形,南杂木镇的五一厂遗址无疑是这个队列的前锋。红褐陶遗址一条长链呈线式分布的特点而不遍地铺开的面式分布,所表现的是一种不断北进的运动态势,显示了箕子一族长迁途中的队列顺序。一个遗址就是一个家族,由于他们在抚顺小住积粮,便留下了构成望花类型的50多个遗址。那么东迁朝鲜的箕族便是由近60个家族组成,每个家庭在长迁队列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望花类型是商文化的北进,进人新宾地界后便是东进穿越林区。观察望花类型的文化内容,很难见到暴力的痕迹,没有兵器,连箭锵都难得一见。只有生产生活的工具,唯一一见的青铜环首刀只是作为礼刀,用于标明箕子及其一族的等级和贵族身份。然而,箕族是商朝的贵族,商朝有着野蛮的人祭人殉制度,以人为牲,残杀大批奴隶和战俘用于各种祭祀和殉葬,杀殉成风和绚丽的青铜器一样,都使商朝举世闻名,还不能忽视箕子转身离去的中原,刚刚经历了武王克商、刀兵相见而后改朝换代。但是,出自这样文化背景下的望花类型,在远避中原之后,为之一变,武风匿迹,文风蔚然。

佟达:青铜文明箕子刀 图4
河北乡孤家子村附近出土的陶器


  《汉书》说箕子到达北朝鲜后建立箕氏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颁布“八条之教”:

  一、禁杀;
  二、禁伤;
  三、禁盗;
  四、各部不得妄相干涉;
  五、禁邑落相侵犯;
  六、同姓不婚;
  七、禁淫辟;
  八、多忌讳。


  箕子所施8条教化,培育了儒雅民风,《汉书》赞曰:


  “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好让不争,蔚成风气。《论语》、《说文》、《博物志》、《艺文类聚》等古籍皆以欣赏的誉词称箕子所建立的箕氏朝鲜为“东方君子国”。箕子在朝鲜的作为来自他建立理想社会的抱负不能实现反而由恶政造成王朝失落的惨痛经历。自己的王朝为君无道,恶行昭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莽中原,箕子不忍目睹。商周之变,不见贤者禅让的开明政治,而是刀兵相见、杖戟相撞,破灭了箕子立国的理想。莽中原,箕子不能立足。箕子追问现实,刀斧是人类的生存工具,怎会成为人类相煎的兵器?我们追问历史,文明与进步铸就的铜刀怎会变成了军刀?


  箕子舍弃故国东奔朝鲜,千里漂泊是为了追寻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一方乐土。他们建立的君子国甚至使身处礼崩乐坏之世的孔子向往不已,高呼“礼失求诸野”,孔子所“求”之“野”,正是箕子君子国。在儒家之道难于推行的中原,连孔子也生去意,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也要乘船渡海去箕子的君子国实现抱负与理想。


  望花类型不见兵器与箭饿,充斥着儒雅之风,没有冲突与暴力,箕子及他部下的箕族为我们留下了荡气回肠的文明苦旅。这个具有高度文明与道德风气的群体,在浑河两岸为我们留下了红褐色的道德风范,为我们留下了闪耀着文明之光的箕子刀,为了我们留下了君子国的创建者—箕子其极富人格魅力的足迹。(佟达)


该文章所属专题:佟达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